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转文]李若庸、为信仰而战?从三十年战争的定位谈

楼主: michaelxxx (abcd)   2015-04-02 22:42:14
※ [本文转录自 historia 看板 #1L7JsjwT ]
作者: blackillidan (太极前殿) 看板: historia
标题: [转文]李若庸、为信仰而战?从三十年战争的定位谈
时间: Thu Apr 2 21:01:24 2015
  各位晚安。这篇文章是去年2月27日,李若庸教授在师大历史系的演讲。题目
是“为信仰而战?从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定位谈起”。趁连假贴上来给大家
参考。
  原文连结如下:
  http://ppt.cc/X3g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2014/2/27
题目:为信仰而战 从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定位谈起
地点:师大历史系视听教室
讲师: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 李若庸教授
一、师大历史系陈秀凤主任开场
  李教授是台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与前主任。特别研究英国都铎王朝与宗教改革的宣
传、近代以前欧洲强权等题目。
二、李若庸教授主讲
  李若庸教授先解说三十年战争的来龙去脉,接着探讨这是不是一场宗教战争。本
篇侧记附有李教授提供之ppt,并依李教授期望,只保留ppt文字部分。学科中心在此
表示感谢。
  李教授这场研习谈论三十年战争的大背景、定位问题与宗教改革,以及上述问题
还有多少研究角度。
  传统研究将三十年战争分成四个次战争,划分依据为哈布斯堡家族轮流跟谁对打。
   一、波希米亚-帕拉希尼战争(The Bohemian-Palatinate War,1618-1623)
  1555年奥古斯堡条约后,神圣罗马帝国内确立“教随君定”的原则,这算部分的宗
教宽容。波希米亚王鲁道夫二世(后成为神圣罗马皇帝,皇帝在位为1576-1612年)准许当
地贵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马蒂亚斯继任其兄,给了更多自由空间。之后换斐迪南(虔
诚的旧教徒),因此当地出现冲突。
  事情引爆点为(第二次)布拉格抛窗事件。联军选出新的波希米亚国王腓特烈(新
教),新教联军在白山之战被打败。因此波希米亚控制权、腓特烈的老家都被哈布斯堡
家族控制了。原则上战争暂时结束。
   二、丹麦荷兰(下萨克森)战争(The Danish–Dutch War,1625-1629)
  荷兰重启对西班牙的独立战争,并得到丹麦王支持,在北日耳曼开启第二战线。丹
麦王领导新教联军,但被华伦斯坦打败,退出。
   三 瑞典战争(The Swedish War,1630-1635)
  瑞典为何加入这场战争?第一个原因是先前的胜仗,使哈布斯堡家族势力北上,进
入波罗的海。第二为神圣罗马皇帝斐迪南二世于1629年颁布《归还诏令》。颁布《归还
诏令》的原因是已经经历十几年的战争,各地产权、治权都因此大变。皇帝下诏规定一
切产权、治权回归至1555年的状态。这对新教徒很不利,因为他们许多地盘是在1555年
奥古斯堡条约后抢到的。因为以上两点,所以瑞典出场。瑞典王古斯塔夫(北国之狮)横
扫全日耳曼,得到空前胜利。虽然如此,他仍然战死了。因此瑞典的局势开始走下坡。
最后日耳曼诸侯们联合皇帝对抗瑞典,这段战争又暂时告一段落。
   四、瑞典法国战争(The Swedish-French War,1635-1648)
  瑞典虽然开始不利,但尚未退出战局,法国在李希留控制下加入战争。最后1648年
法、瑞获胜。
  讲完战争的过程后,李若庸教授开始带领以下思考:前面传递的讯息很有限,我们
该如何理解这战争?次战争的数目也是可以变的。虽然时间顺序有梗概,但为何规模如
此?战争的远因呢?
