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了吗?台北电影奖入围三大赢家《灼人秘密》《下半场》《返校》总体检
https://www.fountain.org.tw/r/post/nina-wu-we-are-champions-detention
文/张砚拓
去年夏天,我参与了《新活水》第12期专题“下一部台湾电影”的规划,我们采访当时将
上映的三部国片:《灼人秘密》的编剧兼女主角吴可熙,《下半场》的制作人陈宝旭,《
返校》的导演徐汉强,和他们分别聊了创作、制作宣传以及新片看点。如今一年过去了,
三部片的市场成绩尘埃落定,也都在本届台北电影奖入围丰硕。此时,正适合对当时的展
望做一番回应。
《灼人秘密》:票房守住基本盘,美学新意、议题深度不足
●上映:2019年7月19日
●映期:6周
●全台总票房:735万(年度台片第17名)
●金马奖得奖:音效
●金马奖入围:导演、原著剧本、摄影、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原创电影音乐、
原创电影歌曲
●台北电影奖入围:剧情长片、导演、编剧、剪辑、视觉效果、配乐、美术设计、
造型设计
《灼人秘密》是三片中最艺术取向的,票房不如较商业的其他两部,并不令人意外。若要
论断它的成绩,更适当的基准是导演赵德胤的前作《再见瓦城》(2016)──相同的卡司
,相似的国内外影奖成绩,当时票房是705万。由此来看《灼人秘密》的735万并没有明显
成长,女主角亲自编剧、入围坎城影展“一种注目”单元、受#MeToo运动启发等等话题的
发酵有限,但也不算是失著,约莫是平盘。
就内容来看,去年我们专访吴可熙,和她畅谈创作心路与生命经验,这些确实转化成强烈
的情绪和美学风格,体现在《灼人秘密》里。然而这个虚实交错、意识与潜意识互相渗透
的故事,叙事上的难度非常高,或许高过了一位编剧新手的掌握,更不用说赵、吴两人的
企图心是媲美《穆荷兰大道》、《噩梦挽歌》等等晦涩难懂、符号满满的殿堂级艺术电影
。
全片美学的确张狂而艳丽,但过于单一而且紧绷的氛围,带给观众极大的挑战;在议题上
的发挥也有些不足,虽然抢得了“#MeToo风潮后第一部相关台湾电影”的头衔(而且至今
似乎没有出现第二部),但是在权势性侵、演艺圈黑暗面这些题目上,讲得并不深。
《下半场》:从球场到戏院的最后一哩路,仍难以翻越
●上映:2019年8月23日
●映期:8周
●全台总票房:2297万(年度台片第8名)
●金马奖得奖:新演员
●金马奖入围:男配角、摄影、音效、动作设计、视觉效果
●台北电影奖入围:剧情长片、导演、男主角、男配角、新演员、编剧、配乐、摄影、
剪辑、声音设计、视觉效果、动作设计
《下半场》的2297万票房成绩,是三部中最可惜的。它的角色建构、剧情的完整度、情感
的流畅,可能比一半以上曾经破亿的台湾电影都好。兄弟竞争又相扶持,赛事的安排紧扣
著情节起伏,导演张荣吉坚持用球技专业的新人、搭配丰富的球场拍摄经验和足够资源,
把一场场球赛拍得剧力万钧,这股热血又在最后汇流了亲情的和解......
这一切,最终没有转化成票房的原因只有一个:题材不吃香。
去年8月24日,我在《新活水》的讲座和台北电影节总监李亚梅谈台片的现况与展望,当
天正是《下半场》上映第二天。我还记得开场前,我们都非常关心它首日的票房数字;讲
座上,亚梅总监问了现场逾50位观众,只有三分之一知道《下半场》要上映,再进一步问
有多少人会去看?结果只有一人举手。
别忘了,那已经是一群特地来听“台湾电影”的观众,如此核心的台片TA(目标观众)仍
然对本片提不起兴趣,可见“高中篮球联赛”这个题材不只被“不看篮球”的人直接忽略
,就连喜欢看球赛的观众,可能都只对NBA转播有兴趣,对高中联赛和相关的电影不感兴
趣。
去年在杂志里,为《下半场》受访的监制陈宝旭就曾提到,团队从前置期就研拟了缜密的
行销计画,拿到HBL官方授权并相互配合宣传,目标直指联赛的广大观众。可惜的是,即
使有好看的故事、热血的球技、专业的赛事拍摄技巧,从球场到戏院的最后一哩路,仍然
难以翻越。
《返校》:2019年度台片票房冠军,更证明IP的影响力
●上映:2019年9月20日
●映期:13周
●全台总票房:2亿6046万(年度台片第1名)
●金马奖得奖:新导演、改编剧本、视觉效果、美术设计、原创电影歌曲
●金马奖入围:剧情长片、女主角、新演员、动作设计、剪辑、音效、原创电影音乐
●台北电影奖入围:剧情长片、导演、男主角、女主角、编剧、配乐、摄影、剪辑、
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声音设计、视觉效果
无疑地,《返校》以2.6亿拿下年度台片冠军,是亮眼的成绩。它在上映首日创下1800万
