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传媒 专家评析
王宏恩 2014年08月30日 02:26
http://bit.ly/1B2Usq7
作者这篇文章试图讨论大众对于“政策”与“自身既定选择”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台面
上的大部分政党,除了绿党这样价值坚定,不易撼动的“强理念型政党”(或是像许多的
极左极右政党)之外,内部的政策都有一定的矛盾与妥协之处。像是民主党跟共和党,一
个比较右,一个没那么右。但要如何跟选民解释:“我们是右,但是有时候又不需要那么
右......”呢?(听起来很像是自打嘴巴)
但是当把视野放回台湾,却会发现台湾的两大党跟美国有明显的差异。国民党早已失去其
内在价值,只能用利益聚集支持者,或者是用中产保守文化排斥反对者。而民进党身为党
外人士的集合体,以对抗权威为第一目标,却难以把“推倒高墙之后的世界”具体描绘清
楚[i]。当年的民进党,你可以不独,像朱高正[ii];也可以不左,像苏贞昌[iii],共通
的点就是,你必须讨厌国民党[iv]。而柯文哲今天的出线,就标明了台湾到现在,也只有
两个政党:国民党,跟“党外”。
也因此,“党外”的论述模糊纷杂,造成了支持者难以提出完整的理论来对抗国民党。台
湾脉络底下的“政策 vs 政党选择”,或许需要更细致的论述来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合一选举进入百日倒数,候选人间的政策竞逐、对政绩与人格质疑也打得火热。负面竞
选本身并非坏事,毕竟对过往所作所为的评价及基此对未来的评估本来就是责任政治的一
部份。然而,在意见讨论的过程中,许多人都会抱怨‘只问颜色、不问是非’,只要跟我
同党的就什么都是对的,对我党不利的消息都是对方抹黑、对我党有利的消息都是可靠来
源。在大家各自‘为了部落’的情况下,要怎么达到民主理论中的充份沟通、形成制衡政
府的公共舆论?
事实上,这个问题绝不只台湾才有。无论是美国,乃至于世界各国政治心理学越来越多的
研究指出,‘只问颜色,不问是非’是人们在政治场域常见的现象。人们因为心里先对特
定政党有偏好或厌恶(往往来自于第一印象或从小被灌输),而影响了所有资讯收集、接收
、评价的过程[1];人们倾向对自己阵营不利的资讯给予特别高的审查标准[2]、对己有利
的就轻轻带过[3];人们倾向听从自己阵营领袖的意见,就算这意见对个人钱包不利仍力
挺,甚至民众假如先入为主接收到错误的资讯、并被己方阵营背书后,假如学者再提供可
靠正确的资讯,民众反而会生气、并且更支持原先错误的资讯内容及阵营[4]。这样的资
讯偏差甚至不一定能靠所谓的‘中立’选民,因为已经有心理测验方式做出──其实很多
对外号称‘中立’的选民,其实比自认支持特定政党的选民更‘偏好特定政党’[5]。甚至
纽约时报也在近日特别撰文讨论这个议题[6],来感叹为什么那么多美国民众对于全球暖化
、演化论、健保的态度之强硬。
科学证据证实了人们对民主的担忧,那么又该怎么办?政治科学界近年来也积极寻找这个
问题的答案,但现在有的结果十分有限。达特茅斯学院政治学教授Nyhan建议可以做两点
[7]:第一是把事实证据与政党支持分开,先安抚对方说‘你可以继续支持某政党没关系
,但我这边有个事实是我们可以共同相信的’,第二则是加深政治人物说谎的成本,例如
透过媒体、尤其是资深记者,在政治人物又跳出来搏版面时提醒读者这人说过几次谎。
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康乃尔大学教授Mettler[8]发现在提醒民众他自己曾享有过哪些社
会福利及税金补贴后,民众会转而更支持对其它人的社会福利政策。另一方面,现在正在
华府举行的美国政治学年会当中,有几篇心理学实验发现:陈述对己方阵营不利的事实时
以令人紧张不安的方式陈述,民众较有可能用该事实来批评自己阵营;但假如其陈述方式
是让民众震怒,那民众在接收完负面文宣后不会有任何改变、甚至可能会更支持己方阵营
。
然而,这些实验大多仍是在学术界的阶段,而实务上也很少有候选人愿意让政治学家来做
个田野实验。候选人不做,民众可做。加州大学戴维司分校政治学教授Huckfeldt的研究
指出,个人会改变意见的机率,与该人社会网络中与他意见不同的人的比例有正相关[9]。
换言之,越勇于在自己的人际网络中发声,总是越有可能多影响到一个人改变投票选择。
很多朋友至今仍留着黑色及白色的脸书大头贴,暗示著这次选举将会是全面性的战役,准
备带上一颗强轫的心吧。
*作者为美国杜克大学政治所博士候选人,专长为跨国政治比较及民意调查/从小在台中
长大,大学就读台大电机系,因希望在公共领域讨论时能把话说清楚,而也相信把话说清
楚后还是有观众愿意听,故转念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注:
[i] 民进党在其党纲之中,一方面说要解除经济的故步自封(用经济自由化的论述来对
抗国民党当初的政治封闭),一方面又说要扶植中小企业。从现在的后见之明来看
,这两者其实是有一定矛盾的。从中也可以看出,民进党的经济论述,对于台湾经
济的左右之争并没有完善的处理。
[ii] “许曹德,蔡有全台独案”发生时,民进党党内讨论是否要声援。由于朱高正强烈
的反台独立场,制止郑南榕在民进党党员大会上发放相关文宣,郑南榕乃趋前说:
“我要代替台湾人赏你一耳光!”反而被朱高正打得头破血流。详见:【我为什么
静站抗议】曾心仪(时任【自由时代】记者) 民主时代周刊 1987/11/14
[iii] 【帮苏贞昌想起国光石化】苦劳网
[iv] 【郑南榕、李敖与陈水扁的《自由时代》】姚人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注:
[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gnitive Heuristics in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Richard R. Lau & David P. Redlawsk,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May 5 2011) http://ppt.cc/c-XB
[2] Motivated Skepticism in the Evaluation of Political Beliefs (Charles S.
Taber & Milton Lod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50, No.3
(Jul., 2006), pp. 755-769) http://ppt.cc/vldn
[3] 同[2]
[4] When Corrections Fail: The Persistence of Political Misperceptions(Brendan
Nyhan & Jason Reifler, Polit Behav (2010) 32:303–330) http://ppt.cc/utj1
[5] Motivated Independence? Implicit Party Identity Predicts Political Judgments
Among Self-Proclaimed Independents(Carlee Beth Hawkins and Brian A. Nosek)
(Pers Soc Psychol Bull 2012 38) http://ppt.cc/1ZXx
[6] When Beliefs and Facts Collide (Brendan Nyhan, JULY 5, 2014)
http://ppt.cc/sEn-
[7] Why the “Death Panel” Myth Wouldn't Die:Misinform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Reform Debate (Brendan Nyhan, THE POLITICS OF HEALTH CARE REFORM, Volume 8,
Issue 1 2010 Article 5) http://ppt.cc/siSi
[8] The Submerged State: How Invisible Government Policies Undermine American
Democracy (Chicago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s) October 1, 2011 by Suzanne
Mettler http://ppt.cc/1nc4
[9] POLITICAL DISAGREEMENT:THE SURVIVAL OF DIVERSE OPINIONS WITH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Robert Huckfeldt & Paul E. Johnson & John Sprague)
September 2003 http://ppt.cc/XI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