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明及其《台湾人四百年史》再版的时代意义/蓝士博

楼主: pushking (推王)   2014-09-07 19:57:21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056
展书如见人,峨然矗百年──史明及其《台湾人四百年史》再版的时代意义
蓝士博
发布于 9月 1, 2014
《台湾人四百年史》(以下简称为《四百年史》)自1962年首次出版已经过了半个世纪,
近日终于在众人共同的努力之下重新再版。这套书的再次现身,不仅是这几年来重新发掘
、诠释“史明学”的重要里程碑;另一方面,也为近百年来台湾人自我追寻与追寻自我的
艰辛历程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见证。
战后东瀛的台湾研究系谱
“史明”及《四百年史》的诞生,体现的是近代台湾人群体对于现代历史意识的觉醒。日
本统治末期台湾人如黄得时、陈逢源等人兴起了书写历史的热潮,史明自1949年从华北解
放区逃回台湾以后,也开始他一边搜集文献资料、一边进行武装组织、企图暗杀蒋介石的
两种行动倾向。因此,这本后来延至1962年才在东京出版的《台湾人四百年史》(日文版
)的学术价值虽然无庸置疑,却也不可以忘记她在知识的积累与堆叠之外,同时还肩负著
运动与宣传的功能。
更何况,自《四百年史》以降,王育德、黄昭堂、许世楷、戴天昭等后来也陆续出版了关
于台湾的学术著作,他们将自己对于母土的思念化为文字,一同在异乡追寻岛屿未有人知
的坎坷身世。他们不仅关心台湾的过去,更直接参与构筑未来国家想像的蓝图,他们当中
无一不参与了日本的台湾独立运动,从而也使得位于日本的台独运动有着不同于后来美国
、欧洲等地的特殊面貌。
左独路线的发扬
因为有这些前辈在岛外写作,台湾研究自一开始便与世界接轨;也因为他们的积累,才能
证明台湾独立并非只是悲情、苦闷的诉求,而是具备本土立场的政治思潮,是作为殖民地
社会的台湾迄今犹未正视的精神资产。
《四百年史》无疑是史明从事台独运动的思想武装,纵使其出版最初的面貌未竟完美,甚
至连作者“史明”也只是化名。然而,史明在现实与理想的折冲中追寻岛屿的过往,这本
书也在数十年来的增补、校对与翻译中扩充成一部罕见的巨册,一页页构筑海国子民的百
年容颜。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诸多台湾历史、台湾独立的论述当中,史明与《四百年史》的特殊
性在于他不仅标示了“台湾人”的政治认同与身份,更在方法上以台湾的社会、经济结构
为核心,强调台湾劳苦大众的左翼立场。史明之所以标举“左独”,或者严格说起来是先
独立、再左翼的“独左”路线,不仅仅因为学养的影响,其实更与其个人的生命经验紧密
关连。
人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整合
日华战争结束以后,原本在上海、苏州等地协助中共收集情报的史明与日籍女友在1946年
前往华北解放区,希望一睹社会主义理想实践的真实样貌。然而史明在四年间见证土地改
革、人民裁判等泯灭人性的惨况,进而对中共版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产生怀疑,终于
在1949年逃回台湾。
因为拥有当时台湾青年们罕有的解放区经验,史明返台后并未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反而抛
弃过去将中共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机械式思维,又旋即因为投身刺杀蒋介石的
秘密组织工作而再一次地流亡日本。史明在口述史中自承他一直等到新珍味的生意逐渐稳
定后才开始到图书馆自修,重新阅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与此同时他也拾回早先
试图书写台湾史的念头,最终用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第一部以台湾人立场出发的通史《台湾
人四百年史》。
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六○年代清楚感受世界各地殖民地解放、民族国家独立浪潮的史明既
以台湾民族作为独立建国的认同依据;另一方面又以先独后左的政治主张与中共争夺左翼
光谱的话语权,从各方面排除国、共两党统治台湾的正当性。我们或许可以说:所谓左独
路线其实是史明在个人层面坚持人本主义精神,再以民族主义建筑保护台湾社会不受外力
侵犯的界线,最终再试图以社会主义的理想,促成全体台湾人的解放。是故,史明就在人
本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整合之下选择了一条不依赖任何强权、独立自主的道路─
─即使人迹罕至,却仍踽踽独行。
展书如见人,峨然矗百年
《台湾人四百年史》之所以能在半个世纪以后再版,或许是机遇下的偶然,也可能是我们
无能摆脱殖民情境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史明以《四百年史》证成自身,不管是面对理想
与现实的落差、知识与经验的折冲,亦或是结构与行动的矛盾。倘若有人问起:民族史家
是否可能客观书说我们的故事?还是早在下笔前就已经默认了自身的期盼与想望?史明或
许未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他与他的著作却在在提示着我们:民族主义虽然是时代的产物
,但是指认出民族所在的民族之父却是那曾经可能创造时代的人。
作者: maskprincess (早该清醒)   2014-09-08 20:1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