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史杰鵬:孔融這樣的知識分子有什麼用

楼主: UncleJericho (UncleJericho)   2016-12-12 17:35:13
作者史杰鵬是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 古文字學專家, 也是小說家。熟讀先秦典籍, 對簡帛
頗有研究。在臺灣曾出版大漢四部曲(亭長小武,嬰齊傳,鵠奔亭,賭徒陳湯), 其中成
名作《亭長小武》在去年由羅輯思維為其推薦並出了訂製版。聽作者說明年他會出版小說
《孫策之死》
==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準備南征劉表,理由是消滅割據政權,興復大漢的
一統江山。當然,曹操心裡真正怎麼想,誰也不知道,不過可以肯定一點,他再也不是剛
出道時的那個曹操了。剛出道時的曹操,應該確實如他自述的那樣,是全心全意要做一個
漢室忠臣的。
在出兵之前,曹操還騰出空來消滅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這個人拿到現當代中國的文
壇,可能沒法和魯迅比,但和沈從文、茅盾至少是一個級別的,他的名字叫孔融。
曹操為何殺孔融
為什麼要殺掉這麼一個大文豪呢?很簡單,因為政治。中國自古以來為政治殺掉的文
豪車載斗量,孔融還算不上其中最傑出的。之前被王允殺掉的蔡邕,只怕就高他一籌。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孔融很不識相。在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之後,他竟想讓曹操還權
給漢獻帝,這怎麼可能?恰巧這時孫權的使者來了,孔融對著使者發了一大通牢騷,具體
內容史書上沒有記載,但肯定不會是什麼好話。在當時,這叫「訕謗之言」。熟悉漢律的
都知道,此罪名一旦坐實,肯定是死刑。
史書上之所以沒有記載孔融「訕謗之言」的具體內容,估計是史家諱言,不敢著筆。
從情理推測,應該是說了些曹操有異心、想篡位之類的話。孔融自恃才高,向來口無遮攔
,說出這樣的話一點都不奇怪。但這條罪卻不好拿到桌面上來講,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
孔融的罪行多得很,犯不著揪住這條不放。
舉報孔融的人名叫路粹,當時官為丞相軍謀祭酒,換到現在,也不知什麼官職能與之
對應,總之屬於軍事智囊團團長。他條奏的孔融罪行有以下幾條:
1、任北海相的時候,招兵買馬,圖謀不軌,號稱自己是孔子之後,應當主宰天下。
2、和孫權使者說話,謗訕朝廷。
3、無視朝廷禮節,官帽不好好戴,包塊頭巾就到處跑,把自己混同於一個普通老百
姓。
4、和一個叫禰衡的老百姓交流了很多不孝的話,敗壞人倫;還互相吹捧,無恥之尤
。
以上四條,有的當然是污衊,有的不好放到桌面上說,有的只是小節,夠不上死刑,
最後處死的罪名大概是「不孝」。這也有證據。因為孔融被誅之後,兔死狐悲,不但其他
文豪惴惴不安,讀過他文章的各地小知識分子也都很同情;曹操感到輿論對自己不利,因
此又專門發佈了一條文告,對處決孔融做了補充說明。說明是這麼寫的:
太中大夫孔融已經因罪被處決,但是因為他文筆好,很多人都被他蠱惑,不知道他的
文章內容其實又黃又暴力,屬於政府掃黃打非的行列。他竟然大肆宣揚,父母沒什麼可親
的。對父親來說,生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慾;對母親來說,肚子像個瓦罐,孩子不
過像一個物件寄存在瓦罐裡,拿出來後,就和瓦罐沒什麼關係了。還說如果碰到饑荒,而
父親是個人渣,寧願把食物送給別人,任父親餓死。該犯違反天道,悖逆人倫,死有餘辜
。希望大家不要受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煽動,認為政府殺錯了人。
魯迅先生也認為孔融的被殺,主要還是因為「不孝」。就漢律來說,「不孝」判死刑
也屬天經地義,一點都不冤。但是,如果我們檢點孔融一生的行跡,就會覺得這件事相當
弔詭。且不說曹操是個法家,向來對儒家忠孝人倫不大在乎,當初選用人才時就說過,不
忠不孝也不要緊;重要的是,如果孔融上述的話是真的,那就和他自己平生的行事完全相
悖,顯示他是個人格分裂的人。
孔融是個殘忍的人
我們都知道孔融四歲讓梨的故事,可知他很小就被名教倫理熏陶到了裝的地步。13歲
的時候,父親去世,他哀痛得差點掛了,走路都要人扶,被鄉里稱為至孝;16歲時,因為
自作主張窩藏了一個A級通緝犯張儉,和哥哥、母親搶著認罪受死,轟動天下。這樣的人
,怎麼會說那些悖逆人倫的話呢?怎麼可能不孝呢?