  要了解这些问题,必须从欧洲史的脉络以及这个时代的冲突入手。
  接着李老师依序提出传统与新颖的解释。
  传统的解释:一是为宗教而战。二是日耳曼内部的媒体战。
  李教授指出,为宗教而战的论述,可以用早期现代“信仰组织化”所带来的“结构
性的不宽容”来理解。原本教派之争只是单独个人的争吵。在1517到1618这百年中,人
群开始会跟同信仰的人结合、组织,所以才会变成一群人对抗另一群人。人们也因此对
自己相信的事物越来越强烈,也对不同意的东西越来越不接受。这就是结构性的不宽容。
所以组织化同时造成信仰的标准化,各教派越来越强调本派的标准礼仪。
  不管路德、旧教或改革教会,都说自己是迈向基督教真理的唯一正确道路。既然都
强调正确又唯一,就代表每一派都完全不能接受其他教派并存。这是同一宗教的理解冲
突─谁对基督的诠释正确?大家都主张自己是唯一正确的继承者,否定其他团体有存在
的必要,所以会打起来。
从奥古斯堡条约(1555年)到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欧洲到处打仗,反而
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相较和平(因奥古斯堡条约之故)。此条约为之后两个世代的日耳曼
世界避免了横扫西欧的宗教战争。
  那为何后来日耳曼地区的和平消失呢?原因有二:喀尔文派违背包容、旧教不接受
异端。
以上两者都对双信仰系统表示质疑,因为当时其他国家都不接受这种事,却只有神
圣罗马帝国接受双信仰(路德派与旧教)并存!对这两派来讲,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
原本以尼德兰为中心的喀尔文国际主义逐渐变成新教国际主义,喀尔文开始跟其他新教
派系结合了。所以以腓特烈(喀尔文派)为领袖对抗皇帝。1608年就出现新教联盟。信仰
喀尔文的波希米亚暴发冲突后,就呼吁所有反旧教势力集结。事情因此闹大。
  媒体也是战争激化的原因。三十年战争也是传单战。在宗教改革早期就有单页传单。
这种传单夹带图像与文字,读者就算不识字,看图也能猜到在骂赎罪券。三十年战争继
续用传单宣传此时战况,大家往往宣扬自己的胜利是上帝的旨意!这让人们相信自己是
对的。所以媒体的加料,促使大家继续关注、投入。
事情为何在1618年暴发?1517年路德进行抗议,所以1617年大家进行“宗教改革周
年纪念”(Reformation jubilee)。这次周年庆举行很多天,顺便大力宣传、讲道,使旧
教新教都注意到此事。萨克森庆祝得特别卖力(因为当年萨克森选侯保护路德)。
  但对旧教来讲这是挑衅。Jubilee这个字在宗教上,是教皇才能用的。Jubilee这个
纪念最核心的特色就是贩卖赎罪券。结果新教徒自己弄了个“冒牌”的周年纪念,而且
这个纪念不是用来庆祝耶稣诞生,而是庆祝路德对赎罪券的攻击!所以教皇贵格里十五
世(Gregory XV )下令进行反周年纪念,要消灭异端。所以在1618年的前一年,双方都已
经摩拳擦掌了!
瑞典有类似现象。1630年是奥古斯堡宣言的百年纪念(不是1555年的奥古斯堡条约。
此宣言于1530年的帝国会议通过)。1629年皇帝又颁布《归还诏令》,所以新教无法忍
受。就在这时候,瑞典王在1630年加入战局,因此新教当时把他当作救世主。但其实新
教选侯们并没有邀请瑞典王加入!所以选侯们不喜欢他,可是手下信新教的人民喜欢他,
选侯们只好加入瑞典王的阵营。
所以1618与1630年的两场百年庆祝,促使战争继续打下去。
但这真是一场宗教战争吗?
宗教战争之名出现在教廷外交文献上。但若以宗教解释,有侷限性。一开始这就不
是两大阵营对抗,而是三大阵营。温和的路德派,被迫在激进的喀尔文派与旧教皇帝中
做选择。路德派虽是新教,但政治态度上却是忠于帝国的。所以路德派的信徒,在两方
阵营都有人。而所谓的新教联盟,其实在一开始就分道扬镳了!
