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杀嵇康的影响

楼主: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24-09-29 14:06:53
先讲结论以免被我扯太杂,弄的一头雾水@@"..我认为一部分曹魏的太学生,因嵇康遇害
转而投向变成屯田客
关于嵇康反对儒学的部份,网络上很多都找得到,这里仅节录一段其著作-〈难自然好学论〉:
"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容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知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由是言之:...人之真性无为,正当自然耽此礼学"
又反六经,又反仁义,又反礼律的,完全没把曹丕9品中正以来,一直到司马家提倡的儒学世家看在眼里
这还只是嵇康思想的一小部分罢了,司马昭宰他而未夷族,应该念在他对太学生的影响力
而非涵盖到普罗大众,毕竟曹魏还是有国法的,并非谋反这种重罪,何必动不动就诛连族人
其次简单带一下魏国玄学风气,参阅《魏略》:"太和、青龙中...太学诸生有千数...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圜丘,普延学士。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尚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
以上这段重点:
1.何晏当道的正始年间,玄学已从被曹叡浮华案等大加压抑的谷底反弹,造就大学生数量比明帝时期的还多很多
即便"普延学士",也得人家愿意待着而不烙跑
2.只为避役而仍醉心玄学,这点从"求浮虚者"不难一窥其妙,可想而知考儒家经典,成绩必定惨兮兮
不可否认〈曹爽传〉:"(何)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
胜利者只描述结果,刻意不提原因,愚见以为不无可能正始年间玄学大盛,虽然玄学不是官学
毕竟不能轻易擅改先帝曹丕曹叡以来的儒学本位
但,考试一回事,平日谈论的又是另一回事,聚在一起清谈,兼能避役,何乐而不为?
何必违背自己内心,通过考试当官,却搞儒家那套繁文缛节,是故没必要坚持当农夫
太学生比起曹叡时代,数量多很多,其实不意外
此外《晋书》载明屯田也是避役的一种表现:"魏氏给公卿已下租牛客户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动有百数"
裴注25X年淮南2叛前,毌丘俭、文钦上表司马师的罪状:
"多休守兵...募取屯田,加其复赏,阻兵安忍,坏乱旧法"
由下段提到的罢(屯田)都尉可知,何晏等名士被"同日斩戮,名士减半"后,吴、蜀仍觊觎中
司马氏却胆敢把脑筋动到砍军屯上,足见其军屯规模超乎预期,亦即另一舍太学而就屯田的现象
呼应最前面,嵇康262年领便当后没多久,265年"罢屯田官以均政役,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
司马昭可能本以为除掉嵇康,能杀鸡儆猴,让搞玄而弃儒的太学生,认清谁才是老大
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避役心态不变下,既然难以公然谈玄,太学里怎可能没有监控
为重寻这份价值,则离开太学跑去外头非绝对封闭的空间当黑户,不失作另辟途径以谈玄
嵇康死前,军屯客过多俨然已是问题,死后才3年就决定废军、民屯
不啻为抽不出本该服役的屯田客,进而影响到行政上的人力来源之反证
再考虑当时已灭掉遵循孔明抑强扶弱政策的蜀汉
总不能一边世家大族吃香喝辣、另一边眼睁睁被打压,于是减少达官贵人的民屯客,似有某种平衡效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