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的记者非常不用功,才会写出从台北看天下的文章,
看到“台北前三志愿=全台湾的前三志愿”,我实在是笑翻了,说的全台挤破头一样,
不是否定第三志愿的XX高中,只是以全台来看,
光是五校比率能挤进前十就该偷笑了,更别论应加入更顶尖的医学系。
忍不住跟大家分享一下。(sorry,我认真了?)
http://m.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415
2014-06-30 亲子天下杂志 58期 文/王韵龄、张瀞文、张益勤
十二年国教首届国中毕业生今年五月、六月历经会考、填志愿、放榜、报到。每一个环节
都没有前例可循,充满不确定性,身为第一届“白老鼠”当事人的家长和学生无所依循、
充满意外。
教育部长蒋伟宁公开道歉、应届考生家长愤而走上街头……媒体上,充满了集体民怨。
家里有未来国中生的旁观家长和考生,透过报纸和电视认识十二年国教更是疑惑不安:“
不是免试入学,为什么还要考会考决胜负?”“志愿序‘扣分’是什么?”“该让孩子去
补作文吗?”一连串问号在纷乱的新闻中找不到答案。
十二年国教这场教育改革,政府由上而下,希望在短时间内,透过政策强力主导,改变社
会价值“别再分分计较”、“破除明星高中迷思”、“九成高中职都是优质高中职”……
但多数家长并不认同。
台大社会系副教授林国明,家有八年级国中生,十分关心十二年国教,他分析,十二年国
教的入学方案,是免试入学原则和成绩竞争原则,两派主张相互较劲、妥协的结果。可是
,在失去原则的妥协下,免试精神无法达成,考试竞争更加激烈。考试竞争,又不像联考
或基测时代,有明确的分数基准区分高下。非考试成绩的比序项目,也影响入学的机会。
“结果,人人都不满意;大家都说不公平,”林国明说。
到底十二年国教走到现在,有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引爆社会上的十二年国教焦虑。
问题一:两次让步,作文成为基北区升学关键
一开始十二年国教就将入学方式分为两轨:多数学生透过免试入学进入社区高中、想要念
明星高中或有艺术才能的学生考特色招生。
在教育部二0一二年宣导中,不断说明教育会考只分精熟、基础、待加强三等级,借由各
科成绩等级减少,一改“分分计较”考试文化,达到减低考试压力的目的。但设计最初,
目的做为学力监控的会考,到最后还是迫于现实,成为各区入学“比不出来”时的比序关
键。
会考从学力监控机制转变成基测的替代品,第一次被迫让步是被纳“超额比序”项目之一
。
但各区超额比序,许多项目可以轻易取得满分,譬如:取得国中毕业资格、没有记过纪录
等。因此,会考成绩分级是比序项目中,少数可以区分学生的指标。
第二次让步,是会考成绩由“三等级”变成“三等级四标示”,也是酿成今年“作文决生
死”的原因。
在去年会考试模拟后,当时的教育部次长陈益兴在记者会上允诺,免试入学不会以抽签决
定入学。为达免试入学“零抽签”目标,教育部把原本只有精熟、基础、待加强三等第的
国中教育会考,再细分成A++、A+、B++、B+等标示细分学生程度,成绩分成七级。在决定
会考成绩以“三等级四标示”公布时,教育部同时规定各学区,标示只能放在比序最后项
目,所有项目比过仍分不出高下,才能用标示比序。也因此,当所有学生都是五A,就得
先比作文,除非两个学生作文都六级分,仍不分高下,才比标示。
问题二:基北区焦虑扩大成为全国焦虑
十二年国教规划时,许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只要基北区能落实国教精神,就代表十二年国
教成功了。深刻表现出基北区的代表性和重要性。众多纷扰都从担任“意见领袖”的基北
区开始,好像代表了全台学生和家长的心声。究竟这个招生区为何有这股势力,左右中央
政策?
