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光荣‘三国志曹操传’人物] 沮鹄

楼主: Makucy (承先启后)   2013-06-22 01:52:55
  在范晔《后汉书》中,
  有一些与沮授、沮鹄父子同时代的另一位姓“沮”的将领的相关记载,
  以下整大段贴出来,有兴趣的板友,
  可顺便扼要地看看群臣保著汉献帝奋力逃离李傕、郭汜掌控的过程:
  《后汉书‧献帝纪》“兴平二年”(195):
   “秋七月甲子,车驾东归。郭汜自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
    ,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侍送乘舆。张济为
    票骑将军,还屯陕。
    八月甲辰,幸新丰。
    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将伍习夜烧所幸学舍,逼胁乘舆。杨
    定、杨奉与郭汜战,破之。壬寅,幸华阴,露次道南。是夜
    ,有赤气贯紫宫。张济复反,与李傕、郭汜合。
    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
    杀光禄勋邓泉、卫尉士孙瑞、廷尉宣播、大长秋苗祀、步兵
    校尉魏桀、侍中朱展、射声校尉沮儁。壬申,幸曹阳,露次
    田中。杨奉、董承引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左贤王
    去卑,率师奉迎,与李傕等战,破之。
    十二月庚辰,车驾乃进。李傕等复来追战,王师大败,杀略
    宫人,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等皆战殁。进幸陕,夜度河。
    乙亥,幸安邑。”
  《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元年”(196):
   “夏六月乙未,幸闻喜。
    秋七月甲子,车驾至洛阳,幸故中常侍赵忠宅。丁丑,郊祀
    上帝,大赦天下。己卯,谒太庙。
    八月辛丑,幸南宫杨安殿。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
    韩暹为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
    棘,依墙壁闲。州郡各拥彊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
    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闲,或为兵士所杀。辛亥,
    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
    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
    ,赠沮儁为弘农太守。庚申,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
  关于沮儁之死,在《后汉书》的列传里面说得比较清楚些。
  《后汉书‧董卓传》云:
   “李傕、郭汜既悔令天子东,乃来救段煨,因欲劫帝而西,杨
    定为汜所遮,亡奔荆州。而张济与杨奉、董承不相平,乃反
    合傕、汜,共追乘舆,大战于弘农东涧。承、奉军败,百官
    士卒死者不可胜数,皆弃其妇女辎重,御物符策典籍,略无
    所遗。
    射声校尉沮儁被创坠马。李傕谓左右曰:‘尚可活不?’
    儁骂之曰:‘汝等凶逆,逼迫天子,乱臣贼子,未有如汝者
    !’傕使杀之。”
  这里《后汉书》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引东晋袁山松的《后汉书》说:
   “(沮)儁年二十五,其督战訾宝负其尸而瘗之。”
  〈董卓传〉里也有对于〈献帝纪〉中董承、伏完等人获封列侯,
  以及沮儁得到追赠之事加以记载;
  此处李贤注则引东晋袁宏《后汉纪》来补充相关细节:
   “诛议郎侯祈、尚书冯硕、侍中台崇,讨有罪也。
    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侍中丁冲、种辑、尚书仆射
    钟繇、尚书郭溥、御史中丞董芬、彭城相刘艾、冯翊韩斌、
    东郡太守杨众、议郎罗邵、伏德、赵蕤为列侯,赏有功也。
    赠射声校尉沮儁为弘农太守,旌死节也。”
  范晔《后汉书‧献帝纪》只简单说董承、伏完等十三人被封为列侯,
  显然是省略了成书较早的袁宏《后汉纪》中的封侯名单,
  若非袁宏的书流传下来,有许多人名事蹟便会逸失而无处找寻了。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里,沿用范晔《后汉书‧献帝纪》的做法,
  只说“封卫将军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连伏完都省了),
  不过也采用了袁宏《后汉纪》所记载的之所以诛杀、封赠随驾大臣的理由:
   讨有罪也;赏有功也;“赠射声校尉沮儁为弘农太守,矜死节也。”
  回到沮儁。
  袁山松《后汉书》说沮儁被杀时,年纪为 25 岁,
  以 25 岁的年纪当到东汉近卫军体系北军五校之一的射声校尉,不能说不年轻!
