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题] “○之”和天师道有关吗?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22-01-22 22:43:17
※ 引述《chordate (封侯事在)》之铭言:
: 陈寅恪在
: 《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提到:
: “盖六朝天师道信徒之以‘之’字为名者颇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
: 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徙之以‘昙’或‘法’为名者相类。东汉及六朝人依公羊
: 春秋讥二名之义,习用单名。故‘之’字非特专之真名,可以不避讳,亦可省
: 略。六朝礼法世族最重家讳,如琅琊王羲之、献之父子同以‘之’字为名,而
: 不以为嫌犯,是其最显著之例证也。”
: 不知道有何根据呢?
: 南北朝用“○之”当名字的人颇多,
: 除了陈寅恪提到的瑯琊王氏、吴郡杜氏、吴兴沈氏(沈庆之、沈攸之)
: 例如 刘牢之、陈庆之、祖冲之、顾恺之、裴松之、
: 到彦之、昌义之、司马休之、太原王氏的王坦之
: 还有东海徐氏的 徐羡之、徐钦之、徐逵之 也是
: 难道这些都跟天师道有关?
: 三国也有一个在出师表中被提到的良臣郭攸之,
: 他可能和天师道有关吗?
: 反而是张道陵、张鲁一脉的人,好像没有记载名字是“○之”的啊?
〈崔浩与寇谦之〉是陈寅恪 1950 年的文章。
陈寅恪在 1933 年的文章〈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
有一节讨论东晋的“孙恩之乱”,
该节引证了以下几篇文献记载:
 《晋书》卷 32〈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
 《真诰》卷 8〈甄命授第四〉
 《太平御览》卷 666〈道部八‧道士〉引《太平经》“濮阳”
然后陈寅恪写道:
 “据简文帝求嗣事,可知孝武帝及会稽王道子皆长育于天师道环境
  中。简文帝字道万,其子又名道生、道子,俱足证其与天师道之
  关系。
  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则在不避之列,所以然
  之故虽不能详知,要是与宗教信仰有关。
  王鸣盛因齐、梁世系‘道’、‘之’等字之名,而疑《梁书》、
  《南史》所载梁室世系倒误(见《十七史商榷》伍伍萧氏世系条
  ),殊不知此类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取以命名,而
  不能据以定世次也。”
陈寅恪在这里已经下了个综合判断,
也就是认为“‘之’、‘道’等字”之所以“在不避之列”,
应该是与宗教信仰有关;
即便陈寅恪也承认不知道个中确切原因(“所以然之故虽不能详知”),
但他认为已经足以作出这个结论。
看来陈寅恪是从文献记载中归纳出此论点的,
然后在〈崔浩与寇谦之〉文中继续加以发挥使用。
至于其他以“○之”取名的东晋南朝人物,
是否都与天师道有关?
我认为都有这样的可能性,但若缺乏直接间接证据,
也没有必要直接认定拥有这种姓名的人=天师道信徒。
取名未必会反映本人的信仰,
也有各种不同情境因素存在的可能。
有时候是当事人的长辈或家庭有天师道信仰、但当事人自己不是信徒,
长辈这样取名,当事人也没有特别去改名,就这样继续用了。
(现代人应该也有这种现象吧)
有时候是种跟风、流行的取名款式,
当时庶民百姓也不见得都有充分智识能理解到“○之”与天师道的关系。
有时当事人本身可能根本不识字,
他的名字是后来别人帮他取的(尤其是军事将领)。
因为人间事的复杂性,
不妨在脑里心里带着“人名‘○之’可能与天师道有关”这样的意识,
然后再根据实际个案情况各别判断。
我在猜想:
  以“○之”取名,
  会不会与天师道的某个或某些流派有关?~~
但我对道教史的讨论总是很难融入,
“不知为不知”,有请对这方面了解的板友来解惑了。
   
作者: biglafu (哥吉拉弗)   2022-01-25 13:14:00
也许在Taoism板问问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