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浅谈公民审议(3)最后的反省与检讨

楼主: ifulita (和泉政宗)   2014-09-08 12:29:38
※ 引述《crazybaby ( 小金(Kim))》之铭言:
稍微回答其中三题好了…
: ╭─────────────────────────────╮
: │(1) 当公民的知识不足/认知有误/资讯偏差时? │
: ╰─────────────────────────────╯
: 根据公民审议的规则,正式讨论开始之后,全场只剩下公民小
: 组与主持人,完全由公民自由发言和讨论。
: 这时候从旁观察,会发现某些公民在发言时所传递的资讯可能
: 不甚正确,错误的资讯传递,当然就会下出错误的结论。
: 但是根据会议的规则,任何公民及主持人以外的人都不能横加
: 干涉公民的讨论,因为凡事都有多方立场,如果某立场者跳出指正
: 公民言论的正确性,当然就会对其他立场者产生不公平,所以真的
: 完全就放任公民自己讨论,有时候他们讨论起来就把错误的资讯奉
: 为圭臬。
: 这种问题,在公民审议进行的过程当中该如何避免呢?
: 也许有人会说,预备会议不是已经给公民上了两天的课了吗?
: 但是大家都不是天才,小时候上课都有可能搞不清楚老师在讲什么
: 了,现在上这么复杂的政策性课程、需要的知识这么多,许多公民
: 又是第一次接触相关资讯,哪可能每个环节都记得正确知识?
公民共识会议强调的是知情的讨论过程,
也就是希望让公民小组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理智的论辩及沟通,
因此主办单位在会议开始之前通常会寄发与议题相关的可阅读资料给公民小组希望他们能
在会议之前阅读,
让他们带着对于议题的基本认识来参加公民共识会议,
而会议期间也可以参阅,
撰写可阅读资料的原则为简单、易读、平衡及公正,
尽可能纳入各种不同的观点及避免一切可能的引导性,
举办公民共识会议的目的并非是让一般民众变成专家,
因此提供可阅读资料的作用是让原先不了解相关议题的民众能有初步的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议题进行理性的辩论及意见交换,
所以过于高深或学术性的文字皆不适合成为可阅读资料的一部份,
可阅读资料的篇幅也不宜太长避免降低公民小组阅读的兴趣,
另外可阅读资料的平衡性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可偏向立场,
这些都是在准备可阅读资料时必须注意到的,
可阅读资料的章节可以与预备会议专家授课的课程对应,
换句话说可阅读资料有几个章节那么预备会议所安排的课程就有几堂,
如此的做法是方便公民小组参照可阅读资料的内容,
可阅读资料可以由主办单位邀请专家撰写及请相关领域的人士以全面而平衡的观点就各章
节进行书写,
主办单位也可就一般的新闻报导及期刊资料加以整理,
针对议题的背景资料及争议面向加以说明议题的争议点及背后的理由,
但是无须作出任何判断及评价以避免引导公民小组的思考及想法,
或者也可以透过建立公民参与网络分享相关的可阅读资料以减少主办单位编写的负担,
除此之外之前的可阅读资料也可作为之后办理相关议题公民共识会议的参考,
在可阅读资料的各章节中也可以提供延伸阅读的书目让有兴趣的公民小组可以参考。
: ╭─────────────────────────────╮
: │(2) 当公民不对话、不互相挑战时? │
: ╰─────────────────────────────╯
: 公民因为彼此本来就是一张白纸,乐意理性讨论和互相了解,
: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尚的行为,但是在旁观的过程当中,我却发现
: 这当中有非常严重的盲点。
: 公民拒绝挑战他人的观点。
: 也就是说,有时候整场两三个小时的讨论下来,公民小组的成
: 员会有‘各言尔志’的状况发生,就是大家都很理性,理性到完全
: 不挑战对方论点,变成各自表述、你讲你的我讲我的、大家和平微
: 笑点点头完全不互相反驳的状况,营造出一种理性和平的假象。
: 我想请问,这种状况在公民审议进行的过程当中是常见的吗?
: 我知道只有一种方式可以勉强解决,就是透过主持人提醒公民
: 要互相诘问、互相对话或辩论。
: 但是在观察的当下仍然觉得这是公民审议的一个问题。
至少就我个人的经验没看过,
不过我没看过并不代表没有这种可能性,
可是就算在讨论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
但要开始撰写结论报告时一定或多或少会有人的论点挑战到对方论点,
如果大家和平微笑点点头完全不互相反驳的话那么结论报告是要怎么产生?XD
而遇到这种情况时除了可以透过主持人提醒公民要互相诘问、互相对话或辩论之外,
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脑力激荡及让公民小组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
透过假设场景的安排并提供公民小组可能的角色及思考方向,
让公民小组对于议题有更深刻的思索及认识,
换句话说相较于综合座谈,
角色扮演可将焦点聚焦于议题上,
同时发挥之前的授课成果在知情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不过这里有件事要提醒,
当在设计角色扮演的角色时专家学者并不适合列入其中,
一方面对于公民小组来说压力过大,
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某种程度的专家与民众之间的不对等。
: ==============================================================================
: 最后,一点简短的心得,民间团体与社会大众对于公民审议的
: 质疑,时常环绕在“政府为何不采纳”,但是透过我提出的问题一
: 到三,就会发现,公民的讨论过程当中有时候会缺乏正确性、务实
: 性,于是最后难免导引出‘无法执行的政策’,这其实就我在旁边
: 一路观察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非常得可惜。
: 明明他们这么认真、这么热诚地讨论,却因为某些资讯上的误
: 差、或是不够实务的考量,最后产出一本政府难以全盘采纳的报告
: ,并不是政府打定主意管你去死就是不采纳,而是其中难免有些太
: 过异想天开或不切实际。
: 不知道审议式民主是不是都有类似的问题?亦或上述的问题只
: 存在公民审议?希望一些有经验的前辈们能够给我一些意见。
如果要避免公民小组的结论报告会缺乏正确性及务实性,
可以安排专家学者进场与公民小组进行讨论,
由专家学者就结论报告中事实性的错误表示意见,
但不能强迫公民小组修改或影响公民小组的意见,
专家学者对于结论报告表示意见后,
公民小组可进行内部讨论就专家学者的意见讨论是否需要修改结论报告。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