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ROI资料片后,
第一个正式开局的国家选了斯里兰卡王国(后期剧本硕果仅存的佛教政权),
剧本是1204年拉丁帝国建立时,
这个剧本刚好处于伊斯兰势力完全进占北印度的关键期(佛教大国Pala王国被整个砸烂),
且是伊儿/金帐/阿兹特克酝酿侵略狂潮的前夕,
刚好借此观察新版本下侵略者大军会如何改变他们的战略方针.
以下,将分享游玩过程中较主要的几个心得:
1.在印度地区的部份政权,P社认为难以考证史实王朝与统治者的国家,
会让他们随机化,除了统治者的领地/文化/宗教外,
其他东西像是家名/家徽/君主名/年龄/能力/特质都会乱数决定,
包括要命的种姓归属也是,而且开局时孤家寡人,
这局好死不死地开到婆罗门/守贞(Chaste,降低生育率),而且已经38岁了,
因此开局要务,便是想办法生出第一个继承人.
2.生来便受种姓束缚的印度人,在CK2的世界中若要结婚,当然优先选取同种姓的对象.
若挑了不同种姓的太太,会面临哪些惩罚呢?
A.他人观感惩罚:在CK2中登场的印度教人物,对人观感天生受到种姓的制约,
不管是臣下附庸还是外族异教徒,
若此人身为统治者,种姓与其领地类型不合,
打破了婆罗门-寺庙/刹帝利-城堡/吠舍-都市的原则;
或是无种姓者(外族或异教徒)领有任一型领地,
将获得15点的观感惩罚.
而具种姓者对于无种姓的外国人,
也会因为歧视而减低15点好感.
(游戏中婆罗门与刹帝利倒是不会歧视吠舍)
此外,具种姓者若娶了不同种姓的正妻,
即使此人与其他印度教徒非亲非故,
也会获得30点的观感惩罚.
B.后代种姓的降级:依CK2的设计,游戏中只出现前三阶的种姓,
而不同种姓间的通婚,其后代并不会如现实般变成贱民种姓,
而是变成父母种姓中较低阶者,婆罗门与吠舍的子女会变成吠舍,
而刹帝利与突厥配偶的子女会失去任何种姓.
总而言之,受这些惩罚影响者主要是印度教徒,
或是要和印度教政权保持良好关系的异教国家,
如果佛教或耆那教君主不考虑日后转印度教,或是打定主意要侵略周边的印度教国家,
甚至不在意于家族种姓不可逆的下滑,则配偶的种姓可列为次要考量.
但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Lowborn的婆罗门/刹帝利或名门的吠舍也是有可能登场的角色,
同种姓但不同门第的婚姻,也有可能让玩家的威望值受损.
3.若开局君主无法找到适合种姓或门第的配偶,但王朝缺乏让游戏进行下去的继承者,
让君主纳妾(Take Concubine)是最可行的应急之道,
借由纳取国内门第不合但种姓相合的女性,
所生下的后代只会获得庶子天生的1点外交惩罚,但不会招致其他印度教人物的厌恶,
玩家可让庶子担任继承人的备胎,等待适任人选出现后再迎娶正妻.
4.继承人一个接一个呱呱坠地后,王朝面临的问题便转为继承法的挑选,
印度三教的继承法只有三种选择,其一是不限王权的诸子分封制(Gavelkind),
其二是低王权以上能起用的幼子全领制(Ultimogeniture),
其三是高王权以上才能选用的长子继承制(Primogeniture),
若是印度教君主,在王权提高到第四段前只能承担前两型继承法的风险,
但若是其他两教,初期可毫不犹豫地选择幼子全领制,
因为佛教与耆那教允许君主任选继承人,
玩家能在幼子全领制的名义下,
实际上无视幼子优先继承的原则,指定贤能的年长王子来继承整个王国,
作为低王权时期替代长子继承制的权宜之计,
从而避免国家分裂或幼主继位的危机.
5.信奉印度三教的国家,无法相互以圣战的名义来进行侵略(视同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关系),
只能借由(伪造)宣称权/替他国王族夺取王位,以及强迫臣服的名义来发动战争,
而对于邻近穆斯林国家,印度教能以圣战名义打下公爵领级领地,
佛教的圣战只能打下一个伯爵领,耆那教则不能发动圣战.
6.目前已知印度君主能进行的特殊决议如下:
A.统一全印三大帝国领,取得转轮王的称号.
B.在国内领地有其他印度宗教的前提下改奉此教.
C.改变君主尊奉的信仰流派.
D.印度教可选取特别尊奉的主神.
E.猎虎大会,君主可决定要当武松(让不适任君主自杀?)还是让小兵打头阵.
F.印度特有的宴会,偶而会有随机事件.
G.寻找国师(能力值爆高),随机事件让玩家能在国师的指导下改善能力与特质.
7.目前版本印度地区较显著的问题,
在于省分特别容易出现让当地陷入动乱的负面特质,
像是信仰冲突,邪教流行等等让省分叛乱率往往50%起跳,
从而让当地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乱,
而且几乎没有消除负面特质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