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一位用心的妈妈的信件往来(文长

楼主: airjjop (vivi)   2018-07-26 23:50:55
因为上次在板上回了一篇文
(关于孩子的礼物那篇)
收到一位妈妈的回信,
因为我们讨论的内容关于教养的心情,
再经过妈妈的同意下来分享,
希望能鼓励其他一样对孩子劳心劳力的父母!
—————————————————
妈妈回信:
a大您好,
正好看到您这篇po文,很受感动,也觉得亏欠
因为我家老大正好就是升大班的年纪,
但是因为下面还有一个terrible two的妹妹
从妹妹出生顾小婴儿开始,
原本当公主在养的老大就失去很多关注
但爸妈能力不是很强又无外援真的分身乏术啊/_\
而我大女儿好像天生就比较高需求又纤细敏感,蛮情绪化
我先生一边工作一边进修连觉都没得睡,
孩子哭闹时他就常常直接凶他们以达成目的
(要他们该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
我看到最后一段时蛮有感触的,
孩子好像真的会觉得被迫都得听父母的
但是他们还这么小,
本来就应该听父母的话才会做对自己好的事啊
要怎么让他们不觉得人生都是被支配呢?
另外也想请教您说这年纪可以多跟他谈心的话题
我真的是很驽钝的妈妈,
每天柴米油盐喂奶换尿布洗澡哄睡整理家里接送小孩都忙不完
其实也很想要多帮助老大的心更健康喜乐开朗
您可以建议一些内容吗?
还是哪边有可以参考的资料?
帮助家长知道怎么跟孩子谈心~
我目前仅剩的时间都在帮她复习学校教的英文或练习数学什么的,偶尔念些故事书..
她自己时是很喜欢画画,
或许也可以抒发一些心情?
另外她有不满就爱哭,
除了发泄感觉也是有点以此要挟达到目的
但哭除了很吵,是不太危险,
那您提到的情绪发泄,我们应该就让她哭吗?
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 /_\
很幸运在版上看到专业人士,
想到家里的情况不禁想请教您一些解法
希望能不吝指教,感激不尽!!
也祝您教学家庭都顺利和乐!
———————————————
我:
因为没有实际见面还有和您的孩子长时间相处,
所以我能给的意见不一定完全符应孩子的需求,这点先说在前。
单就您提供的资料来看,
我感觉您夫妻俩陪伴孩子的时间应该不多?
*陪伴是指真的专心陪孩子阅读绘本、
一起运动、玩耍、闲聊,
像这些,有质量的陪伴。
在我幼儿园的学生,
通常在校较情绪不稳,
或者负面情绪较多,会攻击别人、
或者遇到状况习惯压抑自己的孩子,
若这类情形我跟辅导后仍继续发生,
很明显是家庭影响很大,
所以我会和家长了解在家教养风格。
而了解过后,几乎接收到的讯息是:
父母陪伴品质不够、

