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对台湾人文社科出版的思考(下) 庄瑞琳

楼主: fantasibear (布谷熊)   2015-04-09 01:10:37
出版,有问题吗?
我进入这个行业时,
是一个需要做翻译书人才多过自制书人才的时代,
我们多半被训练与要求为能够看国外版权的书讯架构书单,
以及擅长编修翻译稿,
优点是,我们知道国外各领域最优秀的书籍,且将它们引进,
使世界史成为台湾的一部分。
版权讯息的快速流通,也让知识时差不断缩短,
甚至可以同步出版,但涌入的各国书籍也使我们社会出现了内爆现象。
这些书籍所指出的当代与历史的问题,
在我们社会形成了拟像,本土书籍没有足够质量去对应与连结,
以至于拟像与实际社会之间套叠不准确,造成认知上的内爆现象,
许多比真实还真实的超真实漂浮于我们四周。
同时这些拟像所构成的书市宇宙,
反过来又排挤本土书籍的诞生与进入,
这使我们的社会出现双重的不毛地带,
真实与想像,都是不毛地带。
而这种拟像的后座力,
之后将进一步排挤部分读者,出现拟像社群的停滞,
以及只能近亲繁殖的现象。
所以差不多在 2010 年前后,
很多出版编辑都面临此停滞带来的问题,那就是编辑权的丧失。
拟像意图统治一切,而主流书店自以为掌握了拟像权。
也就在 2010 年前后,抵抗与逃亡行动开始发生,
宝瓶文化推出六位华文的新人小说家,
以文学第一轴线宣告,一人、逗点、红桌等独立出版出现,
以及从大出版社陆续出走成立的新经典、樱桃园,
还有依附在新集团的一起来、大牌、卫城、自由之丘等,
都以小型出版社的模式,继续自主发展出版路线,
企图重组编辑与市场、读者的关系。
以我个人最熟知的人文社科来说,
这个类型的危机并不是近代思想图书馆书系的死亡,
而是终结拟像统治宇宙的哥白尼式觉醒,
何时会发生,何时我们才认知本土才是宇宙的核心,
并据以实践在出版行动上。
在这个翻译书与自制书共存的宇宙中,谁为恒星,谁又为行星。
国外才是本土的延伸。
出版的本质是在地的,即便在全球化如此便利统治我们的时代,
出版的深刻本质仍旧是在地的。
别人的书,
无法说出我们的脉络,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快乐与痛苦,
甚至无法帮我们说出什么是比较好的教育,
比较好的政治,比较好的历史。
更深的悲哀是,世界大量参与、介入了我们,
但我们毫无创造物成为世界的一部分。
于是正如同台湾百年来每一代的青年一样,
我们只能重新开始,从认清出版的核心开始,
笨拙地摸索各种短中长期本土知识或故事的塑造与出版,
于是十年编辑生涯过后,许多编辑发现自己的编辑能力仍然是零。
人文社科复兴的意义
不过 2014 年有个现象已使编辑们没有太多时间哀叹了。
博客来、诚品与金石堂年度销售报告上,不约而同都提到
2014 年人文社科销售的明显成长。
博客来社科类成长 10.7%,诚品人文科学类成长 20%,
金石堂社会类成长 75%,人文历史类成长 29%。
这些数字虽然因各家分类不同,
以及客层不同而有不同的数据,但已是不得不分析的现象。
人文社科编辑经常被问到的是,面对这些成长,
以及台湾史的日渐活跃,你们认为跟三一八运动有关吗?
如果我们看左岸文化《独裁者的进化》的销售曲线,
可能会得出如此的结论。
《独裁者的进化》在 2014 年一月出版后,
起初是处于销售普通的状态,从三一八后,开始迅速再刷,
年销售早已破万本以上。
不过如果我们不把三一八的影响当偶然的话,
三一八可能只是加速了某些现象的浮现,
事实上主流通路的成长数据可能意味着某一批阅读社群或世代的诞生。
观察这个世代的阅读,有几种直觉上的特质,
一是历史是混合的,民国史就是台湾史,世界史也可以是台湾史。
隐隐然与民国一百年时,民国史所形成的市场,有全然不同的气象,
对于历史的重新认知,将是新世代回应族群与认同问题的切点。
二是分众、小众的分野被突破,有更多议题进入共同体的讨论,
这个现象有两层意义,除了共同体的内涵正重新组构,
另一层意义是,原来被学科分野的专门领域,正在建立彼此之间的桥梁。
没有经过这个过程,未来世代将不知要以何为基础成为长久的共同体。
因此,
如果书店还以目前书市惯有的销售供需动力来解读这群读者,
恐怕只会彼此误解,这些读者形成的占比成长,
代表某种古典读者仍存在我们社会,
他们不属于消费意义下的读者,诉诸的必须是理性的狂热需求,
这毫无特殊,
因为恐怕这样的古典阅读态度在每个社会本来就是代代存在,代代相传。
知识小众吗?
或许从销售上仍旧是,也永远会是,
但小众的连结与抵抗,最终会有助于投射最大公约数的共同体。
而有愈来愈多的读者,在意这件事情。
于是,出版社准备拿出什么书单回应?
而编辑人准备出版什么,让历史成为历史?
编辑的劳动与梦想
因此做为出版社,
一份书单可能不只是一份有没有销售力的书单,
更是在提供各种桥梁,以横跨曾被政治阻断的,
以及目前分化的各种领域,重新建立原属于社群之间,
于不同时空来到这里的人们,
本来可以彼此呼应、了解的机会,以回应历史对我们的嘲讽,
证明曾荒芜的土地仍可以绵延子孙,深耕我们的精神与文化。
如此,当我们懂得让世界史混入我们,
我们也有能力将自身奇幻的存在状态创造成各种作品,
贡献于世界,使我们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不再是于边陲被遗忘、悬宕,等著被别人解决的特别之地。
或许,对于一开始出现在世界地图上,
就在与各种文明冲突、对抗、融合的台湾来说,这就是历史的真义。
http://news.readmoo.com/2015/03/31/taiwan-social-sciences-publishing-02/
作者: hope39 (Less is More)   2015-04-09 22:54:00
这两篇我也有留存,感谢版友断句上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