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 HYTE Y70 Touch 全景机壳开箱评测

楼主: AreLies (谎言)   2023-12-30 04:50:04
鱼缸全景再进化、触控萤幕变化多端
原文转自 UNIKO's Hardware
网页好读版:https://reurl.cc/M4AaA3
https://i.imgur.com/rpRLt5e.jpg
全景机壳在最近半年左右的时间快速蓬勃发展,多家机壳厂无不推陈出新开发出对应新品,
我们先前也已经开箱过不少选择,当中包含 Y40 这款 HYTE 进军台湾主打新品,然而 HYTE
除了 Y40 机壳采双面玻璃外,后续又有 Y60 这款采三面全景玻璃的选择,体积增大空间
更充裕的的同时也让玩家一饱眼福。
我们这次要开箱的 Y70 Touch 其实也是植基于以上这些机壳的基础而生。
Y70 Touch 在体积上比 Y60 还要再大一点,内部容积从后者的 60L 提升到前者的 70.7L,
而两者最大差异就在那“Touch”上,顾名思义是多了个“触控”功能,是直接将原本三面
全景玻璃的中间那面改成搭载一块 14.1 吋 1100 x 3840 分辨率 (283 PPI) 的 4K LCD 触
控面板,支援 10 点触控,在搭配自家 Nexus 软件后能带来完整的操作体验。
HYTE Y70 Touch 机壳外观
Y70 Touch 官方提供“雪白”(Snow White)、“白”(White)、“红”(Red) 以及“黑”(Bl
ack) 四种配色,我们这次收到的是相对低调稳重的黑色版本。
https://i.imgur.com/v9xW22l.jpg
第一眼看到 Y70 Touch 机壳时,马上就会发现出厂时正面触控萤幕有用保护贴隔绝,整体
来说设计风格和先前我们开箱过的 Y40 非常相似,不管是机壳上盖还是底部、甚至是背盖
内部都可见到 HYTE 很喜欢的“螺旋丸”漩涡设计语言和线条。
https://i.imgur.com/v208dLH.jpg
首先先来看看机壳上盖,这次采用对应三面全景玻璃线条做为散热网孔,拆装时为无螺丝设
计,直接向上施力即可推起,翻开后会看到上盖内层确实有做放射状的滤网设计,其下方则
是风扇安装位置。
https://i.imgur.com/16Lf8yS.jpg
https://i.imgur.com/YRADZWB.jpg
从这边可以先看出 Y70 Touch 内部采用双舱分离设计,让 CPU + 主机板 + 显示卡产生的
废热独立排出,后方则是预留给包含 HDD 硬盘以及主要电供所在空间,两者间各自独立不
互相干扰。
上方风扇安装架部分支援 120 mm 风扇三组或 140 mm 风扇两组,也可支援 360 mm 水冷排
(68 mm 厚度),且安装架高度可调节。
以这个体积来说没有支援到 420 mm 稍微可惜,但毕竟为了达到三面全景玻璃,倒也无可厚
非,视觉感受还是满不错的。
https://i.imgur.com/uZp5FnJ.jpg
往下看的话就会看到这次 Y70 Touch 的重头戏,也就是 14.1 吋的 4K LCD 触控萤幕,不
同于侧面玻璃燻黑设计,未过电时视觉上看起来会更黝黑些,我们后续装机后会有更好的观
看体验。
https://i.imgur.com/pPxu7Mh.jpg
萤幕下方便是前置 I/O 所在位置,提供 3.5 mm 耳麦孔、USB-A 3.2 Gen 1 x2 和 USB-C 3
.2 Gen 2 x1,使用弹性来说满不错的,中央开机键不用太出力即可触发,手感类似青轴,
开机时会有 LED 指示灯亮起。
https://i.imgur.com/L18CJzK.jpg
侧面玻璃为无螺丝设计,面向玻璃施力一拉就能打开,Y70 Touch 设计上为双舱中塔设计,
实际尺寸为 470 x 320 x 470 mm,内部空间最大可支援到 E-ATX 主机板。其周围则是留有
L 型整线槽和束带口,中央也预留 CPU 散热器脚架更换的镂空位置,比较贴心的地方是和
先前 Y40 一样,都有预先提供 PCIe 4.0 x16 延长线。
https://i.imgur.com/Rx6XFVI.jpg
主机板安装位置上方和右侧可见明显的大面积穿线槽,让 CPU 8pin 供电和上方散热线材走
线非常轻松。
CPU 散热器最高支援 180 mm,主流塔散基本上是没什么大问题的,都能轻松安装。
主机板右侧提供侧面进气空间,可支援 120 mm x3 风扇或 360 mm 水冷排 (125 mm 厚度)

左侧则是用来提供给机壳后方的散热空间,最大可支援 140 mm x1 风扇,玩家可自由选择
安装位置锁上。
https://i.imgur.com/5RI2SaE.jpg
https://i.imgur.com/zOZPD3d.jpg
