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生活杂志的编辑别整天坐在办公室 黄威融

楼主: fantasibear (布谷熊)   2015-04-16 10:43:59
【杂志时间】“如果你是生活杂志的编辑,就别整天坐在办公室。”
──专访黄威融《杂志俱乐部招生中!》
当知道自己要担下访问黄威融的任务,内心是格外紧张的。
过去的其他采访,都是以“专业”兑换“专业”,
靠着问题和文字,建构出导演、表演者、创作者的心境转折,
但当你的专业和受访者的专业高度重叠,
让这场访问反而更像一场过往经历的检核,
亦或是前辈浓缩菁华的传承。
黄威融,《Shopping Design》和《小日子》创刊总编辑,
现在是诚品书店免费刊物《提案 on the Desk》的顾问。
去年底出版的《杂志俱乐部招生中!》,
他请来平常合作的撰稿者刘扬铭写下对自己的观察,
文章是这么说的:
二〇一三年秋天参加威融揪团的离职员工退辅会屏东三日游,
行前须知的 email 里,
他要求坐他车子的乘客要准备 6 张 CD,音乐要适合聊天衬底。
由于推荐专辑完成透露出个人喜好,
若有太不知长进、墨守成规的选择,会被威融拒绝同车,
我勉强靠日本乐团 Mr. Children 在一九九六年发表的
《深海》专辑争取到一席座位。
从屏东北上的车上,我和威融边听这张专辑边讨论,
一致认为这张专辑安排曲目顺序和串接的方式就是杂志编辑的精髓。
我在这次的访问题目里刻意融入黄威融在书中提到、
为 HTC 设计师准备的采访大纲,包含最推荐的一期杂志、
不可不听的一张专辑、绝对要看的一部电影,
想听听他自己的回答。
没想到,这却成为访谈的开头,
“先回答我这几个问题,我再告诉你我的答案。”
突如其来的反问,并非为了暖场闲聊,
谈到后面才发现,他已经靠这几个问题,
亲身示范了究竟“何谓编辑”:
从提问了解说话的对象,把片段的回答细细组织起来,
从而理解、显露每个人所谈所想背后的思路,
就是编辑的开始。
也再度验证他的脑海里,
肯定时时刻刻转着所有关于“编辑”的事。
读者怎么看杂志,你就怎么编
如果说编辑有好坏之别,
到底应该怎么看杂志,才能明白其中端倪?
黄威融随手抄起一本 2015 年 3 月号《提案 on the Desk》,
“这是诚品每个月出版的 free paper,放在店头供人索取。
它很轻,杂志中间还夹着一本突出来的别册叫《现场》。”
这回答看似不着边际,他却接着问,
“你觉得读者是怎么看《提案》的?”
想像读者,应该是编杂志的基本功,
但能像黄威融想到这般具体,并不多见。
“通常是有一个人,他和朋友约在诚品,但却早到了,
只好一边滑手机、一边等对方的到来。
等得太久,LINE 和 FB 已经逛完,
实在不知道还能看哪些网页,正巧看见一旁摆着的提案,
就顺手拿起来翻一翻,打发时间。
所以,《提案》用的纸张很轻,
站着看或单手拿都不构成负担,但这种纸叠起来会蓬蓬的,
看起好像有点份量,会吸引人想拿来翻阅。
至于突出杂志外缘的《现场》,则是诚品当月主推的讲座,
为了让你够好奇到愿意打开活动节目单,必须做的独立而突出。”
解释完用纸和尺寸,他打开杂志内页,谈起了“落版”。
《提案》和一般杂志的逻辑完全相反,
将封面故事的文章集中放在最前面,之后才出现固定栏目。
他解释,
“free paper 的特性就是随手翻,
读者如果愿意拿起来,就是对封面题目有兴趣,
一定要让他一打开就看见相关内容,满足当下的需要。
也因为是站着看,每个段落不能太长,
中间要有小标增加阅读断点,每篇文章绝不超过两页。”
最后的固定栏目也有学问,以每月焦点人物为例,
“我们不会只用一张人物主照作视觉焦点,
像这期杨力州的稿子,会同时列出他拍过的纪录片简介和新出的书,
增加吸引目光的元素,让读者不觉得无聊。”
他一一介绍《提案》里的栏目,除了封面故事,
还搭配特别企划、焦点人物、选书、乐评、风格文具等。
“以前还有个和独立乐团合作的专栏,
但因为唱片业销量低迷,也就取消了。”
他感叹地说,每撤下一个栏目,
都代表着一个产业的滑落甚至消逝,
这也显现杂志和社会脉动的密切关系。
编辑才能,源于热情和日积月累的专业
问他,为什么台湾的好杂志这么稀有?
“大部份原因是编辑没有才能。”这个回答直截了当。
“我当然知道体制和市场会影响编辑走向,
但是才能不够,其他还有什么好说的?”
