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彭明辉论如何培养批判性思考与公共精神

楼主: lamda (钢琴加吉他)   2014-06-14 07:35:35
from: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9.html#more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考与公共精神
继前一篇文章〈厘清“把教室还给学生”三大疑虑〉,这篇文章希望能引导台湾
的高中与大学生去了解什么叫“批判性思考”,以便在每一篇交出去的报告里认真练习,
借此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此外,也顺便借此介绍什么叫做“学术写作”。
英国的菁英教育里很清楚地是要同时培养学生好几种能力:(1)自己搜寻、批判
性阅读、分析与汇整资料的能力,(2)参与公共讨论的态度与能力,(3)汇整上述事实
与过程而建立起自己批判性思考、论证与表达的能力。而讨论提纲与上课讨论的进行都是
针对上述教育目标而设计、进行。而其结果对英国精英份子公共讨论能力与文化的形塑有
很要紧的贡献。
台湾的许多知识份子也严重欠缺公共讨论的精神,而动不动就要党同伐异、拉帮
结派,更突显出台湾对批判性思考与公共讨论的误解或不了解。我希望上一篇文章和这一
篇文章有助于协助读者了解“批判性思考”与“公共讨论”。
所以,我得要先厘清什么叫做“批判性思考”。
一、批判性思考与学术写作的基本要领:
批判性思考的首要意思不是“骂人”、“指出别人错在哪里”、“对别人的意见
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自我批判,目的是要找出自己所有思考的盲点,以便确定自己的论
点站得住脚。它包括:(1)在我所拟定的议题(thesis)范围内,我是否确定自己的观
点与思考已经涵盖了该议题范围内必须要被照顾到的所有角度(angles、aspects)而未
偏废重要的关键事实(full spectrum)?(为了避免这个错误,需要大量参考关键性的
相关文献)(2)在我所参考的资料与文献中,他们的可信度如何?如何检验?我对于要
援引的论点是否有先确定他们的立论基础站得住脚?我为何接受他们的论点?(3)在立
论严谨的诸多观点中,我如何取舍?如何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有一得之见(或大
或小的创见)?又如何确定这样的主张(立场)是站得住脚的?
其实,以上三个要件就是每一个人在交出自己的硕士论文之前必须要自行确认无
误的,而硕士口试的审查委员要审查的就是你能否在上述三大问题里都做到“很难挑剔”
。但是英国的精英学校却从高中就开始训练了。
我在剑桥的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念博士很简单,只要写一篇论文(thesis
),明确定义你要讨论的主题(thesis)和范围,把你对它的看法说出来,说得让人无可
挑剔且又有值得阅读的价值(originality、contribution)。就这样!”我的指导教授
教我准备口试时说得更简单:“Don't be asked of any question you've never though
of.”这就是批判精神。
迪卡尔(René Descartes)的《沉思录》从“一切都置入怀疑之中”开始,就
是当代对“批判精神”的第一个重要体现:“take nothing for granted.”找出所有隐
藏而未经检证的假设,从彻底被检证过的命题重新出发,一步一步重新建立起值得被信任
的命题与“信念”。《几何学原本》从确知无误的“公理”出发,以“无可辩驳”的论证
程序,“证明”一个命题的确凿不移,背后也隐藏着“自我批判、自我检证”的精神。
为什么“哲学”被叫作 first principle?因为他完全靠自我批判来确认自己说
的事站得住脚,而绝不仰靠其他人的论证来作为其论证的立足点。我们可以说:哲学就是
“the way of justifying a statement without any pre-assumption”
或者“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其实,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到柏拉图、以及迪卡尔(René Descartes)
的《沉思录》,西方一脉相承的学术精神就是这个源自希腊几何与哲学的“自我批判”精
神。所以,柏拉图在学园门口写上“不懂几何学勿入此门”,而工学院拿的博士也叫
Doctor of Philosophy。
为什么工学院拿的博士要叫 Doctor of Philosophy?因为他有能力(和被称为
philosophizing 的程序)对自己论文中的每一句话负责,因为他有自己
philosophizing and justifying 的程序能力,因为他也被要求做到
“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所以,什么叫做“学术能力”?毫无遗漏地自我批判与自我检验的能力,也就是
这个“philosophizing and justifying”的能力。