尤其可悲可嘆的是,他還曾為維護孝道殺過人。據《藝文類聚》引三國吳秦菁的《秦
子》,孔融做北海相的時候,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就停下
來仔細觀察,發現這人哭是哭了,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我們知道,按照儒家的經義,父
母死的時候,應該悲傷,但不能過度到損害身體的地步。然而在後漢,所有自以為正直的
知識分子,都以悲傷到哀毀骨立為榮。孔融曾經就是靠這個搏出位的,哪能容忍有人和自
己背道而馳,當即把這人抓到官府,以「不孝」的罪名殺了。
拿到現在來,如此枉殺百姓,可稱得上十足的惡吏。在當時,就算不孝該死,也該有
證據。我們知道,這世上本不乏喝涼水也豐肥的人。《晉書》裡說王戎的兒子從小很胖,
連王戎也看不慣,於是令兒子天天吃糠減肥,但肥依舊沒減下去。哪有見人服父孝不瘦就
殺人的道理?這事足以說明孔融的殘忍,也讓我們恍然一驚,原來所謂砥礪節義的仁厚儒
生,殺起人來一樣不眨眼。其實後漢清流黨人中有類似行徑的不少,我向來認為和酷吏差
不多。但酷吏還承認自己殘酷,只說是依法不得不如此;而儒生卻認為自己正當,殺人也
算高尚。就這點來看,孔融最後被曹操以同樣的罪名殺掉,其實是一點不冤枉的。
我們說孔融這個人很殘忍,還有很多其他例子。同樣是在他任北海相的時候,曾經派
五個督郵下去催租。所謂督郵,屬於郡一級長官下屬的監察官員。當時每郡一般依大小分
為幾個地區,每個地區由一個督郵監察,主要是監察地區內縣令級別官吏的不法行為,發
現了就將之「雙規」,當然有時也管管收稅之類的事。因為天下大亂,百姓流亡,租稅收
不齊,孔融一怒之下,竟然將五個督郵全部判處死刑,立即執行,搞得郡中嘩然。
而且孔融有時偏執到不知好歹。他手下有個叫左丞祖的人,發現他的才能不足以治軍
(因為屢屢被黃巾軍打敗),勸他和袁紹、曹操結納。這本來是一番好意,他卻認為袁紹
、曹操終究會篡奪漢室,遷怒將左丞祖也殺了。這些都可看出他的褊狹殘忍。
可笑的是,後來他一事無成,最後還是跑到許昌,在曹操把持的朝廷做官了。他屢屢
譏諷曹操殺人,從未想過他自己有權的時候,殺人也是不講道理的。他這種行徑,用後世
的話說,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當然,孔融肯定不會承認這一點,如果我們能通過巫師找回他的鬼魂,他肯定會說:
「不,我跟曹操不同,我殺人,殺的都是該殺的人,他們都是十惡不赦的禽獸,死有餘辜
。」
這是孔融真實的想法,也是後漢知識分子群體的真實想法,他們從哪來的道德優越感
呢?為什麼會這麼自信呢?當然是來自於儒家經典。
但這個儒家,嚴格地說,是經過他們自己改造的儒家。
和前漢不一樣,後漢的儒生勢力非常龐大,後漢的道德君子和偽君子比前漢要多得多
,只要瀏覽過《漢書》和《後漢書》的人,都會得出這個印象。這個儒家,已經很難說是
孔子的原始儒家了。
宦官這樣被妖魔化
徐復觀先生曾舉過「孔子上任七日殺少正卯」的例子,來揭露後漢儒生對孔子思想的
改造。他們生活在專制時代,不自覺地把法家思想嫁接到儒家頭上,孔子也就改頭換面成
了一個手執真理的殺人狂。類似的改造證據其實還很多,從《後漢書》中記載的那些儒生
士大夫文章來看,以前的很多歷史都已經失去了真相。比如焚書坑儒,在黨人首領李膺的
奏疏中,已經坐實在秦始皇頭上,但近來很多學者都已經證明坑儒一說並不真實,乃是層
層偽造的歷史。孔融自己的奏疏中提到趙高時,罵他是個閹人,現在也有學者根據睡虎地
秦簡考證,趙高並不是閹人。那麼,後漢儒生普遍認定趙高是個閹人,顯然和當時的歷史
背景密切相關。說起來,趙高所處的時代距離後漢不過三四百年,那時的社會變化不大,
按理說趙高是否閹人屬於簡單的史實,不可能搞錯。但宦官們都未對此進行過反駁,這是
為什麼呢?