他口中的才能,不全然是指编辑和撰稿的天份,
还包含那些靠着后天的热情,
每日每夜、一点一滴投入钻研,逐步建立起来的领域专业。
“我不是天生下来就会编辑,就只是喜欢阅读、喜欢图文,
对这件事有一个强烈的偏执。”
黄威融说,在累积多年的编辑经验后,
他才想起大三时和林暐哲做的一次访问,
对他一路坚持做杂志有着很大的影响。
“这个访问改变我的一生,
感觉他是真心在做音乐,那份热爱非常纯粹。
1990 年,林暐哲曾组了个乐团叫做 Baboo,没有太大的成功,
过了 7 年,才遇到魔岩的 Landy(张培仁)邀他担任制作人,
要做杨乃文的第一张专辑。
当时林暐哲说他真的很想做这个专辑,
但如果要签约,(Landy)就得接受他开的一大堆条件,
不希望被公司干涉太多。”
黄威融笑着说,这听起来很傻吧,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时,也没能体会太多林暐哲的心情,
后来才明白他在之前已经磨了这么久,
每天脑海里转的都是怎么做音乐,
当然能够在面对下个作品时,浮出清楚而明确的图像,
就像是自己在做杂志时一样。
“不过,现在大家只记得林暐哲在 2003 年做了苏打绿的专辑,
却忘记很多以前的事情。线上的编辑缺乏这些背景知识,
你怎么能编出好的内容?”
他强调,每天的思考、钻研和资料阅读,
会逐步建立对产业纵向的深度理解,
如果你一点概念都没有,对受访者来说就是连注音符号都不懂,
又有什么好谈的?更遑论才能和专业。
举个更实际的例子,
“假如你是生活风格杂志的编辑,对桌上的杯子很有兴趣,
那就该尽可能地逛遍台北各地展示器具的小店,
像是常常泡在‘小器’里,和卖杂货的老板聊聊天,
去接触、寻找大量的资料来满足你的好奇,
而不是成天关在办公室里,就想要做出一个和器物相关的封面故事。”
无论是哪一种编辑,都要凭借对于该领域的热爱,
驱动你去阅读、聆听、碰触和感受,
建构出有广度和纵深的知识体系,再以编辑技法传递给读者。
杂志是师徒制,只能手把手地教
在纸本杂志里打转了 10 几年,
目睹产业从高峰往下沉潜,黄威融心里兴起的感叹,
并不是读者背离和消失,而是编辑功力的断裂。
“我始终相信杂志是手工业。
但因为纸媒衰退,像我这样的人离开了线上,
以前累积的一身本领,你们就学不到了。”
这不是说他有多厉害,
而是他前后跟着詹宏志、陈素兰、郑林钟和詹伟雄等师傅,
手把手的指导,逐步磨练出杂志制作和编辑技法,
几乎可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黄威融,
可是这些经验却和他一起退出媒体。
愈来愈少人可以教、可以学,
更逼得那些有机会成为明日总编辑的年轻世代,
选择走出媒体,向外寻求发展。
“这是我觉得最悲伤的事。他们能发挥的舞台相对少太多了。”
以当初创办《Shopping Design》来说,
还是通路回头询问媒体要不要开创新的设计杂志,
读者阅读需求显而易见,公司也愿意投资经费,
放手让他去做。
“现在我也没办法眼见杂志低迷,还跟年轻一代说,
好好干、继续努力就有光明的未来。”
但这不表示他对杂志持着全然悲观的看法。
“傻一点的说法,
就是智慧型手机和平板电脑看多了会得白内障,
人类还是需要纸媒的啦!”
黄威融笑说,从近年眼科患者的年龄层大幅下滑,
就足以证明科技的不亲近性,毕竟数位载具还在发展初期,
厂商只会忙着更新技术和开发功能,哪会思考到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
另外,从近几年看见美国生活杂志《Kinfolk》和
日本质感生活志《& Premium》的崛起,
让他更相信只要找到对应新世代的风格和内容,
仍然有很多机会等著编辑去做。
“台湾如果有哪个女生对物质生活、文学、艺术和杂志制作有丰富经验,
可以做到《& Premium》的四分之一,那肯定独霸台湾市场。”
明明也是谈论咖啡店、面包、服饰、杂货店,
却能以严谨的结构堆叠出有料的内容,
还成功跳脱女性杂志的浓妆艳抹,营造出返朴归真的气质。
黄威融说,
相同的主题拿到台湾杂志编辑部的会议上讨论,
大概只会落得“以前做过了”之类的回应,
“但‘做过了’和‘做得好’,其中又有着多大的落差呢?”
他建议,杂志编辑们应该从自己喜欢的事情出发,重新思考选题与走向,
因为有爱,会驱动你去挖掘和深入研究,
“而不是整天上下班打卡,以交差了事的心态做杂志。”
采访、撰稿:YURiA
摄影:李晨瑜
拍摄地点:七三茶堂
《杂志俱乐部招生中!》
作者:黄威融
出版:大块文化
时间:2014 年 12 月
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5845
作者: anzu (诚实的美德)   2015-04-16 22:57:00
很实用的观点,感谢转贴分享!
作者: translating (翻译中)   2015-04-17 01:53:00
老猫被服贸掀底前,也是一副道貌岸然呢鬼岛这方面的人才,江山代有能人出 不缺阿
作者: yuansiyu (安玺雨)   2015-04-17 12:19:00
很有道理,可是编辑人力越来越吃紧,品质也相对被压缩
作者: kiki41052 (缇)   2015-04-18 21:52:00
老猫...怎么说呢 就是努力让自己赶上时代脚步 但似乎没想像中容易 所以...
作者: tina800920 (Miss)   2015-08-20 00:42: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