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更后的分配是这样
假如:甲案原来值5亿 我有一家500万(估价)的房 我就有1/100的权利
都更后 更新价值变成10亿 然而建造成本备提列为2亿
于是我就可以分配到10-2亿/100=800万的房
我就可以在新的房屋中选最接近800万的房
然而选屋是有一定标准 以接近原始面貌为主
我可以选择更新后750万的房 然后我会领到50万现金
我也可以选择更新后850万的房 然后我需要付50万现金
但是也不能够差别太多 例如我补800万再选一间
而这部分只能够跟建商协商用市价95折卖给你
店面的优先选店面 住家的优先选住家 顶楼的优先选顶楼
但是这项机制有两个问题 建造成本提列 以及 估价结果 以及 95折卖
1.建造成本
提列目前市府有标准 但是可以做手脚 但是难度有点困难
2.估价结果
以上面的case来看 有可能更新后市价是20亿 但是估价师说10亿
那合理的分配是(20-2)亿/100=1800万
但你只分配800万
这中间的金额就给建商赚走了
当然真实情况不会如此夸张 但是很技巧性
3. 95折卖,如果了解台湾的生态就知道,台湾的开价95折比一般市价还高 XD
至于在都更的案例中 只要谈成建商稳赚不赔 营建成本浮夸提列 估价也可操控
而实际上台湾估价师都是偏向于建商的
他们要跟建商做很多次生意 但跟住户只做一次生意
所以现在问题就是 建商 与 住户 两个阵营的对立
至于柯文哲的政策 可以可以选择合建或是权利转换
虽然这样更复杂 但是将来将会是 建商合建住户 与 权力转换住户
这样住户同时会存在于两边 才会更加有效的制约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