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专利分析,可能不是好产品? (转贴)

楼主: VanDeLord (HelloWorld)   2018-04-09 11:42:09
https://mp.weixin.qq.com/s/3CvRQ-Kp-h29PO98EWKslw
原文网址
之前有种观点,专利分析服务有两条路。
向右走是发挥专利的情报性,把专利当作获取商业情报的一种途径;
向左走,是利用分析人员的技术专业性深化法律服务。
两条路并没有错,但是要把专利分析看成一个服务类产品,还需要看到两点,
一是专利资料的缺陷,二是国内(中国大陆)的市场状况。
1. 专利资料的缺陷
情报是结合各种资讯加工出来能得出有用的推论性的东西。
但是随着做的专利分析的人越来越多,做成专利统计的也越来越多。
但也并不是找到一个好的分析人员就能做好一个分析专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首先需要正视的是专利资料的缺陷。
(下略)
2. 谁需要专利分析
虽然专利分析的缺陷很明显,但是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最为核心的就是他的法律性属性,比如防侵权调查等。
当然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他们在投资并购、研发立项的时候还是需要专利分析或者是
专利尽职调查的。
(下略)
3. 好产品的标准
虽然专利分析的价值和作用毋庸置疑,那么它是一个适合乙方推广的产品么?
我给出几个标准,
首先,一定是需求活跃;
其次,是在销售端获客成本低,成单率高;
再次,在消化端,易于标准化,可以规模化,最好还是爆款;
最后,客户粘性高,会复购和转推荐。
(下略)
4. 大客户的悖论
能持续产出需求和项目(专案)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大客户。
那么他们在哪?怎么发掘呢?
目前专利分析市场套路有三种,
第一种也就是在已有的专利代理客户基础上筛选大客户,找出有潜在需求的客户,
然后做推销,电话或者拜访都是可以有的。
这种套路适用于专利代理客户基础比较雄厚代理所。
但是,缺陷就是你以为的大客户并不是真的大客户。
(下略)
5. 互联网的机遇
上述三种套路,后两种都必须是长久的线下团队才能持续下去的。
但是,对于第一种套路,既然需要不停地去开拓客户,寻找新的需求,
那么是不是使用互联网途径就可以提高产品的流通效应呢?
(下略)
简单总结一下,专利分析在强的IP部门手下,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但是它由于需求认知的缺失,在大的市场环境下并不能产生广泛而持续的潜在客户;
并且专利分析产品执行层面的不易标准化、规模化,导致它不可能成为爆款。
因为每一个专案都需要坐下来,好好谈,慢慢谈。
一旦甲方不愿意提供与工作量匹配的项目费用,或者在固定费用上多加、乱加服务专案,
那么乙方就真的很痛苦了。一旦乙方不能同时接到几个专案,穿插执行,
那可能就真的要挨饿。所以从这些角度上看,专利分析并不是一个好的服务产品。
如果遇上了,且价钱合适,就干他一票;专职做这个,不是不行,就是太累!
那一天下著雨,我打电话给W君,我问他,
早年那些干专利分析的前辈们都干嘛去了?
他说:都转行了。
作者: kaikai1112 (骨髓捐赠match也是种缘份)   2018-04-09 12:39:00
不会 这是性质问题"强力政策与充沛资源的辅助" 只是短期春药看看中国专利申请在"强力政策与充沛资源的辅助" 下专利申请量的确是超英赶美 但是整体的专利竞争力有吗
作者: endlesschaos (米糕)   2018-04-09 12:57:00
想请问整体的专利竞争力该怎么量化会比较好或客观
作者: kaikai1112 (骨髓捐赠match也是种缘份)   2018-04-09 18:30:00
看国际专利诉讼 主攻主守多为何者 胜负为何 可见端倪另外 中国的国际企业 主要仍处于山寨与跟随的地位亦可窥知一二........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