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袁涣的后代“袁宏”跟随桓温北伐途中,
: : 撰写了这则《世说新语》故事中提到的〈北征赋〉。
: : 袁宏的〈北征赋〉,如今已经看不到完整全文。
: : 刘孝标在这则故事的注中,
: : 从《袁宏集》引用了与这则故事相关的〈北征赋〉部分文句,
: : 下面将这几句贴出来:
: : 闻所闻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
: : 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
: : 悲尼父之恸泣,似实恸而非假。
: : 岂一物之足伤,实致伤于天下。
: : 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 这则《世说新语》故事的刘孝标注文,
: 另外还引用了一个版本,
: 出自“孙盛”所撰的《晋阳秋》。
: (孙盛∕孙安国,也常常出现在《世说新语》中)
: 下面是孙盛《晋阳秋》所记载的袁宏增写〈北征赋〉一事:
: (袁)宏尝与王珣、伏滔同侍(桓)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
: 伤于天下”,于此改韵。
: 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
: 致,如为未尽。”
: 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
: 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
: 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
: 前面开头的引文,有十句〈北征赋〉,
: 其中第八句是“实致伤于天下”。
: 原本袁宏是在这句“实致伤于天下”就结束这个段落,
: 并且在后文改韵另写一事。
: 依《晋阳秋》的说法,桓温或王珣觉得这样子感觉意犹未尽。
: (我怀疑说话者是王珣,刘孝标注或《晋阳秋》不知是否少了个“珣”字?
: 如果真是这样,原文可能是“珣云:‘此韵所咏……如为未尽。’”)
: 伏滔于是建议:“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
: 桓温便对袁宏说:“你试着想想看要怎么加句子吧。”
: 说时迟那时快,袁宏马上就写好了:
: “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 《世说新语》与《晋阳秋》记载此事的情节大致相同,
: 但发言的人物与内容有差别。
: 《世说新语》简洁,也少了“伏滔”这位出场人物;
: 孙盛《晋阳秋》版则有种在座诸人同乐品文的热络感。
: 两个版本相较,
: 感觉上《世说新语》的像是删略过的故事版本。
方才再查了一下,
原来唐太宗时重修的《晋书‧文苑传.袁宏传》中,
对这个故事还有个更详细的版本,
也贴在这里,有兴趣的板友可以一起参考看看:
(袁宏)从桓温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尝与王珣、
伏滔同在温坐,温令滔读其〈北征赋〉,至“闻所传于相传,云获
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疚尼父之洞泣,似实恸
而非假。岂一性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其本至此便改韵。
珣云:“此赋方传千载,无容率耳。今于‘天下’之后,移韵徙事
,然于写送之致,似为未尽。”
滔云:“得益写韵一句,或为小胜。”
温曰:“卿思益之。”
宏应声答曰:“感不绝于余心,愬流风而独写。”
珣诵味久之,谓滔曰:“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
以上是唐修《晋书》中的袁宏增写〈北征赋〉故事。
在这个版本中,觉得袁宏原本的文字意犹未尽者是“王珣”,
补充了孙盛《晋阳秋》的未完备之处。
而《晋书》〈袁宏传〉所记的袁宏增写的两句:
“感不绝于余心,愬流风而独写。”
这里的“愬流风而独写”,在“溯”、“溯”两个写法之外,
又出现了第三个写法:“愬”。
清代邢澍的《金石文字辨异》正好对此有提出看法:
唐石经《毛诗》“如彼溯风”,初刻作“愬”。
案:晋人赋云:“愬流风而独写”,正用《诗》语,
可证“愬”为古字。
而顾亭林反以为误,毋乃失考。
邢澍恰好就是引用袁宏〈北征赋〉的这一句,
来讨论“愬”与“溯”字之间的关系。
因为《毛诗》的“如彼溯风”,
在唐文宗开成年间刻成的石经版《毛诗》中,
其实是刻作“如彼愬风”。
邢澍便以此为主要证据,
认为袁宏的“愬流风而独写”是用了《诗经》“如彼愬风”的典故,
可知《晋书》记载的“愬流风而独写”其实并无错字。
邢澍的结论是:
“愬”其实是“溯”的古字(或者说是古代用法)。
虽然清末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注疏》,
在校勘记认为“如彼愬风”的“愬”是唐代石经刻错字了;
但在唐朝人李善注本《昭明文选》所收录的西晋潘岳〈西征赋〉中,
针对“愬黄巷以济潼”这一句,
李善注是这么说的:
“薛综〈西征赋〉注曰:愬,向也。愬与溯古字通。”
(这里的“薛综”,就是孙吴的那位薛综)
“愬与溯古字通”,而“溯”与“溯”两字原本就是通同字,
如此一来,“愬”其实也是“溯”的古字。
由上可知:邢澍的看法,实际上就是唐朝人的认识,
《昭明文选》李善注可作为佐证。
《晋书》的“愬流风而独写”,
《昭明文选》之潘岳〈西征赋〉的“愬黄巷以济潼”,
唐代开成石经《毛诗》的“如彼愬风”,
这三个例子都用“愬”字,看来也不是偶然的了。
阮元校刻《毛诗注疏》所谓唐代石经错刻“愬”字的意见,
并不能成立。
总结一下:“溯”、“溯”、“愬”三字在这里都是通用的。
其中“愬”字是所谓古字,也就是古代用法。
: : 上面的最末两句,就是袁宏听从建议当场增写的那两句。
: : 刘孝标注所引用的末两句,
: : 文字看似与《世说新语》故事中所引述的有些许不同。
: : 其实“溯”、“溯”两字相通,
: : 所以两个文字版本虽异实同。
: : 上面那十句的〈北征赋〉,
: : 用现在的国语读音来读的话是押不到韵的。
: : 请试着河洛音来唸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