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rc (å°æ³¢çš„大玩å¶ï¼:D)
2014-01-28 03:33:22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55701963
(承上)
4. 其他
这里补充一些上述分类没提到,但个人听过的Abbado录音。
(1) Abbado和Pollini的协奏曲录音除了Beethoven和Brahms的钢琴协
奏曲全集录音相当值得收藏以外(甚至连合唱幻想曲都有了,而
且现在就可以在Pollini的协奏曲套装录音中买到),他们这两位
好搭档的录音许多都非常精彩,个人尤其喜爱Bartok的第一、二
号钢琴协奏曲(CSO),Abbado可谓将芝加哥交响的铜管发挥得淋
漓尽致,而Pollini的演奏也相当精采,相当能发挥这两首曲子将
钢琴作为击弦乐器的面向。而Brahms钢琴协奏曲和柏林爱乐的录
音固然精彩,但单就二号的第三乐章而言个人更喜欢之前两人和
维也纳爱乐(VPO)合作的演出;原因无他,因为维也纳爱乐厅的
录音效果比较好,而当该乐章开头大提琴独奏一出来的时候,因
为录音比较能呈现空间感,那种空荡荡的空间里只有一把大提琴
低吟的感觉似乎更能符合这个乐章所要表达的意境。所幸这些在
Pollini出的协奏曲套装几乎都可以一网打尽,只需再加购和Abbado
的Beethoven第五号钢琴协奏曲录音即可;这个录音还请各位千万
不可错过,Abbado对这首曲子的见解和Mahler第五号交响曲一样
有着和其他指挥相当不同的见解,无论在乐句型塑、节奏感和音
色上都相当强调这首曲子的阴暗面和战争感,颇能符合这首曲子
当时的创作背景,也因而更能凸显出Beethoven中期作品中那些比
较难被发现但在后期大量出现的惆怅乐段(请听第一乐章结尾长
笛独奏转竖笛然后又转长笛的乐句,这种配器方式似乎在当时不
像Mahler那个时期的作品那么常见?_?);
(2) Abbado作为好好先生的困境:个性多少是一体两面的,Abbado的
个性加上他的技巧或许让他成为Mahler许多首交响曲的杰出诠释
者,但其实偶尔也会有意外的状况。除了之前提到Argerich的录
音以外,最悲惨的案例之一莫过于他和Fleming的Mahler第四(BPO
)。熟悉Abbado风格的爱乐者一听到那终乐章不稳定的速度就知
道那不是他会有的诠释!但或许个性就是一体两面的事,他确实
可以让Mahler很细腻动人,但也因此赔上了一个演出;所幸他除
了这次以外还有三次Mahler第四的正规录音或录影供乐迷欣赏。
而他和Argerich的录音真是让人感到五味杂陈:一方面这是除了
Pollini以外和他合作最密切的钢琴家,但他们的录音或许正好可
以作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因此个人还满
欣赏他们一些早期的合作录音,封面的黑白照在现在看来也别有
一番风味;但除了Ravel钢琴协奏曲第二次的录音更为让人惊艳以
外,就个人听过的录音中比较晚进的有些甚至可以说是买来只是
为了要听Abbado而已......