  有个例子可以参照:
   班超在西域待了三十一年后回到京师洛阳,朝廷也是拜他为射声校尉,
   那时的班超已经 71 岁了,到了洛阳后不久,班超便去世。
  虽然射声校尉等五校尉的性质在汉代不同时期中有着不少变化,
  但至少可说,这个官位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都能当的,
  若非有特殊表现,至少也得有些权势背景。
  汉献帝被挟持之时,官员的任命自然并不是处于正常状态,
  然而,在众人之中以 25 岁的年龄便官拜射声校尉,终究是件特别的事,
  沮儁蛮有可能有其过人之处,而他在面对贼酋时毫不屈服的态度,
  寥寥数字的记载描述,仍然充满画面感,令人揣想当时情境。
  可惜我们抓到的只是历史的碎片,其人其姿其行与其他,也都不复可寻了。
  假如沮儁真与沮授、沮鹄属于同一个亲族群体,
  那么对于思考沮授家族的社会阶层属性而言,
  沮儁的官历是个有意思的参照点。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启后)》之铭言:
: : 沮鹄
: :  袁绍的幕僚沮授之子,效力于袁尚,守备邯郸。敌将张辽攻来,出
: :  战与张辽交手不敌,正要逃脱时被弓箭射中。
:  沮鹄在《三国志》中有被记载。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说:
:   “(汉献帝建安)九年(204)春正月,(曹操)济河,遏淇水
:    入白沟以通粮道。
:    二月,(袁)尚复攻(袁)谭,留苏由、审配守邺。公(即曹
:    操)进军到洹水,由降。既至,攻邺,为土山、地道。武安长
:    尹楷屯毛城,通上党粮道。
:    夏四月,留曹洪攻邺,公自将击楷,破之而还。尚将沮鹄守邯
:    郸,又击拔之。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举县降,赐爵关内侯。
:    ……秋七月,尚还救邺,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
:    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
:    成禽耳。’
:    尚果循西山来,临滏水为营。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
:    围其营。未合,尚惧,遣故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乞降,公不许
:    ,为围益急。
:    尚夜遁,保祁山,追击之。其将马延、张顗等临陈降,众大溃
:    ,尚走中山。尽获其辎重,得尚印绶节钺,使尚降人示其家,
:    城中崩沮。
:    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
:    ,斩之,邺定。”
:  在这段文献里,裴松之在“尚将沮鹄守邯郸”后面列了一个注说:
:   “沮音菹,河朔闲今犹有此姓。鹄,沮授子也。”
:  裴松之直接解释说“沮鹄”乃是“沮授子也”,
:  并未说明他是根据哪份文献或资料来作这个解释的;
:  这种情况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相对来说是比较罕见的,
:  何以如此,原因不明。
:  上面引述的这段〈武帝纪〉的七月的部分,还有一处记载挺有趣:
:   “尚夜遁,保祁山”。
:  这里的“祁山”,与诸葛亮北伐时的要地祁山,并不是同一个地方。
:  而除了诸葛亮北伐要地的祁山外,
:  目前其他的“祁山”,就只有看到〈武帝纪〉的这个例子。
:  那么,是两处刚好同名吗?
:  查了一下,觉得应该不是同名,而有可能是《三国志》这里漏了字。
:  在《魏书‧地形志上‧定州》中,
:  记载了定州辖下的北平郡望都县境内有“伊祁山”,
:  而北平郡的望都县“二汉、晋属中山”,
:  也就是说: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望都县是中山郡(国)里面的一个县。
:  由此可知“伊祁山”在东汉末年时,就在中山境内;
:  而上面引述的〈武帝纪〉说:
:   “尚夜遁,保祁山,追击之。其将马延、张顗等临陈降,众大溃
:    ,尚走中山。”
:  可见这里的“祁山”与“中山”距离应该不远。
:  所谓袁尚“走中山”,大概可以解释作袁尚败走至中山郡(国)境内(的某处),
:  如果此处的“祁山”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伊祁山”的话,
:  以地理空间来说还挺合理的。
:  
:  这么说来,“尚夜遁,保祁山”应该要改作“尚夜遁,保伊祁山”,
:  也就是〈武帝纪〉漏了一个“伊”字。
:  还有另一个可能是直接改作“尚夜遁伊祁山”,
:  其实就是原本〈武帝纪〉里的“保”字错了,“保”字实际上是“伊”字。
:  “尚夜遁,保伊祁山”是说袁尚趁夜逃走,退守伊祁山;
:  “尚夜遁伊祁山”则是说袁尚趁夜逃至伊祁山。
:  两者在解释上有些微的差别。
: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当时的中山境内真的有座山叫作“祁山”,
:  而“祁山”正是后来北魏时的“伊祁山”的原名。
:  回到光荣出的“三国志曹操传”游戏,
:  在“邺城之战”这一关中,
:  持五火神焰扇的审配把守的邺城,在画面的左侧;
:  画面右侧偏上处有一圈栅栏,守将是兵种为弓兵的沮鹄。
:  原来那一圈栅栏,指的就是〈武帝纪〉中沮鹄守卫的“邯郸”城哪!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