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hitePope (白教皇)》之铭言:
: 这个版用 Palmar Drama 为英文版名,但用 Palmar Drama google 一下,会发现只找得
: 到ptt相关的连结。可见世界其他地方没人用这个词来代表布袋戏。
: 国外一些地方也有用手操作布偶的文化,我曾在西班牙街头看过,一个舞台,然后有人
: 在后面操作布偶演戏,有口白也有音乐。基本上和布袋戏没两样。(不过西班牙的舞台
: 比较小,大概只能有一个人在后面操作)
: 这里可以找到很多国外布偶戏的照片。
: https://www.alamy.com/stock-photo/glove-puppets.html
: 最后就是,他们叫这种布偶戏为 glove puppetry, 维基百科布袋戏英文页面也是用
: glove puppetry.
: 且台湾布代戏的英文新闻,用的是也是 glove puppetry.
: Bringing new life to traditional glove puppet theater with passion and
: creativity
: 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3265579
: 所以版名是不是要正名为 glove puppetry?
关于这项议题,小弟有着这样的疑惑:
直接以剧种“原名”去向外国推广不是更能代表该剧的起源、
演出特色以及其中所代表的文化意涵?
譬如歌仔戏(Taiwanese Opera)还是平剧(Peking Opera),
这两者的英文翻译除了翻出有跟歌剧一样的说唱表演成分外(但并不足以代表该剧),
前方的地名就只是表明剧种的发源或是活跃地区罢了,看不出其他意义。
想像一下今天你是个从未接触过相关文化的洋人,听到(Taiwanese Opera),
脑里想的画面会不会更有可能是一群台湾人(也可能是泰国人)在舞台上演西方歌剧。
相反的,日本能剧(Noh)的英文翻译就只用纯音译去表示而非(Japan Opera)。
当然日本原本就有罗马拼音可以标示,所以遇到要转英文就直接以罗马拼音转换,
方便又省力,不用去想着还要怎么去翻比较合英文的解释。
但这样反而保留了能剧原本的音及义。
而我们现在也有汉语拼音能用,怎就不能仿效日本直接以汉语拼音标示,
如此更能有效地让外国人理解代表我们的东西其中所隐含意义不是吗?
回到布袋戏。
不论是目前的版名(Palmar Drama),还是(Glove Puppetry),
都只是以西方文化的概念强加到我们的汉文化中,
它只能解释布袋戏基础的演出形式并无法表达出其中的意义,
它俩甚至已无法诠释现今为推广布袋戏主力的影视作品。
另外原PO文者在推文回应里说道:
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布袋戏好吗?
上面不就贴连结给你看西班牙的布袋戏?有舞台、口白、操偶师,
这和台湾布袋戏有什么不一样?
你该不会以为有动画特效,会发气功才叫布袋戏吧?
个人认为这想法并不妥当,要真是这样小弟是不是也能说歌仔戏跟平剧,
甚至是舞台剧还不都是一个样,都是在戏台上表演?
每项剧种除了演出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还代表了其中的文化意涵与精神,
也以此影响了表演的方式及细节,并不是形式类似就说两者是相同的东西。
但原PO倒说中了一个点,就是声光特效发气功这样的表演方式,
的确是一项足以代表现今台湾布袋戏且非常重要的特色(也因此有了金光戏的别称),
这是外国那些布偶戏所没有的,更遑论影视作品还会制作专属配乐以及更加炫目的动画
特效,甚至还会改良偶身去做出更加精彩的表演。
布袋戏演进至此难道真的还要以(Palmar Drama)或是(Glove Puppetry)
这样一个外文名词去诠释吗?
或许有人会说了:“布袋戏”这词以现今来说不也是已看不出来其影视作品的特色吗?
“布袋戏”是我们从小便熟知的一项传统技艺表演,
从以前庙会的野台戏就看着它(我承认那时其实都是为了捡糖果),
直到上了电视进化到能看见以往在野台戏所看不到那精采夺目的声光及运镜效果,
后来甚至还可以推出电影攻进戏院。
如今已成长茁壮至能够推向国际并合作推出作品,
让外国人更能接受并了解到台湾还有一项传统技艺是能够如此的轰动武林,惊动万教!
而这项台湾特有的传统技艺除了─布袋戏(BUDAIXI),
没有其它称呼更能够代表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传承了。
要是有天在搜寻引擎打上“BUDAIXI”,
搜寻出来的结果能够都是关于台湾布袋戏的外国新闻,
以此与外国布偶戏做区分,不也算是一种扬名国际的方式。
(是说打完这段的当下试着搜寻这关键字,
发现早就有以此名当作布袋戏译名的报导与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