(3) Abbado相较于其他指挥对于Verdi的歌剧Simon Boccanegra(父女
情深)似乎情有独钟,一共有两次以上的正规演出录音和录影;
但听了开头或许就不会那么意外了,因为那种轻柔的曲风还真有
点和Mahler第三以及第九的终乐章有点相近,似乎温情路线的曲
子就是Abbado最拿手的吧;这或许也说明了为何他的Wagner只有
Lohengrin的全曲录音问世;
(4) 前面说到Abbado不太调整乐团原本的音色,最有趣的例子莫过于
他刚接下柏林爱乐总监时录制的Brahms交响曲全集!该录音保留
了Karajan晚年细致的音色,但乐句形塑的方式却是Abbado中庸的
方式,对于一些喜爱的人听来总有种溢于言表的美感,可以说是
这样的巧合造就了一套非常让人爱不释手的Brahms经典诠释!或
许这就和一些喜欢Wand以及Celibidache的乐迷听到他们两人一些
不和子弟兵合作的演出会有的新鲜感是相近的吧(而Wand和柏林
爱乐的Bruckner的确也真是令人望其项背的经典演出。此外同样
的情况亦可见于Herbig和柏林交响的Brahms交响曲全集,虽然因
为是比较早期的诠释,有些地方乐句听起来似乎不够活泼,个人
在一次座谈中也向Herbig请教,他也直言他后来的诠释比较得心
应手;但音乐就是那么有趣的东西,那套演出其实更多地方散发
著质朴的歌唱感,再搭上搭配那纯净的音色,有些地方的诠释真
是让人难以忘怀。只是这样的诠释就只能在录音中重现了,也只
能说所幸录音技术可以记录下大师们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了);
(5) Abbado目前至少有两片关于他的纪录片,没记错的话就是前文提
到的录影团队所拍摄制作的。对于喜爱或好奇Abbado生平或相关
事蹟的爱乐者,或许可以去找来看看。
(6) 一些朋友可能会非常喜欢他在千禧年和柏林爱乐的Baerenreiter
版Beethoven交响曲全集演出;这套全集的演奏风格似乎有点像是
仿古乐演出的风格?_?但单就第七号的录影演出而言,很可惜的是
小提琴没有分置两侧,而个人认为这种比较老式的分部摆法是该
曲呈现出Wagner所言“酒神的舞蹈”的关键之一,否则该曲尤其
是二四乐章一二小提琴一些建立在空间上的不同位置而产生的声
部对话效果会大打折扣(折衷的办法是在听现场时坐在靠面对舞
台右手侧,但听录音时根本无法解决该问题,而且其实坐在现场
也要很仔细听,此外有些两部分奏和合奏效果上的差异还是会大
打折扣,尤其在乐曲声音比较多或其他声部比较大声的时候)。
有看过小克莱巴的该曲录影就可以发现,曲子最后他的手势要引
导乐团演奏出来的效果,该次录影根本不如他和维也纳爱乐的同
曲录音。其实这样的问题有很多曲子都会出现,只是Beethoven第
七是最明显的例子之一,个人的心得是认为这也是理解Wagner那
句话的关键,因此在聆听上可能要多加仔细注意。回到Abbado的
录音来说,通常维也纳爱乐一二小提琴都是分置两侧的,个人是
还没有专心听过他那次的第七,不过读者们在聆听时应该还是可
以稍微注意一下。
5. 购买推荐
真的要写这一点的时候,才发现在这个全集尽出的年代,光是DG
的Abbado Symphony Edition以及Pollini和Argerich各自的盒装协奏
曲辑,再加上EuroArts的Mahler第一到第七套装,此外只需再添购和
Pollini的Brahms第一号钢琴协奏曲(BPO)以及Beethoven第五号钢琴
协奏曲(BPO;又建议添购SHM-CD,声音较为凝聚),就几乎可以囊括
上述提到的录音。个人还没看过Abbado和LFO的九号演出(mecidi.tv
提供该演出免费观赏到月底为止,请还没收藏考虑试听的Abbado迷们
千万不要错过了),但他和GMJO的九号也是感人至极录演俱佳的好演
出,最惊人的是演完以后年轻的中提琴手们竟然哭成一片......除了
因为Mahler让中提琴得以重见天日以外,也是因为Abbado对该曲感人
至深的演译吧(只是个人在收看的时候觉得好像有影音不同步的问题
?如果是的话还满可惜的......)。
后记
正如同Abbado不喜欢在演出之后听到掌声一样,我想这并不是他
个性喜爱冷场或扫观众的兴,而是他最属意的曲子往往都是在探索个
人最内心的声音,掌声固然是一种释放,通常也是一种对演奏者立意
良善的回馈;但有些乐曲结束后的留白,其实就像最懂得访问导演的
记者不会去问究竟是什么确切的生活经验让导演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毕竟这种自我表露正是要透过日常语言之外的弦外之音,才会让人想
在萤幕或舞台上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而且真正的艺术家演出不是为了
掌声或其他身外之物,因为艺术之中自有报酬。也因此希望这系列文
章可以帮助各位对Abbado的指挥艺术能够有更多的心得,而也终有一
天能够感受到他的诠释之动人和真挚之处。
谨以此文向Abbado致敬;除了感谢一些同好的交流和指点以外,
更要感谢他的音乐所带给我的艺术上的启发,以及因为他那真诚的诠
释给我的感动 :)
(可能会有补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