那么,论文写作的能力是什么?就是在论文写作中充分展现这个“
philosophizing and justifying”的能力。所以,论文口试在英国被称为 defense 或
viva voce:你要有能力为你所写的每一句话的正确性辩护(这就是我指导教授说的“
Don't be asked of any question you've never though of.”它等于“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学术之所以被尊重,不是因为你唸过的书比较多,而是因为你被认为有能力自我
批判、自我检验,自我确认每一句话都站得住脚。
二、英国菁英教育中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与公共精神:
在英国的菁英教育里,老师通过两个关键时刻协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上
课过程的引导,以及改报告。
英国上课时的讨论有些发言的规矩和态度:
(1)大家在一起是为了集合众人之力去拼凑出事实的真相
(对这些菁英学生而言,假如上课只是为了读懂台湾的课本,各自在家读还比较快,
根本没必要把数十人聚在一起。要聚在一起,
就是因为要做单独一个人会做不到的事)。
(2)所有的发言是为了厘清讨论提纲的问题,每一个人的发言是为了让所有参与者看到
问题更完整的面向(full spectrum),所有的质疑是为了让大家对问题的了解
更严谨而无懈可击。所以,大家的立场一致,利益一致,不是辩论赛里的甲乙方,
没有个人的输赢,只有上课品质的好坏(大家共同承受)。
(3)所以,上课的发言叫做:“Would you like to make contribution?”,
发言的人开头常说:“From my angle”或“The way I see it”。
没有一个人是权威或专家,上课不是同学“党同伐异”的地方,没有输赢,
不需要辩个你死我活。
(4)对了解议题没有帮助的发言会被中断,甚至被同学白眼,因为你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5)别人已经说过的论点不该再重复提出。
(6)不可以只有论点而没有理由,所以不可能变成“你有你的主观,我有我的主观”。
更重要的是写报告的态度。你不可以拉拉杂杂写一大堆未经检证的资讯,不可以
流水帐地条列各家说法而没有自己的见解(你接不接受他们的说法,他们的说法跟你最终
的见解有何关系),也不可以只有见解而没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来支持你的见解。不管是
上课发言或写报告,理由与严谨的论述过程总是比意见更重要。因此每个人都会被迫从客
观的角度看问题、讨论,而搁下个人的立场。
上课前每一个学生都靠自己的能力去查资料,想答案,但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遗
漏;上课要专心听别人的说法,评估别人说法的价值,以便决定下课后写报告时要不要把
他们的意见纳入你报告中加以讨论,因此上课不敢打瞌睡,甚至很有精神,很专注;如果
别人有精采的见解或重要资讯,他等于是在帮你厘清或补充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对你和
班上同学都是有帮助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发言都被叫作一个 contribution)。
在这样的讨论空间里,如果老师没处理好,难免会有学生针锋相对或炫耀知识、
比出锋头;如果老师引导得好,不需要压抑年轻人出锋头的癖好,但是可以引导他们变成
是“靠你对班上(团体)的贡献来出锋头,而不要用伤害公共利益的方式出锋头”。这就
是在培养公共精神和民主素养。
因为高中生就开始被这样地培养,所以大学的讨论与报告就很有深度,公共议题
的讨论也比较不容易流为拉帮结派的意气之争。
三、台湾为何教不出批判性思考与公共精神:
台湾的大学教授从来不要求学生写报告时要有自我批判性,要符合学术写作的规
范(简单讲,台湾的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学术写作”academic writing),所以
交出来的硕士论文都让老师没办法改,最后往往认了就让学生交出一份不及格的论文。拿
到国外去往往都是笑话。
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聚在一起,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民主精神。因此,我们
不懂得“为大家的共同利益进行公共议题讨论”,只会党同伐异,略有意见歧异就开始“
敌我识别”,误以为意见不同一定是“一方对,而另一方错”,全然不知道有所谓“
full spectrum”(一个议题的完整视野、角度)这回子事。
所以,以核电为例,英国的高中生即使谈上五十小时,也不至于在班上变成“拥
核派”与“反核派”的对立,因为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找出关于核电的完整事实。台湾
呢?连大学教授也有不少人放弃学术讨论,直接开始“拥核与反核誓不两立”的斗争、人
