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儿童医疗先锋者/吕立:对孩子好的

楼主: ooooooh (我们不是一无所有)   2016-06-17 20:54:53
一篇关于儿童, 很好的报导, 与大家分享...
原来台大儿童医院的艺术设置是由吕医师规划的...
吕医师: "在儿童医疗耕耘了二十多年,吕立的观察和体悟是,台湾根本没有儿童政策。"
https://www.twreporter.org/a/child-abuse-doctor
2016.6.16
台湾儿童医疗先锋者/吕立:对孩子好的做就对了
文/郑涵文 特约摄影╱林韶安
台大儿童医院“儿少保护医疗中心”一度风雨飘摇,在卫福部去年底无预警中断补助时,
运作吃紧。计画主持人吕立相关团队奔走数月后,终于找到愿意支持的民间单位。今年4
月,在中心揭牌的现场,吕立激动说:“没有经费,那些受虐儿怎么办?”他眼眶泛红哽
咽到无法言语,意外成为新闻焦点。
年届50的吕立,虽未成家、没有小孩,但他把接触到的病童都当成自己孩子,以父亲般的
细腻照顾每一个细节。
吕立正式职衔是“台大儿童医院胸腔加护科主任”,但他工作范围不只侷限在呼吸治疗,
很多时候他用自己的时间跟资源,为的就是让儿童可以得到最妥善的照顾,也成为台湾儿
童医疗领域的先锋者。
二十多年来,吕立看过无数张惊恐害怕的小脸,每天都听得到凄厉的“我不要进去、我不
要打针”。为了看到孩子的笑颜,他引进小丑医生、儿童艺术治疗、儿童舞蹈治疗及儿童
医疗辅导,想尽办法让台大儿童医院的环境、氛围变得更“疗愈”。
为了让受虐儿得到更全面的照顾,他在儿少保护医疗中心办起全台第一个(也是唯一的)
联合门诊,一次召集至少4位专家帮孩子全面评估。最常见的阵容是儿科医师、儿童青少
年精神科医师、心理师及社工师,有时候还会有更多科别医师加入。甚至,他为了受虐儿
,经常花上数小时写一份验伤报告,一个伤口、一个伤口详细记录……。
在无框镜片的后面,大半采访时间,他都是眼睛微微瞇著、轻抿著嘴的和善表情,总用轻
柔的扁声说话,就连不想回答特定问题时,也是同样脸色,再掺点微笑和尴尬。跟吕立密
切共事2年的个案管理师刘在原说,他从未看过吕立生气。“只有在那件事(指儿少保护
医疗示范中心的补助计画突然中断)发生时,发了脾气。”
走遍四大洲,发现台湾为孩子做的“太少了”
这条人迹罕至踽踽独行的道路上,每天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辛苦。(摄影╱林韶安)
因为一直很喜欢小孩,吕立选了儿科。他的办公室里,沿着墙的桌上全是玩具,有教孩子
认识气切的恐龙,还有绣著大爱心的急救熊。气切恐龙的衣服上还插著印有吕立跟一个唐
氏症孩子合照的小气球。
在儿科中,他又选择了多数不愿意投入、工作最繁重的加护病房。“如果森林里有两条路
,我会选择人迹罕至的那条,”他引了美国诗人罗伯特(Robert Frost)的诗解释,太多
人投入新生儿科,他于是选择了没什么人要去的加护病房。“(选择到儿童加护病房的)
,全国不知道有没有30人,”他想了一下说。
这条人迹罕至踽踽独行的道路上,每天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辛苦──送进加护病房里插管的
、生死边缘挣扎的、心理创伤的……,于是他推动“儿童友善医疗”、“儿少保护医疗”
、“儿童安宁”。
吕立平时有个特别兴趣,只要到国外开会,他会去各国参观儿童医院。他的“儿医足迹”
已遍及欧、美、亚、澳四大洲。
他如数家珍地说:伦敦最老的儿童医院有很漂亮的礼拜堂、波士顿的儿童医院在疗愈性的
环境设计上特别用心;而历史最久、位于巴黎的儿童医院,还留着那扇1802年就有的门。
算了算,他拜访过的儿童医院,约有30家。
他会从一进门就观察,迎接小朋友的柜台有没有特别设计得低一些、花园是不是够安全,
能让小孩开心玩耍。他也喜欢参观礼品店,吕立一直希望台大儿童医院也设礼品店,让小
朋友把喜欢的玩偶人物带回家,收入还能再回用于儿童医疗。虽然他知道这些很难排序在
医院短期的计划里,梦想要很久后才能实现。