为了避免局势恶化成宗教战争,萨克森选侯一直没有加入联盟,并说波希米亚只是
纯政治问题。萨克森选侯一直居于调和角色,并未一直站在新教或皇帝阵营。就连被宣
传为新教救世主的古斯塔夫,也从未说自己是为宗教而战。他其实是为了建立哥德王国
而战。法国更是攻打同属旧教的神圣罗马帝国,为何?法国想抢旧教世界的领导权。
所以这个战争从来不是两大阵营对决。法国加入战争,与“信仰错误”的瑞典合作,
就是浓浓的政治考量。虽然当时争论时也会提到宗教,但当宗教与政治相冲突时,政治
考量其实远超过宗教。
从政治来看,这可说是场建国战争。不是国家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政治阵营与理念
的冲突。在此之前,形成一个国家所需要的进一步的组织化已经出现。但至宗教改革时,
对于欧洲该有几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领域如何?都还有待决定。结果战争打完后,这些
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这场战争可说是关键的测试,用以决定大致上国家的数目与幅员。同时也存在
两种国家概念与型式,这两种概念型式也在战争中互相竞争。(大一统vs各自分立)
第一种是全欧洲做一个国家(A state for everyone)。
这种理念来自罗马帝国的遗产-大一统的帝国梦。欧洲的政治统一奠基在基督教王
国/帝国/君主国等概念之上。代表的是一种普遍/全面主义传统,这仍是当时政治的理
想型态。依据当时位阶秩序概念,欧洲政治金字塔顶端只能有一个。所以一个多政权/
权威的状况,代表失序。
哈布斯堡家族身为拥有皇帝头衔的继承人,并且统有半个欧洲,所以试着利用这个
优势建立一个统一欧洲。也因此大家(欧洲)都在反抗这家族。
查理五世就想当这种“普世君主”。他宣传西班牙是欧洲的头,波希米亚是心脏。
他死后分为两支的哈布斯堡家在1617年再次结盟,以对抗波希米亚/尼德兰的分离问题,
并对抗法国之挑战(法国也认同这种普世君主概念,差别在法国不要哈布斯家族领导)。
以哈布斯堡家族来看,这场战争就是颠覆此结构(哈布斯堡家做普世君主)的战争。
第二种是与此同时,在欧洲出现的多元/复数国家系统(a plulistic state system)
。复数国家系统是一种由下往上的国家形成方式,主要由贵族阶级所支持。他们身为某
地区势力代表,往往支持这种建国运动。波希米亚贵族长年享有自主权,因此不喜欢哈
布斯堡家来控制他们。所以抛窗事件代表他们想反抗统治者的权力,夺回自己的主权。
因为他们是一群人,所以建国后就算是君主制,也是王权较弱的半君主制。而要脱离哈
布斯堡家只能透过战争,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是场建国战争。
另外,经济为何可以支撑三十年的战争?
  华伦斯坦用佣兵打仗。有时薪水发不出来,就用第三方资金做信用借贷,甚至到时
仍没钱,就准许佣兵用抢劫当做薪水!所以人民死的最惨。
  三十年战争也是军事史的题材。以前打仗动员一万人就是很大的数字,这时每个势
力都能出动一万以上的军队了。新军制训练来自奥伦治的沉默的威廉。火枪使用也需要
更精确的行伍运动(训练灵感来自古罗马帝国的练兵书)。古斯塔夫就是当时把这种战术
用的最好的,所以横扫日耳曼。常备军也渐渐出现了。
同时三十年战争也造成严重的社会破坏,这也是社会史研究的题目。
最后是李教授认为仍然可以宗教改革的面向进行的研究:
1神学本身的讨论。
2传布(怎么传布的)
各地政经状况与接受度有关。有时是官方政治推动。他们用什么媒介作宣传?后续
影响改变哪些社会状况?这是社会史的研究内容。比如瑞士就变成不可以在教堂祷告了。
因为喀尔文派认为那是旧教的神祕主义。而修道院被解散后,原本救济贫困的工作由谁
接手呢?
