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与杜微

楼主: TACH1BANA (西曹令史济阴狼刃)   2016-08-06 00:31:31
 这两位人物不容易搭上关系,其实是这阵子终于有零散时间读了《风起
 陇西》这部十年前的著作,还读了(可以视为前传的)〈白帝城之夜〉
 与〈街亭〉,很想找同好聊聊。阅读过程还满享受的,因此并不倾向作
 批判性质的感想,反而是可惜错过了作者撰述的时点,假如及时,可能
 提供什么样的建议。
 主要想从两位人物来聊起,一位是可谓该作最大的谜样人物狐忠:利用
 李严案在本传涉及的狐忠与成藩两人来作文章这点无可厚非,只是私心
 还不太习惯狐忠并非狐笃(马忠),而该作里的狐忠性格也不像史料的
 马忠。在改动最小的前提下,如果让成藩这个角色名叫狐忠(即史实的
 马忠)较无违和感,至于谜样人物则不妨名叫成藩。(当然作者可能从
 美感上觉得狐忠此人的姓氏更有神祕感一些)
 另一位是几乎与主角同样出色的重要配角杜弼:不过作者已经注意到了
 〈季汉辅臣赞〉的杜辅国并做为材料,该赞对于杜辅国、周仲直并没有
 多加说明,其实两人即陈寿已经立有本传的杜微(字国辅)、周群(字
 仲直)。两人同赞也同传(《蜀书》十二)地位相近,而用来称杜微的
 “谏议”其实是本传提到的谏议大夫,就像指称周群的“儒林”是本传
 提到的儒林校尉一样。
 既然本传里提到杜微的名望与秦宓、五梁相近,可能就不够适合作品里
 “陈恭”→杜弼这个中生代角色。既然作者已注意到〈季汉辅臣赞〉,
 其实大可利用衞文经、韩士元这两位“失其行事”的人物(当然这两位
 都是“楚之兰芳”只能是荆楚人士而非巴蜀出身),而且这两人恰好可
 担任主角与重要配角。期待有朝一日看到以卫文经、韩士元为重要角色
 的创作。
 有关为虚构人物取姓名,由于该作多巴蜀人物,其实可多加善用《华阳
 国志》记载的县姓,尤其大部分的县姓其实在蜀汉时期难以找到具体的
 史传人士,反而比有具体菁英可考的县姓还更适合用来做创作基、中层
 人物的姓氏,何况他们理应在历史舞台做为配角发挥。巴蜀以外的人物
 就需要更多着姓、单家(寒门)姓氏的材料。名字方面,基本上可利用
 数据库尽量选取秦汉魏晋南北朝(尤其汉晋之间)较流行的人名用字,
 以符合时代感。字的方面如果不熟悉名、字互相训诂引申之类的涵义,
 可以放宽参考秦汉魏晋以外的字。值得一提的是粗略一查似乎找不太到
 字“文经”的古人,看来卫文经的取名比较自由,当然也可用“经”字
 找个互训的字当作人名,不过“卫纬”不知道会不会怪怪的……。至于
 字“士元”的例子比较多,当然还是以流行时代较接近或者互训为佳。
 杜弼字辅国还有个瑕疵小问题是正史里有另外一位杜弼的小字也是辅国
 (况且还是时代不远同样属于魏晋南北朝的《北齐书》),像这样姓、
 名、字完全相同的例子,除非有特定用意不然最好尽量避免,甚至姓、
 字相同也应该尽可能避免,不然创造人物例如诸葛昭字孔明(用胡昭字
 孔明典故)、郭理字奉孝(用刘理字奉孝典故)、司马攸之字仲达(用
 沈攸之字仲达典故),遇到用姓字来称呼角色的时候同样也有违和感。
 如果决定了"名",而"字"不易决定的话,一种简单做法是找找同"名"的
 古人有哪些"字",这些"字"里有没有重复用字,往往就是与"名"互训的
 字。在"字"里面孟伯仲叔季幼、文、奉、公、子这些字比较常用,实际
 与名互训的通常是另一个字,当然像曹彰字子文的情况,“文”字才是
 专属曹彰的用字而非“子”字。
 做为十年前的著作,已经相当佩服,假如十年前的自己难以置词建言,
 更不要说对于《蜀书》十二的生疏,无可厚非。简单抛砖引玉,期待板
 聚期间有更多交流。私心感觉读《风起陇西》时颇有画面,也还满高兴
 竟然菇狗到该作即将开拍,只是一则讶于该作将拍摄成为电视剧,其实
 该作的密度做为电影似乎颇为适合,若拍成电视剧虽然有原作者马伯庸
 出任编剧,不知道会不会被强加许多不尽必要的角色与剧情;另一方面
 最惊讶的则是导演为高希希。……在此谨尽早重申与强调对于原作小说
 的肯定。
 追加:今天偶然看到这个脑补的伪预告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g7SPf-2ESw/
 还颇有YY(误)效果,黄晓明的胡子造型感觉满新鲜认不出来,陈道明
 与陈坤的选角很惊艳,可惜乔振宇、赵鸿飞、陆剑民都不认识,伊能静
 则让我感到难道没人挑了吗(至少柳萤应该更接近少女些)……最后选
 严宽真的太犯规了。XD
作者: khara (高阳酒徒)   2016-08-13 22:19:00
其实有好些应该会有趣的剧本反而没人去采啊。像r大的姜维传如果好好改编应该也是能结合历史与趣味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