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对 tbw 有疑问,版主那篇没有涵盖到这部分
那就是有听说写入有分
1.循序写入
2. 4k 写入
3. 冷资料热资料模拟
4. 小档随机写入
1和 2 的话应该就一些 ytb 寿命测试比较常用的做法
但这写入方式比较不会用到磨损平衡垃圾回收等机制
3跟4比较有可能,这也可能是写入放大的主要成因
另外也有听说有行业标准的 JESD219 测试法较能反映真实情况
但我没看过哪家媒体用过这种方法测试寿命,看有没有乡民可以分享?
总结来说就是使用者写入=/=实际 nand 写入
以版主那篇文章的一天 420 gb 来算好了
如果是五倍写入放大,大概一天就 80 多 gb
如果作业系统作死用swap用很大之类的也其实不是那么难达成
所以真实 tbw 其实应该是要算 nand 写入
但一般保固的 tbw 指的是使用者写入,所以跟真实寿命扯不上关系
但另一方面来看可能也跟厂商对自己产品写入放大的信心表现
但也可能是机会成本的取舍
题外话,我个人认为 smart上除了要提供 host write 之外
应该还要提供 nand write ,以前 sata ssd 时代比较常见
换成 m2 后厂商好像不太提供了?
但其实说了那么多还是跟实际写入寿命无关就是了
以个人有限的知识跟搜寻到的资料来看好像也各说各话
反正还没出现让我可以信服的
※ 引述《sinachao ()》之铭言
: 我是在原文推文中提出TBW的疑问
: 只知SSD要看主控、颗粒 所以私自以为TBW越大表示越耐用 (我也不确定 只是提出疑问)
: 在我推文下yymeow大大有告知 版主之前写的科普文章 #1am0ANJ6 顺便让不清楚的人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