基北区学生多,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为避免会考分不出高下,基北区率先发难,要求
会考成绩除了ABC三等级,还需细分,增加标示。“那完全是为了基北区才有的制度,我
们在台东根本用不到,”台东县教育处处长林辉煌表示。
教育部对基北区的妥协,虽然解决了都会型学区的问题,却种下更大的争议。
基北区名校多,而以建中、北一女为首的前三志愿学校,一直都不只是“台北市的”前三
志愿,而是“全台湾的”前三志愿。以北一女为例,每年约有九十名中南部学生抢攻北一
女,约占总招生名额的九%,建中则略高为一○%。因此,建北两校可说是吸纳了全台精
英。
台北市前三志愿学校为了保持领先地位,一直不愿大幅开放免试招生比例,经过一再沟通
,才勉强从一五%开放到二五%。
林国明分析,假设没有特色招生,基北区所有明星学校将全部招生名额释放到免试入学,
那么,基北区今年约六千个会考五A的学生,可以顺利进入建中、北一女、师大附中、成
功、中山、松山、政大附中和大同高中这八所目前被视为“前六志愿”的学校。
但是,因为基北区明星学校提供给免试入学管道的招生名额太少,以至于这群五A学生,
他们能进的高中,涵盖了将近二十个学校。这些学校目前在家长心目中的声望,跨越好几
个不同的群落,除了所谓前六志愿,还有前段社区高中、中段社区高中,落差很大。五A
学生“低就”,也因此挤压基北区中段学生的选校空间,让为数众多的中等生更感受到前
所未有的危机。
教育主管机关之所以同意基北区明星高中开放少量特招的这个“特权”,也有复杂的考虑
,主要担心十二年国教消灭精英教育。最后,顶尖学生转往私校,未来将影响社会阶级流
动,造成更大社会问题。
问题三:志愿序加分?扣分?
今年暑假前,大家谈的志愿序分数,是一个适性入学的制度引导。希望学生清楚理解自己
的实力和喜好,然后把最有把握、最向往的学校填为第一志愿,打破过去不思考的学校排
名。选择得当是种加分,面对相同条件的考生,若其他考生没有把这所学校列为第一志愿
,选择填为第一志愿的就是加分。
这是个升学制度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希望借此打破校际排名,达到适性入学目的。但来到
务实面,这项设计却严重考验著台湾社会传统的价值观,甚至被批违反人性。
会考成绩一公布,脸书上就开始被焦虑的家长洗版, 人人都在问: 志愿怎么填?因为没
有前例可寻,变成瞎子摸象。每个人都希望知道“落点”—这样的成绩可以对上传统排名
的哪一所学校?
但落点分析,按分数排名学校,正好与志愿序精神相违背。现实上想追求更好的学校是人
性,志愿序扣分却等于惩罚人性,也就是制度设计和人性的追求有很大矛盾。
问题四:十五学区十五种比序,焦虑延烧
十二年国教上路全国分为十五个免试就学区,每一区的超额比序原则,包括会考占比多少
?志愿序怎么计算分数?才艺竞赛如何影响加分?志工时数怎么计算?体适能有没有影响
等都由各区讨论决定。
但是确定上路以来,全国性的新闻焦点往往只聚焦在生态最竞争的基北区。基北区的问题
,只关系基北区的学生,争议的焦虑却透过媒体在全国扩散。
选填志愿期间,桃园县教育局率先成立一九九九咨询专线。许多家长打电话进来,劈头就
先骂作文……但后来才发现,其实桃园区比序根本不比作文。
特色招生该怎么办?释放多少名额才是合理?这也是近一、两年来的新闻头条,但事实上
,全国十五个免试升学区,只有八个考特招。全国学科特色招生的名额,仅占今年考生不
到五%,但是这五%的问题让全台湾一起担忧。也就是说,十二年国教上路以来,有许多
家长的焦虑都是白担心一场。在新闻泛滥的迷雾中,过多的讯息遮掩住应该关心的重要事
情。
少数撼动多数 4.8%的特招生、21%的基北区考生主导了全国升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