3牵动社会的其他面向。
路德说大家平等,因此农民很高兴地起事了。结果路德说平等只是救赎机会平等。
上帝创造出的是有位阶的社会,所以大家还是继续当农民吧!
4宗教战争
5天主教会的反应与海外传教
三、 问题与讨论
1 请问这与民族国家有没有关联?英国扮演什么角色?我看了一些书,说格劳秀斯与自
由主义有关,(注1) 请问这与三十年战争有何关系?
答:我对民族国家的研究不深。后来有人提出想像的共同体的概念-民族是被建构出来
的。在16世纪的德国,民族仍不是打仗的重要原因。百年战争常被当作民族国家的例子。
确实16世纪有些民族国家的影子,但这与19世纪的民族国家仍有很大距离。
 
  英国宗教改革的状况很复杂,也有点偶然。因为亨利八世之兄亚瑟死了,才意外造
成后来英国宗教改革。英国的特色是国王强力地由上往下推动,不同于路德或喀尔文。
也因此英国变成唯一单纯新教国家,后来不知不觉地变成各国新教信徒的希望,希望英
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但英国对清教徒的镇压仍让一些人失望,所以后来有五月花号。
  
关于自由主义。洛克是清教徒,当时许多自由主义者或多或少与清教徒有关。清教
徒认为人与上帝的距离没有那么远。所以清教徒在政治体制上,比教倾向共和制。而君
主制比较接近旧教概念。所以我们若仔细检验早期自由主义者的信仰,可以发现大部份
有清教徒成分。所以这可解释,为何在那个大家流行君主制的时代,会有一些特立独行
之人主张共和制。
2老师刚刚提到欧洲有大一统对抗各自国家的概念。请问现在欧盟是否又是大一统思想
的复辟?
答:这两个传统仍皆存在于欧洲。有些人仍认为欧洲是一个整体。有趣的是,经济上的
同盟是很好的理解方法。有些人甚至认为光经济整合不够,要往政治结合前进。但也有
人很反对。英国就反对加入欧盟。英国反对欧元理由之一是,以后我们的纸钞上就没有
女王肖像了!女王肖像代表英国特色。所以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3美洲白银在这场战争有何影响?各个打仗的政治主体,财政问题怎么解决?
答:白银大量进入欧洲,为此时欧洲带来物价革命。西班牙白银大量付给佣兵当薪水,
因此影响欧洲物价。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因此倒楣,物价暴涨,最后变成国王与国会冲突。
  怎么解决?各有方法。借款、开拓经济商业(荷兰)、向第三方借款都是可行之道。
但我对此缺乏研究,只能讲一点点。所以这也是可以研究的方向。
4若想研究西洋史,应有什么态度条件?
答:兴趣、想像力。因为距离遥远,文化有差异,需要一点想像力。最大障碍是语言。
我很鼓励大学生学习拉丁文,因为欧洲主要语文都来自拉丁文。越近代越不需要拉丁文,
但拉丁文还是有帮助。我常说学不会拉丁文就无法跨越英吉利海峡进入欧陆。先把拉丁文
学好,对学习欧陆各国语文都有帮助。
注1: 笔者推测,提问者指的也许是杨昆,〈浅谈格劳秀斯和洛克自由主义思想的异同〉,《
魅力中国》2011年,第5期。
作者: Leika (裁作短歌行)   2014-04-02 21:58:00
好帖我顶
作者: gostjoke (鬼笑话)   2015-04-03 02:41:00
作者: aterui (阿照井)   2015-04-03 06:45:00
推推
作者: NTPUkober (北大狗鼻哥)   2015-04-03 09:48:00
作者: a3pa3p (宫砂暁Miyasuna Akatsuki)   2015-04-25 07:44:00
extended timeline 已有八国联军 太平天国就不知道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