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吴简文书学-以对中仓十二月出米简4012组复原为例

楼主: TACH1BANA (西曹令史济阴狼刃)   2016-08-10 03:06:27
 先简单回复部分内容。(追加,后来想到应该说明:在下对于吴简研究
 目前成果的兴趣来自两个方面,一种是做为传统文献研究者从历史这个
 方向的兴趣,另一种是做为三国爱好者朝向衍生艺文创作方向的兴趣,
 由于这两种兴趣夹杂所以与兄的讨论可能会带给同好们“鸡同鸭讲”的
 错觉,一边认真谈历史、一边在谈创作。不过,汇整、简述吴简研究的
 新成果,无论对于传世史籍研究者,或者是对于创作者、爱好者,其实
 同样都会是有帮助的上手材料。更感谢兄已经对于这两方面的结合做出
 很棒的示范!)
※ 引述《asdf95 (K神我们巴西见)》之铭言:
:  这段是说明过去中国学者视简牍为传世史学的附庸
:  举高敏先生此话是说明老一辈中国学者的看法
:  造成您的误解很抱歉,此段行文我可能还要再改改
 了解了!在下觉得也不用大改,只要在引用高敏先生文字后添上“即可
 反映中、日学界对于简牍的价值观差异”之类说明便可。
:  [中略]
:  http://goo.gl/EJNHVO 央视国宝档案-长沙走马楼吴简
:  中国还是有力图推广,也讲了一则许迪盗米案,
:  但内容还是过硬,如非有兴趣我想很难看下去
 非常感谢提供资讯!我想馆内反复播映的就是用国宝档案这集从10:32
 到12:04之间这段3D动画,再加以少量后制(例如加上“劝农掾区光”
 字样,甚至重新配音)。
 感谢借此资讯又找到另一则影片
http://goo.gl/CVKU6u
 不过太想与既有文史材料作结合,在下认为较有问题,反而不如前一则
 影片值得参考。
:  至于小说或影视作品,我想不容易,我知道中国有人再写居延汉简的故事,
:  但那属于小众,如果政府不出力,以现在中国的投资环境,要财团投入此块很难
 在下回头看自己先前的回复文字觉得写的也有问题,纯粹只用吴简或者
 汉简编故事恐怕不容易,以于振波教授两本专著为例,除了汉晋之间的
 “私学”以外,在下先前几乎想不到其他篇章能如何与既有史书结合;
 而如果不与知名人、事结合,不仅市场确实小众冷门,况且恐怕作者都
 写得不起劲。在小说、影视作品方面简牍还是比较可能担任传世文献的
 补充,只是提供比传世文献更丰富的基层素材,就像马伯庸都可以杜撰
 人物职称了,将“干锻佐”等名词的适用度大胆拓展到长沙临湘以外的
 更广时、地,在创作上并无不可而且就更有时代感,还可以借由小说、
 影视作品推广(我们知道数十年来的小说、影视作品已经推广太多对于
 古代想像的习惯了,近年流行的则像是大声“诺”来“诺”去的戏),
 另外人名简也提供大量道地的汉末三国流行人名,尤其是庶民人名。
 应该说并不限于“只写”简牍里的故事,却可以将“只有简牍里提过的
 人事物”添入大时代的创作中。至于财团投资,在下的想法则是将小说
 与影视作品分开来看,个人是不容易制播影视作品(MAD式的伪预告片
 涉及版权终非坦途),不过文字创作则不一定要公私部门挹注;举一个
 反例,像《风起陇西》被高希希看上(不幸)准备大规模改编成电视剧
 以前十年,马伯庸已经将它的原著小说写成(甚至也出版)。先前在下
 所述的现况在于,我们(或大众)根本不知道吴简提供了些什么素材,
 不要说缺乏通俗读物(其实或许也没什么介绍汉简的通俗读物?是在下
 先前讲法就有误),即使对于传世文献的研究者来说吴简也是并不容易
 上手的材料,光是于教授两本繁体的专著已经不太好读,更不可能指望
 作家先自行经过一番论证过程才取得创作素材。简言之,除了人名库、
 地名库以外,新材料吴简其实可能提供以往所缺乏的基层名词库,当然
 前提是透过对于现有研究深入浅出的去取与转述。
:  译文跟释文是同义,我只是打错字忘了改,造成困扰很抱歉,下次会一并更改
 在下理解的“释文”比较属于辨识与解释,但未必包含“译”(翻译为
 现代语文),就好比许多古籍的“注释”本(有注释,无译文)不等于
 “注译”本(有注释,有译文),因此好奇简牍材料有哪些译本(白话
 文或语体文)。当然也许这种认知有误需要赐教。
:  [后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