Re: [征文] 人生是马拉松

楼主: acbwanatha (小傑富力士)   2016-09-03 16:28:28
※ 引述《JingJing00 (晶晶)》之铭言:
: 你还在牺牲各式各样高中生活,换取读书时间,为了考大学吗?
在记忆力鼎盛的时期,
不多读一点,
难道要等到4、50岁才学苏轼的老爸?
: 在科学领域里,不断探讨的就是如何有效运用资源。
: 应用在考大学上,就是如何决定自己要多少心力读哪些科目,以考上目标的系所与学校。
: 并不需要认为一定要每一科目都读,不断用意志力强迫自己,
我以前就是只读自已有兴趣的历史,
虽然全国前100名,
但是没有用啊。
也考不上台大,
把多的时间拿去英文、数学,
结果一定不一样。
这就是偏食的坏处。
聪明人都是每科都很均匀的分配时间和心力,
不信你问板上曾考上医科的学长姊。
: 你认为自己能保持那样,读五六种天差地远的知识到50岁吗?
: 还是在强迫的状态下,读一两种相关知识到50岁,会有更好的人生发展?
这的确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话题,
我也好奇了十几年了,
到底是偏才会赢,还是通才会赢?
: 有的时候读累了,有人能用意志力强迫到一天读12小时。
: 令人佩服,但对长久的人生来看未必有益。
: 考上大学了才是开始,这四年才正式决定未来的职场技能。
: 人都和橡皮筋一样,压缩到一定程度,反弹程度会很大。
你平常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就不会有压缩的情况。
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把读书当成像呼吸一样地正常。
: 压缩的越多,越会反映在大一、大二,甚至大三,甚至永远...厌恶研究知识。
: 回到有效利用资源的主题,指的是了解自己,设定自己最有利的目标校系
: 这校系绝对不是在每一科都花一样的时间,而是重点锁定一科花费50%心力后,
: 再决定剩余科目的优先级。因为高中科目有许多对未来的人生是一点帮助也没有的。
: 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对写程式很有兴趣,基本上80%时间都可以拿来念数学跟英文,
: 熟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对你的未来一点帮助也没有。
英文绝对比你想像来的重要。数学也是。
至于古文我想你是对的。
: 也许,考不上众人眼光的第一志愿,第二,甚至第六、七志愿。
: 但那两个科目会对未来人生有重要的影响并打下基础,
: 而且同时也会有丰富的高中生活。
: 更别忘记如果你很有兴趣,也许17岁时已有许多作品,被一些老外知道。
: 另一个例子当然是外文类的科系,牺牲时间在一些对未来毫无影响的知识,
: 例如地理洋流、排列组合,基本上完全是错误的投资。
: 也许,因为高中生高一开始就被全部科目追杀,似乎很难了解自己该使用何种策略?
事后看,高中学的那些知识都只是基础而已,
如果你觉得读那些很难,
也许是自已智能发展上有问题,或是时间安排上出了问题,
等你上大学、研究所,回过头来看,
那些东西根本就是再基础也不过的东西而已。
: 但这其实是认识自己的绝佳时机,在烦到不行时,最能读得下去的科目,
: 原则上就是自己有兴趣的科目。
问题是你的职涯都得花很多时间去探索,
除了少数人的父母在他们从小就限定了如医生这条窄路。
事实上,社会上很多人到了30几岁还不知道自已到底该走哪条路。
所以涉猎各学门的知识就是一种保险,
别过早断了别条路。
: 接着就能研究该科目哪个大学系所采计较多。
: 因为那表示,未来如果你在生活上有困难,心力交瘁时,你仍然能利用这知识专心思考,
: 为自己获得生存价值。
: 原则上,这种拟定策略,执行,评估,是未来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会碰到,
: 找工作时要利用自己的优势谈薪水,工作上执行专案时也是掌握资源后决定如何做。
: 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用意志力强迫的方式,去找工作,去执行专案。
: 而是去思考,去寻找在何种情况下,哪个方法最有效率。
: 而这方法绝对不会是一直告诉自己要暂时牺牲,换取被构筑的、印象中未来的美好。
: 很多没列在考科上的书籍,17岁时看和20岁时看都会有不同人生体验。
: 和高中朋友出游,和大学以后相比,又是一种不同相处模式,不同的人生回忆。
: 考到自己理想校系,不就是为了有自己想要的人生吗?
: 牺牲掉17岁的? 人生也只有一次高中时光。
我觉得你认定把心力灌注在读书上面是一种牺牲,是一种绝对错误的认知。
对于基础知识的探索和掌控,替未来进入大学知识殿堂打下基础,
到底有何不对?
这难道有碍于拟定策略?
: 所以,读累的时候,除了站起来走走喝杯水,也想想是不是已经牺牲、失去太多?
: 一不小心累积过多的弹性疲劳,其实,反而影响到未来长久的人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