https://i.imgur.com/gKsIKG1.jpg
延长线已预先使用螺丝上下固定,连接主机板一端有保护套、另一端则是有贴纸保护,装机
前建议可先将其整组卸除,一来避免碰撞,二来是走线和安装整理上也会比较方便。
显示卡安装部分提供水平 7 组半槽高度和 4 组全尺寸高度 PCIe 插槽,基本上建议是直接
搭配垂直线材安装即可。
https://i.imgur.com/OOcUR1b.jpg
https://i.imgur.com/yhKug9q.jpg
机壳底部则是和上盖设计语言相同,同样对应三面全景玻璃线条的网孔进气设计,比较特别
的是此处最高可提供 120 mm x3 风扇或 360 mm (厚度 32 mm) 水冷排散热支援,想打造超
强散热机壳的话,Y70 Touch 是可以轻松胜任的。
https://i.imgur.com/FqH6ILj.jpg
机壳另一侧面板也可见大面积线条散热网孔,此设计是对应侧面风扇进气和后方电源舱的进
气导流为主。
https://i.imgur.com/3O2UUVM.jpg
内部保留空间十分宽阔,前面板 I/O 和主机板连结线材已经预先做好简单整线,出厂时的
相关螺丝和配件收纳也放置在此。
眼尖的玩家可能注意到,Y70 Touch 并没有额外提供风扇或 RGB 线材 Hub,以 Y70 Touch
最高可安装到 10 颗风扇来说,算是稍微可惜一点的地方,如果主机板本身针脚数量够倒是
无所谓,不然玩家可能会有需要额外购入 Hub 串接。
https://i.imgur.com/m5E5dsJ.jpg
左侧这边是前文所提的侧面风扇安装位置,一般安装风扇的话还满方便的,但如果有额外整
线或安装弹性需求的话,此处上下各有颗十字螺丝,将其卸除的话可将一旁的玻璃面板向外
施力卸除,能够进一步解放双手装机空间。
https://i.imgur.com/YQaBF6s.jpg
https://i.imgur.com/uyq5JK0.jpg
右侧上方为两颗支援最大 3.5” 硬盘的悬浮式安装槽,可借由机壳后方的手转螺丝卸除并
插入安装。其下方则是 PSU 安装位置,采用的是侧面垂直安放,这点在双舱分离机壳中算
是满常见的设计,下方另有支撑座。
https://i.imgur.com/jQqnpjY.jpg
https://i.imgur.com/cV05Vzi.jpg
至于最下方则是三条大尺寸魔鬼毡,虽然 Y70 Touch 后方整线空间已经非常宽裕,即便不
特别整线也能轻松关上侧板,但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搭配使用。
https://i.imgur.com/B94qhj3.jpg
机壳后方上半部是前文提到的后方 140 mm 散热空间、主机板 I/O 位置和悬浮 SSD / HDD
安装槽。
https://i.imgur.com/raHqZCy.jpg
https://i.imgur.com/WOdomgi.jpg
下半部则是显示卡垂直和水平 PCIe 档板位置和 PSU 位置。机壳后方多处都有束带整线槽
可供玩家需要固定后方线材的话使用。
比较特别的是中央下方有一组 DP 插槽,这是用来连接触控萤幕和显示卡之间的串接,记得
开机前一定要接上,否则正面触控萤幕会没有讯号可显示内容。
https://i.imgur.com/zZ3Pt2w.jpg
至于机壳底部的部分则是有两条类似 L 型的底做支撑,中央有提供给下方 360 mm 散热空
间所需的进气网孔和卡榫式抽取滤网。
https://i.imgur.com/h7XKAts.jpg
https://i.imgur.com/vVOYgy9.jpg
https://i.imgur.com/5UqGmmq.jpg
如果要安装底部风扇的话,也是要由此处卸除底部档板然后安装,相关线材可从底部延伸到
机壳侧板电供下方直接连接。
https://i.imgur.com/v7TObmp.jpg
至于随附的螺丝和配件收纳盒当中,除了基本的装机用螺丝放置在同一束口袋以外,其他还
有魔鬼毡、替换用无螺丝卡扣、3.5 mm 耳麦拆分转接,以及比较特别的是有额外提供一组
DP-to-DP 的连接线,是前文提到用来串接触控萤幕使使用,记得一定要接上
https://i.imgur.com/ztn5Sh5.jpg
https://i.imgur.com/O9VVKGf.jpg
规格
https://i.imgur.com/aDSJ8lH.png
装机示范
虽然说 Y70 Touch 是一款全景式机壳,但由于最大重点在于斜面处的触控萤幕,因此刻意
选了没有太多 RGB 视觉效果的零组件做搭配,以下是本次实际搭配的规格:
CPU:Intel Core i9-14900K
散热器:T-FORCE SIREN GD360E ARGB
主机板:ROG Strix Z790-F GAMING WIFI II
