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回复的问题,
一是策略性选填导致的名额挤压,这个状况的确是有,
所以如果你坚持想上心目中的理想学校,且确定大概会上,
可能要放弃一次免试的结果,撑过特招,等待二次免试分发结果。
当然也会有人不想等待二免,一免就直接高分低就去上了,
这或许也达成了常态分校的目的?
如果一次免试没上,还有二次免试名额。
关于一免和二免哪个比较好上,
前几志愿当然是在一免就被抢完了,大概也不太会有人放弃,没什么好谈,
而如果加入一次免试放弃释出的名额,
相对中段的学校应该会有较多缺额留到二次,二次免试会比一次免试容易上,
也就是说如果你填一免的理想学校没上,考虑到策略性选填的缺额,二免还是会上该校。
另外我认为的理想学校并不是指你觉得自己的成绩刚好可以上的学校,
而是你特别喜欢(不论是地理位置、校风、还是有朋友都好)且不是前几志愿的学校。
不是成绩的理想是其他因素的理想。
与其说免试造成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都混在一起,
不如说分数的一点点差异本来就不是两人该念不同学校的因素。
有人说这样不方便分析落点,又要玩填志愿心理战,导致被挤出理想学校,
那我要反问,这里的理想学校指的成绩刚好可以上的学校吗?
这不就又变成按照成绩分校了吗?
说到底,这还是我们长期被教导‘大概考几分可以上什么样的学校’的想法,
而(我认为)教育部推行这样的制度就是希望压低这种想法,
(我认为)实施几年后,除了前几志愿外的学校就没有明显的成绩分级,
上面提到的落点分析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当然这些都是理想状况,实施中也会遇到很多、非常多问题,
但总得来说,我认为大方向是削弱以成绩分级决定学校的想法,这部分有机会成功。
至于华人心态会不会又搞出其他的比较方式,这......
有时候真的觉得这种成绩文化需要对家长再教育。
至于免试还是要考会考这点就别吐槽了Orz
我已经吐槽到没力气抱怨,
只能说以台湾的联考文化不可能马上取消考试制度,
看户籍地就近入学的问题比现行制度还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