手机电脑电视过多

没耐心用打骂快速解决当下问题,
让大人可以去做下一件事、

大人会拿兄弟姊妹表现做比较
等等
还有很多眉角,说不完,
但通常重叠到的是:
陪伴品质不够,和没耐心打骂
父母从孩子小班就是这么管教法,
孩子到了大班,性格已定一半,
在学校我怎么给爱、拥抱、鼓励、运用同侪力量,
对孩子影响还是有限。
孩子大概有以下特点:
*怕犯错,所以挫折容忍低
遇到挫折会崩溃,可能哭、发怒
*很会看大人脸色(这是一种求生存本能)
*不懂得表达自己想法或情绪
(因为通常做错事时,无论有心无心,大人不给讨论、厘清问题的机会,直接打骂,所以
没有机会学习怎么沟通协调)
*自我反省能力低(因为做错事时,大人没有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讨论这件事大人的感受
、或者询问孩子的动机、了解彼此的想法等等,反正不是大人嘱意的就是打骂,所以孩子
没有机会学习同理,自然做错事不太有惭愧感)
*孩子被处罚有种“没差、无所谓”的感觉
(原因同上)
*习惯说谎掩饰错误
(原因:避免被打骂)
*得失心重(因为做对事情会被奖励,做错事被打骂,所以自然而然希望都能做对事情)
等等等
所以这里我想说的是:
孩子不只是孩子,他们有感觉、有心情,
你们怎么待他们,他们就容易变成什么样。
看到您提到的家里状况:
我看到您和先生都很忙,
没有留白的时间,生活步调是否太快?
如果自己没有稳定、快乐,
很难让孩子稳定、快乐
更别说有耐心去处理孩子卢的时候,
可能思考看看如何调配夫妻俩生活步调。
需要留时间给亲子,
不一定要跟小孩玩在一起才是陪,
在孩子身旁和孩子聊天,休息,
让孩子能够跟你亲密互动都是很棒的陪伴。
(不是拿手机在小孩旁边滑喔)
爸爸压力大,没有足够耐心照顾孩子,
希望爸爸能控制自己,
对孩子的纠纷或状况就事论事,
但这是复杂情况,
牵涉到大人休息不足导致容易没耐心、
孩子情绪行为不稳容易有状况,
这有很多环节要慢慢注意改善,
希望父母不要太要求自己一次到位,
若能从控制自己情绪开始,就很棒了,
无论管教当下是否有遗憾的地方,
若大人能事后反省自己,
和孩子做事后和解,分享心情,
都能修复关系,绝对不会来不及。
孩子需要关注,
家有新生,年幼的老大的确会这样,
情绪不稳、争风吃醋、问题行为变多,
这叫做“退化”。
父母应该视为正常,平静看待,无须紧张,
有质量的陪伴、能和孩子询问感觉、心情、
一起运动,都能给予孩子爱的需求,
大人在陪伴孩子时不要有亏欠感,
刻意买物质试图弥补,
不见得提升孩子的心灵素质,
有时只会鼓励孩子有问题哭叫获得物质享受。
再来我提到育幼院的孩子有人生被支配感,
这个情况是:
他们在里面没有获得足够的爱,
大家非亲非故,
里面的老师也只是把他们当成工作来照顾,
而且院长会希望孩子守规矩来维持院所整洁绩效,
让评比的参观人士看到院所好的一面,
透过给孩子一些额外物资来奖励好表现,
若不能遵守好表现,违反常规,
容易被摆眼色、不能享受一些物资,
会被教导要知足,有物资就要珍惜享用完,
不在乎孩子是否也有自己的喜好。
以上这些事情让那几位演讲者说自己有被支配感,
您是否也感觉到了呢?
他们的被支配是指:
没有重视孩子的感受,
权威至上,孩子是被统治者。
那回到您的家,应该没这么严重的~
孩子确实缺乏某些判断力,
所以大人有时确实要适当介入,
不能无限上纲说,这就是在统治孩子,
因为在他们无行为能力时,
我们父母有保护他们安全长大的义务。
那要怎么拿捏管教的松紧呢?
参考文章:
(网址一直被切断 我直接拍下文章标题,
可上网查询)
1.
https://i.imgur.com/ZaAAWx1.jpg
2.
https://i.imgur.com/oXyjuf1.jpg
3.
https://i.imgur.com/16Vr2T8.jpg
4.
https://i.imgur.com/SGtVlsy.jpg
5.
https://i.imgur.com/7A2kcMy.jpg
最后这篇文章我很喜欢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posts/2188668381149460/
提醒自己
人都会犯错,
重点在于能不能自我觉察,自我反省。
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
我们和孩子永远都在互相学习,
一起成长是最快乐的事情。
希望有帮助到您!
——————————————————
妈妈回信:
a大,
真是非常感谢您的回复,简直针针见血啊!!
只是家里的情况和大人的性格真是很难一下子改变
我先生其实是非常疼爱孩子,但因为时间不够精神不够,不乖的时候没办法慢慢引导,
需要下重手才能赶快到位/_\ 我想再几个月他毕业后情况会好蛮多吧..
但是我自己感觉身边的家庭大多也都是为生存汲汲营营,好像很少有可以多时间慢慢陪孩
子的家长,可能只生一个的会好蛮多,唉 我当初是不小心怀老二的,本来也觉得以我的能力
一个都顾不好了,但怀上了只好生下来,现在看孩子那么可爱也是不舍得说早知道不要生她
只能加强自己了
连结还没时间仔细阅读,我们会多努力的~~
——————————————
最后我:
您提到很多家庭都是汲汲营营于生活,
没有足够时间慢条斯理和孩子沟通,
倾听孩子。
这其实是很多家庭的情况,
但要细说,
主要是受到工作环境、家庭经济状况、
父母特质、父母价值观等影响。
在我班上某些孩子一直很稳定,
情绪稳定、语言表达清楚、思考逻辑很强、
同理心足够、身体动作敏捷、
能发掘生活中的美感、有自我反省能力...
在接送时间和他们的父母聊孩子在校状况,
透过两年的交流,
这些父母教养风格都有共同点,
不任意打骂
(有几个也会打,但不是狠打,先有脉络)
尊重孩子
重道理
会反省自己
(和家长沟通孩子在校某些行为或发现,
家长不会避重就轻,愿意坦承自己某些家中做法,然后和老师讨论花时间了解孩子的想法
去调整自己。)
在乎孩子德行
会花时间和孩子相处娱乐
会花时间和孩子解释一些事情
不会用娃娃语和孩子说话,用大人的方式
管教有原则,不会被小孩坳。
等等....
而这些家庭有的双薪、
有的妈妈没工作在家、
有的阿公阿嬷也住家里会干涉教养......
而这些爸妈个性也都截然不同,
经济状况也不一样。
只能说教养不挑人,
而是人依照自己目标挑学派,
并且需要很多很多时间摸索。
找到最适合自己和孩子的运作方式,
又要面对生活压力,
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辛苦归辛苦,觉得值得的事情就去做,
尤其这关乎孩子的性格养成。
教养不求成果,
而是透过过程认识自己和孩子。
今天心情很烦,但是孩子在吵没有对孩子吼,
像这样哪怕小到不行的改变,
就是个很棒的觉醒了!
———————————————————
一些小小的分享,其实没什么新观点,
但希望能鼓励到一些困惑的新手父母:)
还有谢谢那位妈妈这么认真跟我书信XD
作者: coffinseller (卖棺材的小男孩)   2018-07-27 04:06:00
作者: starryseahug (幸运*信念)   2018-07-27 13:30:00
谢谢分享!这段对话真的很有意义也很感动!很少人会这么无私:)
作者: littlebaby27 (在家上班)   2018-07-27 23:59:00
谢谢妳的分享!很受用!感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