内存:Kingston FURY Beast DDR4-3600 8G x2
SSD:Kingston Fury Renegade PCIe 4.0 NVMe M.2 2TB
显示卡:TUF GAMING RTX 3060 O12G GAMING
电源供应器:FSP Hydro PTM X PRO 1200W
实际装机过程中可说是非常顺畅,毕竟 Y70 Touch 虽然体积较大,但也因此能获得很多走
线和整线空间,弹性也十分充裕。
https://i.imgur.com/U2yPv6o.jpg
快速带大家看一下这块触控萤幕,严格来说在装机完成后会变成第二萤幕的概念,然后借由
自家 Nexus 软件将 Touch 接口放到该萤幕上使用,而因为支援触控的关系,所以操作上和
Android 装置雷同,也有分页的概念可以左右滑动选取,最下方一排则是可设定快捷键,
默认是开启档案总管和控制台,另外也能从接口中设定小工具,小编自己喜欢的是显示目前
CPU、GPU 等零组件参数,但也可以借由软件上传自己喜欢的图片或影片,甚至搭配电脑上
的动态桌布自由客制化,能够玩的弹性是非常多的。
https://i.imgur.com/5R8Gxqh.jpg
https://i.imgur.com/hgAEVBY.jpg
https://i.imgur.com/ypDLFCy.jpg
其余装机体验方面,预先提供的 PCIe 延长线让显示卡安装非常轻松,不用再额外购入,展
示显示卡很好用。
https://i.imgur.com/Mj7Tmp0.jpg
还是要强调如果要让触控萤幕能正常使用的话,DP-to-DP 的转接线记得一定要与显示卡接
上,否则会没有讯号喔!
https://i.imgur.com/Qd4yegO.jpg
其内部整线空间部分,小编在侧面安装三颗进气风扇,所有线材就算不特别整理,也是能够
很轻松的阖上侧面板,L 型整线槽空间硕大,加上电供位置底部的剩余空间也很宽裕,让线
材安装的过程非常的轻松,玩家只需要注意各线材长度 (尤其风扇或水冷) 是否足够延伸到
主机板针脚即可,其余大可放心。
https://i.imgur.com/UUNc3Q0.jpg
https://i.imgur.com/u7LlfI7.jpg
https://i.imgur.com/DOuwZXH.jpg
https://i.imgur.com/MKvaP3j.jpg
HYTE Nexus 软件
简单介绍一下 Nexus 这套软件,安装和设定过程中可照画面提示设定 Y70 Touch 触控萤幕
校正,完成后就可进入到软件的中控台,从这里能够看到当前主要的硬件使用情况,其各自
也有不同的选项可点入。
https://i.imgur.com/le89Izv.jpg
比如像是 CPU 和 GPU 部分点击可见现在负载、温度、时脉、功耗等等。
https://i.imgur.com/1xC5Xdw.jpg
https://i.imgur.com/EfsfH8V.jpg
储存部分则是可以快速查看 SSD 型号、档案格式和使用状况。
https://i.imgur.com/JSjApUE.jpg
而在“Faces”页签部分则是可以自定义 Touch 接口内容,默认提供多种不同选项可自由调
整,包含 Twitch 聊天室、OBS 录制、捷径、图片、天气、Emoji 等等。
https://i.imgur.com/J4x0wBB.jpg
如果之后有需要设定的话,则是可以在 Settings 选项里重新做校正。
https://i.imgur.com/QQwy0sB.jpg
结论
https://i.imgur.com/Tj8K5Ox.jpg
整体来说,Y70 Touch 基本的外观设计语言,是延续过往几款 Y 系列机壳传统,做出大量
螺旋和线条网孔,内部的空间支援在散热方面弹性非常足够,更大的容量也使得装机过程更
加方便,在储存扩充部份也有提供到两组硬盘扩充槽,基本使用已十分足够。
HYTE 在全景机壳盛行的当下,以 Y40 和 Y60 分别打响双面和三面全景机壳名号,这次再
借由 Y70 Touch 推出配备触控 4K 面板的新款全景机壳,进一步提供更多的使用弹性,设
定好各式小工具以后,就能在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带来非常多的便利性,像即时显示系统硬件
参数这点就很方便,而能够设定天气的变化也很有特色,如果想要尽情展现自我,则是可以
将整片萤幕放上自己喜欢的图片、影片或桌布,客制化弹性非常高。此外,机壳外观颜色给
到 4 种可选,无论是我们开箱的沉稳内敛黑色版,还是非常有质感的白色版 / 雪白版,甚
至是狂野奔放的红色版,依使用者不同个性或喜好配色做搭配,非常适合想要积极展现个人
风格的玩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