而冲击最大的,还是他去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进修2年的那段日子,该院设有专门的“儿
少保护医疗部门”,从主治医师、心理师到社工师,是人数加起来多达30多人的完整团队
,从孩子进医院、被治疗、照顾,到出院的后续追踪,都有完整规划。
那次经历让吕立发现,台湾的制度为孩子所做的实在太少,其实儿少医疗可以做得更多。
于是回国后,他积极推行儿少保护医疗,替孩子发声,甚至设立了联合门诊,集结各科专
业,同时看诊。
看过其他国家的作法,吕立对台大儿医的要求非常高,也常自嘲自己就是意见最多的人,
就连走廊上观赏箱的高度不在孩子视线高度上,都会被他抗议。虽是医人,但他对环境设
计之用心,会让人误以为他兼职做建筑师。其中疗愈花园就是一项重要指标。
波士顿医院的中庭,有座很美的花园。吕立说:“那里春夏秋冬景色都不一样,(他们)
弄了些可爱的动物雕塑藏在植物里面,有树、有花。中午很多人会去那儿散步,小朋友可
以在庭院跑来跑去。”
反观台大儿医位于4楼的屋顶花园,对吕立来说,不仅不疗愈,还很危险。他一一解释,
从栅栏太矮、水池铺材太粗糙、到沙池的沙纷飞,在他眼里没有一样是安全的,“没有安
全就谈不上好玩”,更何况那层楼刚好是专门治疗发展迟缓的孩子。吕立一直很希望那里
能改造成真正的疗愈花园,却苦无机会。
就连医院的电梯门也有特殊设计。走到电梯前,每台电梯上都有不同的台湾特有生物;儿
医里的8个角落,各有8组知名建筑师原创设计的疗愈空间,可让小朋友自由探索,这些都
是他极力促成。未来,他还希望改造影像医学部苍白一片的诊间,降低孩子做治疗时的恐
惧。
台大儿医里的8个角落,各有8名知名建筑师原创设计的疗愈空间,可让小朋友自由探索,
这些都是他极力促成。(摄影╱林韶安)
在儿童医疗耕耘了二十多年,吕立的观察和体悟是,台湾根本没有儿童政策。
若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来看,从友善医疗、儿少保护到儿童安宁,每个概念都是既花时间、
耗人力,又不符合成本效益的歹生意。甚至他在谈一些艺术作品合作时,会计人员还曾有
人怀疑对方与企业是否只是要利用台大的名,为了节税而做?
或许是习惯每件事情都很棘手,他总用轻描淡写的口吻说“我们常常遇到很多困难”、“
很多挫折”,但那不是抱怨。因为只要是对孩子好的、该做的,继续苦干实干就对了。
这些“他认为该做的”,几乎都是正职之外额外揽下的。跟刘在原聊过后才发现,吕立原
来的工作包括需轮值儿童加护病房,上课、开个案会议、被钦点为评鉴委员、假日会有研
讨会、常常需要演讲;外宾来访时,跟所有艺术作品最熟的吕立还是儿童医院的导览员。
近日甚至将和台大社工系副教授刘淑琼一起做重大儿虐风险因子的研究。
再加入他额外力推的工作,乍听还真以为他的一天有48小时。第一次询问他的日常,他谦
虚地笑说“不要问我的日常,我的日常不是人过的”。
很多人质疑少子化的台湾,是否有必要投注那么多资源在儿童医院上?这些艺术作品,需
要每个角落都有吗?小朋友的治疗过程,需那么谨慎、“搞工”?更多人则认为吕立“不
务正业”,干嘛不好好待在加护病房、做研究、拼升等,尽要做些赚不了钱的差事?
对吕立来说,每个孩子都很重要,“我们台湾的孩子,就是需要这些,就是应该要(为他
们)做这些事情。”他笃定地说,“因为跟每个孩子互动,就算是5分钟、10分钟,都是
影响一辈子的。影响这么深远,要努力做好。”
他还记得一个被痛打的受虐儿,在他们的照顾下,渐渐会笑,会玩了,还会拉着他的手,
让他很窝心。孩子的康复,是他持续的动力,尽可能减少孩子就医的恐惧,最后能快乐出
院,就是吕立理想中儿童医院的样子。
尽管知道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可能一蹴可几,吕立仍瞇着眼微笑地说:“我会一直做
下去,做到我做不动为止。”
【系列报导】
★台湾虐待儿童事件:被当作“猴精”的女婴
对吕立来说,每个孩子都很重要,他瞇着眼微笑地说:“我会一直做下去,做到我做不动
为止。”(摄影╱林韶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