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年金改革的多元性别正义◎郑清霞、曾昭媛

楼主: Haemoglobin (血紅蛋白)   2016-07-08 14:54:52
【转录来源】
苹果日报即时论坛
【文章标题】
年金改革的多元性别正义(郑清霞、曾昭媛)
【完整内文】
年金改革是全国瞩目的大政策,讨论焦点多集中于财务危机、世代正义、保障差异。可惜
的是,较少看见年金议题的性别面向。甚至有人质疑,“总统府国家年金改革委员会”为
何要有妇女团体代表?
我们希望蔡英文总统能兑现选前承诺:“特别关注老年女性与单亲妇女的年金权保障。”
因此本会接受政府邀请加入“总统府国家年金改革委员会”,主张年金改革的政治议程应
纳入性别观点。所得维持固然是年金的重要功能,但别忘了基本经济安全保障,也是年金
制度的基本初衷。因此,需要以性别观点才能更敏感的看见,究竟有哪些公民有被排除在
社会安全网外、落入老年贫穷的风险。
婚姻家庭难成靠山
当以性别统计检视台湾13个年金制度时,马上凸显两大问题:首先,本应肩负预防贫穷之
责的国民年金,因主要纳保人为家务劳动者、身心障碍者、学生、失业者,由于缴费能力
不佳,老年年金给付较低,导致缴费诱因不足,缴费率仅约45%,如何保障老年基本生活
水准?
国民年金缴费率偏低,最可能受冲击的是哪些人?依据102年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65
岁以上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倚赖“退休金、抚卹金或保险给付”的人口中男性有26.9%
,女性却只有9.6%;但高达44.6%女性依赖子女或孙子女奉养,显示老年女性高度依赖家
庭。
然而,家庭功能逐渐弱化,离婚率、单身比例逐年提高,婚姻家庭真能成为老年经济的稳
固靠山吗?国家社会的公共责任又在哪?国民年金的制度缺失,真的都能让老年女性、单
亲、单身者、同居及同志伴侣……安心享有老年经济安全的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必须看
见年金体制中导致性别差异的结构性因素,并呼吁当许多女人已肩负照顾老小的家庭责任
时,不能再把老年基本经济安全责任丢回家中自行协商。
其次,劳工及军公教群体老年给付的性别差异也很显著。因为职业年金给付水准相当程度
取决于一生投入职场的投保年资与投保薪资,但因托育及长照等公共化服务严重不足,再
加上传统性别分工的刻板印象,导致许多被家务困住的女性无法顺利持续参与劳动市场;
女性平均薪资仅有男性的8成左右,低薪、不稳定的中低阶层工作或兼职、派遣等非典型
劳动中女性的比例不低。104年劳保统计显示,达到投保上限4万3900元的女性仅19.1%,
男性却有30.59%;公保的投保薪资也有类似性别差异现象。这些边缘劳动处境,都是影响
年金给付水准之性别差异的结构性限制。
扩大税收充实照顾
综合来说,老年经济安全的性别不平等现况,主要来自极度缺乏的公共照顾、性别区隔的
劳动市场、僵化的异性恋婚姻家庭体制三大结构因素。因此我们呼吁,年金改革的愿景与
格局,必须同步考量照顾政策、劳动政策与租税改革,来思考如何实现性别、阶级、世代
意涵上的所得重分配。政府必须痛下决心进行租税改革、扩大税收,才能充实照顾公共化
服务、减少职场性别歧视,使更多女性脱离家务桎梏、加入工作人口的行列,从根本上改
变人口结构,减缓高龄化、少子女化的冲击,才能彻底解决年金危机。
郑清霞 中正大学社福系副教授、总统府国家年金改革委员会委员
曾昭媛 妇女新知基金会资深研究员
【转录连结】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0708/37299180/
【转录心得】
越来越多适婚年龄的台湾人(包括广大的乡民)难以成婚,
乍看之下好像只是个人择偶眼光太挑,个人必须自行负责的问题。
但长远来看,这些无法成家的人,老年之后的生活还真的“只能自己想办法”。
年金问题本身已经够复杂了,但只要每个人稍微思考一下晚年的生活,
就会发现这是需要从劳动、长照、婚姻、年金等各种制度完整配套,
才能有效解决的“个人问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