因為話語權在儒生這邊。按照章太炎的話來說,他們有積非成是的能力。在後漢的政
治鬥爭中,雖然大部分時間是宦官掌握著國家機器,但輿論權從來不在他們手裡。或者說
,他們只掌握了槍桿子,卻沒掌握筆桿子。這也就預示了他們不但最終輸於當時,也將輸
於歷史。
而掌握了話語權的儒生,對後漢王朝又有什麼貢獻呢?可以說,除了空談之外,貢獻
不大。甚至可以說,後漢的徹底滅亡,多少是由那個家中世傳《孟氏易》的袁氏家族首領
袁紹促成的。
讀過《後漢書‧宦者列傳》的人就知道,後漢的宦官不但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壞,而
且其中不乏賢人。比如鄭眾,「一心王室,不樹豪黨」;蔡倫,「有才學,盡心敦慎,數
犯嚴顏,匡弼得失」;良賀「清儉退後」,死後讓皇帝都思念他的忠厚;曹騰「奉事四帝
,未嘗有過。其所進達,皆海內名人」;呂強「清忠奉公」,面對封侯的賞賜「辭讓懇切
」。說起來,這些優秀品質,就算那些最正直的儒生,也頂多不過如此,為什麼他們動不
動就逼皇帝把閹人一網打盡呢?
表面上儒生可以說得冠冕堂皇,說是宦官專權,朝政黑暗。但歸根結底,還是為了爭
權。只要稍微回顧後漢傾覆的過程,就可以看到這點。
靈帝死後,掌握政權的是大將軍何進。按理說,何家出身低賤,是由宦官們推舉起來
的,何進本該對宦官有感恩之心。但他完全被袁紹給迷惑了,決心把宦官全部誅滅。他之
所以對袁紹的話信之不疑,大概也有因為自己出身屠家,想高攀進入儒家士大夫圈內的緣
故。不過他的建議不被妹妹何太后採納,連他弟弟何苗和外祖母舞陽君也反對他。史書上
說何苗和舞陽君收了宦官們很多賄賂,所以為宦官說話,實際上未必是那麼回事。何苗對
何進曾苦苦勸誡,說:「我們剛從南陽來的時候,都是窮鬼,如今這麼富貴,都是靠宦官
們提拔。說是誅滅宦官,就可以海內昇平,國家大事,哪有那麼容易?還是認真考慮一下
,和宦官們和好為上。」
何苗的話其實很有道理,從中國的歷史來看,一個朝代最後發生危機到傾覆的邊緣,
大多數是因為制度本身的原因,和某個特定團體的關係不大。誠然,宦官因為總領樞機,
免不了會魚肉百姓,武斷鄉曲。但是,難道儒生當政,他就不貪污不腐敗?後世以科舉取
士,哪個大官不是熟讀儒書,還不照樣出嚴嵩、和珅這樣的人嗎?
