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前几天台铁又在招标新车,虽说这次是把之前两案合并而来,
以这次设定10辆编组,很明显是要取代莒光号,
当初700开始买8辆编组就是因应通勤站的设计长度,统一长度确实可减低成本。
而目前的莒光号大约为9节左右,所以设定10辆是很接近这个需求,
问题是这款车的座位设计会是哪种?
台铁喊车种简化很多年,最希望简化为城际、区间两种,
但是莒光号当初的座位设计就是长途车的设计,区间车的座椅不适合长途搭乘,
而因应通勤、城际两种需求在车内配置上会完全不同,一个强调立位数量一个强调搭车舒
适,
所以区间车的椅背设计成固定,并且尽可能靠车窗两侧以容纳立位空间。
长途列车的座位通常就是可以躺下,材质上也会较柔软以增加搭车舒适度,
更长途的例如跨国列车甚至有更好的座椅和卧铺等,
而且区间车通常也会设置较多的车门,整体上较接近都会捷运的配置,
但台铁似乎又不想设定介于两者之间的车辆型式,可能还是把区间车当区间快跑,
不然这问题其实早在emu700引进就该讨论,那有可能找出兼顾两者的座位设计吗?
或许打造两类车厢是可以考虑的方式,有几节车厢采用长途车的配置,
其他车厢仍维持现有区间车的模式,大家觉得新车座椅设计该如何调整呢?
若取代莒光号的变成了区间车的设置,个人是觉得有点差了,
毕竟台铁搭稍微长途的人还是有的,应该是有介于两者间的需求。
至少对我来说要座区间车的椅子超过1小时就觉得有点不舒适了,
尤其是无法靠到头会更明显,例如在非字中间或背后有窗户,
甚至搭北捷台北-淡水也会尽量选可以有东西靠头的位子。
而就算椅背可以靠头,无法调整椅背再搭更远也会产生不舒适感,
偶尔台北-基隆搭国道,虽仅约半小时,但也很多人会调椅背,
以这次采购的数量,应该台铁未来二三十年给人的搭车印象就大致底定了吧!老车都快退光了。
当初没认真考虑区间快车的内装需求实在很可惜,很希望有好的座椅设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