身攻击。
学术训练就是学术训练,学者就要有能力跳出僵化的“拉帮结派”,和刻板的立
场对立。有一次在高铁上碰到前任原能会主委,他特地站起来跟我握手,表达对我用心写
《有核不可》这本书的敬意。但是他照样清楚地告诉我:我ㄧ辈子学核工,不可能放弃,
但是需要大家一起来督促核电,让它更安全。这种态度就叫做“学术素养”。而我不愿意
跟其他拥核团体对话,就是因为嗅不出一丝丝最基本的学术素养与民主素养。
服贸事件里,一个台大电机系毕业且在美国第10名左右的管理学院里拿到博士的
助理教授竟然完全只用人身攻击的方式批评台大经济系主任郑秀玲,而不是就事论事地谈
她的主张与证据。拿到美国一流博士都还没有学术素养和民主素养,我真的不知道台湾和
美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四、教改别搞英雄主义,也别拉帮结派:
教改是一整个社会的事,不是师大体系的专属,不是某些教主级或教改老师的专
利。更重要的是:没有社会共识,教改不可能成功。
就说英国的菁英教育吧,英国菁英教育的模式要求学生下课花非常多的时间去找
资料、阅读、分析,因此上课时间短,自修时间远比上课时间长(约莫 1:3 到 1:4)。
此外,他们的入学不只考虑到全国统一的会考成绩(A level),还考虑介绍信、口试等
可以看到学生思考能力的材料,所以学生愿意花时间去培养这种能力。
台湾的考试不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资料搜寻、分析、比对、汇整的能力,这
已经对培养批判性思考不利。结果变成是对知识性的要求加强(以便塞满学生的时间),
上课时数多,知识负担重,如果每个老师都要求学生落实有深度思考的课前预习与查资料
等工作,现在睡眠时间已经只剩不到七小时的孩子恐怕将连一个小时的睡眠间都不到,只
好看哪个老师要求较严厉就把时间挪给他。
要在台湾推动“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教法,可能需要不同科目的老师有沟通
,把要学生唸的资料范围尽量重叠,以便减轻学生的阅读量而不牺牲阅读、统整与思考的
深度。甚至也可能需要整年级或全国共识来减少学生的上课时数,以便让他们真的有时间
进行自主学习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入学审查办法要有能力鉴别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要想达成这样的变革,需要的是愿意为社会公共福祉而付出的人,以及整个社会
的共识,而不是少数的教改英雄,不是教改教主,更不是到处给人贴标签,竖立“敌我识
别”,拉帮结派的人。
后记
因为读者来信询问有没有书籍在教“批判性思考”,所以上网去查。博客来有一
本书,看该书目录确实是符合“批判性思考”的教学内容和程序,以及国外学术写作的基
本要求。至于该书写得好不好,我就不知道了。
《批判性思考─跳脱惯性的思考模式》,译者郑淑芬;书籍英文原名: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Developing Effective Analysis and Argument , by
Stella Cottrell
心得:这篇文章指出了聚集众人讨论时,应该同意实现拼凑full spectrum 的目的
参与讨论的个人,需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荣耀归于对团体的贡献
讨论时也应该发表论点,以及论点所根据的理由,避免形成两个主观各自表述
的跳针结果,我认为这篇文章对本板为凝聚公民意识进行讨论时所应抱持的精神,
有良好的提醒与说明,值得吉祥物们与板友一同思考
作者: zoobox (zoobox)   2014-06-14 07:50:00
感谢分享好文,批判性思考原来如此,我要好好反省批判自己希望自己以后发言都能成为一个contribution,站得住脚我也要避免拉帮结派的传统习性,谢谢原PO lamda大的分享
作者: kakakaka (卡四)   2014-06-14 08:06:00
楼主: lamda (钢琴加吉他)   2014-06-14 08:55:00
彭明辉比较厉害 我只是逛一逛看到转过来对于批判性思考我们台湾的教育系统着墨不多 所以我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思考 应该抱持什么态度与精神来讨论看到作者分享英国菁英教育的做法后 我想这是值得学习的方向
作者: monica0812 (烧烤芋头)   2014-06-14 09:11:00
推分享
作者: aimify ( 愛米飛)   2014-06-14 14:13:00
推彭明辉!他以前有篇文章影响我很久。这篇对我论文帮助很大!解了我的惑,谢谢分享~
作者: fakeimage (假寐)   2014-06-14 16:32:00
重点是台湾人容易以为媒体灌输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又以为从名嘴那里听到的诡辩就是最好的defense然后就一堆人以为自己超有想法又经得起考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