袁紹見事不成,又慫恿何進徵召四方郡守率兵入京,以誅戮宦官為名,逼太后就範。
這種餿主意何進竟然聽從了,最終導致宦官不惜拚死一搏。中常侍張讓設謀捕獲了何進,
面責他說:「天下憒憒,難道都是我們這些人的過錯?你們就個個都是好人?況且當初何
太后鴆殺王美人,差點被先帝廢黜,不是我們苦苦哀求,每個人貢獻千萬家財討好先帝,
你能有今天嗎?現在你竟然想滅我們所有人的宗族,未免太忘恩負義了。你說我們貪墨,
公卿以下誰又忠正清廉?」
最後一句質問,問得很好,張讓敢於這麼問,也可以說是看穿了儒生士大夫官僚的虛
偽。
儒生壓垮後漢朝
那個袁紹,按說是儒生士大夫的領袖,在何進被殺之後,他是怎麼做的呢?他當即率
兵進攻皇宮,攻不下就放火焚燒。之後又割據冀州,意欲取代漢室稱帝。劉表是後漢清流
的頭面人物,也割據荊州,車輿服飾僭擬天子。他們天天嘴上說忠孝,哪個又是漢室忠臣
?哪個又比宦官高尚?其實只要是人,只要掌握了絕對的權力,就會有絕對的腐敗。宦官
是這樣,知識分子是這樣,一般的技術官僚也是這樣。從比例上來講,宦官中邪惡的人並
不比其他群體中更多。
而且,後漢儒生和宦官相爭的歷史,每每都是儒生率先發難,宦官則依仗皇權加以報
復,最終兩敗俱傷,三國割據的時代也因之而成,這是當時生活在那塊土地上所有人的悲
劇。同樣的悲劇,後來還不斷重複。史家不明就裡,以為真有所謂正義和邪惡之爭,永不
醒悟,說起來也是很可悲的事。
悲劇既已鑄成,按說儒生如果真有治國才能,方掃除宦官之後,雖有董卓把持朝政,
也有機會併力將董卓趕走,而後漢或許還有重新穩定的機會。但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卻不
是如此。
同樣是我們開篇提到的孔融,他被董卓任命為北海相,有充分的機會施展才幹,擊滅
黃巾,穩定本郡。剛就任時,他也確實是「收合士民,起兵講武,馳檄飛翰,引謀州郡」
,一副要治平天下的樣子,結果卻屢戰屢敗,最後竟棄國而逃;後來又被劉備舉薦為青州
刺史,掌控一州,卻被袁紹的兒子袁譚打得丟盔棄甲,連妻子也被俘虜,隻身一人逃回許
昌,投奔他甚為輕視、並因此殺了左丞祖的曹操。後漢的王充曾比較過儒生和文吏的區別
,提到儒生不會治理政事,所以一直遭到文吏的嘲笑。像孔融這樣無能又殘忍的儒吏,難
道不該被嘲笑嗎?我們可以大膽想像一下,如果孔融能像曹操那樣統一北方,他肯不肯還
政給漢獻帝呢?顯然也是不會的。
就因為孔融既無治國之能,又不斷搗亂,惹得曹操不得不痛下殺手。他因為不孝的罪
名枉殺別人,曹操最後以不孝的罪名殺了他,看起來簡直就像一個惡作劇。
後漢的最後結局是曹操一統北方,劉備蟄居西蜀,孫權割據江東,形成三國鼎立的局
面。這三人,都不是只會空談的儒生。曹操、劉備是寒族,孫權雖然世官江東,但只能算
個武人,遠說不上是以治經起家的豪族。他們掌握的資源本來很少,卻都由弱變強。相比
之下,儒生掌握的資源是何等巨大,成就又是何等渺小。
當然,不可否定,曹操的成功,也是因為充分吸納了荀彧、崔琰等大族儒生的才智之
故,但儒生們終竟不能做到像曹操那樣獨當一面,這是不可否認的。
總之,從後漢、三國的歷史記載來看,像孔融這樣的知識分子,是過大於功的。正是
他們的偏執和不寬容,直接激發了各種政治矛盾,像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那樣,
壓垮了後漢王朝。當時代給他們機會時,他們又沒有一個能收拾殘局。孔融乃是其中一個
典型的悲劇人物。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以純孝成名的孔融,怎麼會和禰衡說出那些「不孝」到甚至帶有
現代意識的話,很值得注意。周一良先生提到,封建士大夫的思想,不可拿「一家之言」
來概括,在政治生活中標榜儒家,私人生活中寄情於放佚的莊老,是很正常的。但我們認
為這實際上就是一種人格分裂。孔融本質是個文人,他所喜歡結交的朋友也大多列在《後
漢書‧文苑傳》中,他所受的儒家的道德教育,實際上和他的天性是不合拍的,種種因素
鑄成了他的人格分裂。如果他活在今天,做個專職的時評家倒是不錯,可惜歷史把他放到
了不合適的位置,於是他不但給別人製造巨大的悲劇,也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悲劇。大而化
之,就是整個民族的悲劇。
作者: KiSeigi (Kuroda.K.Masamura)   2016-12-12 20:49:00
結論:只會出一張嘴? (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