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26
: : 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面如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中人!
: : ”时人有称王长史形者,蔡公曰:“恨诸人不见杜弘治耳!”
: “杜弘治”名叫“杜乂”;杜乂,字弘治。
: 杜乂是杜预的孙子、杜锡的儿子。
: 杜乂有女一人,名叫“杜陵”,她后来成为东晋成帝的皇后。
: 以“杜陵”为女儿取名其实颇为奇妙,
: 因为杜预、杜乂祖孙所属的汉代以来的有名世族“京兆杜氏”,
: 他们世代所称的郡望(自先祖以来所持的陈年籍贯),
: 就是“京兆杜陵”,即京兆尹辖下的杜陵县之意。
: 杜乂身在江南,或许为女儿取名为“陵”,
: 其中蕴含了他对北方故乡的家国之思吧。
: 杜乂的字“弘治”,在《晋书》中被记载作“弘理”。
: 因为今日所见《晋书》是由唐朝人所编纂,
: 而唐高宗的姓名为“李治”,
: 所以为了避讳,就把与唐高宗之名相同的“治”字改成意思类同的“理”字。
之前此处这样说,感觉有语病。
唐代编纂《晋书》,是在唐太宗的时候,
由房玄龄主其事。
《晋书》编纂完成是在太宗贞观二十年(646),
而李治被册封为皇太子,则是贞观十七年的事情。
也就是说,《晋书》编纂过程中,
李治已经是太子、也是未来的皇帝(没意外的话),
所以撰稿人就预先避开李治的名讳,改用其它字来代替。
当然,在唐代传抄这些典籍的过程中,
抄写者自主性地改字避讳,或是官方重新整理的时候予以事后改字避讳,
这些情形也很可能发生。
比如说较早编成的《隋书》,
在纪传部分常看到把郡的“赞治”这个官名改成“赞务”,
就是其中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