的“八年来台片最高”,首周末6741万是国片史上第4,最终2.6亿排名国片史上第11名,
和《艋舺》、《大囍临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同一量级,仅小输给李安的《色,
戒》。
这样的成绩,是否是这片的类型──知名手游改编、白色恐怖历史题材、点缀爱情元素的
惊悚片──所能企及的最大值?或还可以更好?虽然几乎没有范例可以比较,但在发行团
队结合数据公司、从市场经验/科学分析两方面共同着力的情况下,本片应是发挥最大的
票房潜力了。这从上映后,电影海报及宣传台词“你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纷纷
成为社群流行语,被大量改编、转发的现象,可以得到证实。
就内容来看,《返校》是导演徐汉强第一次掌握大型商业片,而且有原作素材在前,有庞
大的实拍/特效交错的叙事要驾驭,还有敏感的题材要拿捏,必须要在游戏迷/出资者/
广大观众的理解力之间找到平衡,还得向自己的艺术心负责......从这么多方面的艰难
来看,《返校》能够拍成一部质感稳定,叙事清晰,情感也顺畅的电影,已经很不容易。
若要更严格检视,在炫目的结构及风格强烈的符码之下,人物有点片面,历史脉络不足,
故事核心的悲恋在宣传上被错位扭向了“致自由”;游戏借由“不明说”来营造的时局压
迫感,到电影都被翻上台面,这是为了让观众好懂不得不然,但也牺牲了更深刻的议题空
间。
但以上这些,都不会改变《返校》的时代意义。在这之前,台湾没有拍过游戏改编电影,
也没有用如此贴近大众的方式碰触白色恐怖。光是把如今65至75岁那一代台湾人的校园经
历,重现给这一代的观众看,这迟来了半世纪的警惕,就值得记上一笔。
综观分析一:如何善用IP影响力
如果把三片摆在一起看,很难否认:《返校》能冲出《下半场》10倍以上的票房,绝对跟
IP有关。改编知名游戏,让本片从筹拍阶段就是媒体焦点,而导演是新人、卡司也没有明
星,却能一上片就开出超高票房,这都是仰赖题材本身──不是白色恐怖,不是校园恋情
,而是特定游戏──所带来的名气和讨论度。
如今在社群时代,大众能被电影资讯“打到”的机会远胜以往。在过去,决定观众看不看
一部片的因素不外乎导演是谁?哪个明星主演?预告好不好看?顶多再加上有没有得奖、
类型合不合胃口......;但现在被“推”到每个人面前的客制化资讯,以及社群讨论的能量,比上述条件更先一
步决定你知不知道、期不期待一部电影。你喜爱的原作改编,或你看过的系列续集,当然
更会被你关注,或在你的讨论圈出现。这是为何IP拥有了宰制当今娱乐市场的影响力。
再换个方面看,《下半场》也拥有“HBL”这个IP,而且在行销上尽心尽力,为什么无法
把球迷变戏迷?这说明了IP本身的类型区隔:对球迷来说,联赛这个组织没有IP吸引力,
就像篮球本身也不构成IP──但如果是特定球队,或球员,说不定情况就会不一样了。
综观分析二:如何点燃议题动能
《返校》的另一大话题性,来自它的历史议题,而且是少有商业影视去碰触、在政治场域
却非常高能量的“白色恐怖”这一题。这当然有助于本片的媒体效应,即使很难直接等于
观众(尤其年轻人)进场的动力,但是当话题起来了,连政治人物都必须来沾个酱油,知
名度也就扩散到电影观众之外。而宣传团队显然也深知这潜力,才会强攻“致自由”这一
点。
再加上,我们很难说:如果《返校》早一年生在2018,或晚一年生在现在,它的议题动能
还会跟去年夏天的台湾相似吗?
另一方面,《灼人秘密》也是一部议题号召的电影,即使#MeToo在台湾一直没能点起火,
仍然有操作空间。这就要说回影片本身了,尽管真的围绕着创伤经验去建构它的美学、表
演、氛围,但叙事语言是隐晦的,不那么直接和观众沟通,也就难把已经很复杂、幽微的
心情讲清楚。这从电影上映之后,即使是关注性别的讨论圈也不太有人拿它当例子来说明
经验或解释理论,可见一斑。
综观分析三:如何突围类型设定
去年接受《新活水》访问时,李亚梅总监曾经提到:世上不论哪个国家,最有把握卖钱的
商业电影永远是四个类型:浪漫爱情、喜剧、恐怖片、动作片。除此之外的题材一概辛苦
。在台湾这个规模小,商业创作更还没有成熟运转的市场尤其如此。故我们从类型角度来
看:《灼人秘密》是艺术电影,很难被划分到类型中,也没有这个意图;《下半场》是体
育竞技类型,搭配亲情主题;《返校》则是奇幻惊悚片,搭配历史政治元素,核心则是爱
情悲剧。
这样一字排开,只有《返校》落在四大类型的框架中──从恐怖片跨向爱情,前者是台片
工业目前唯一能稳定获利的领域,后者则是让人看完眼眶红的密技。有了这基底,再搭配
政治话题,以及超级IP的加持,本片大卖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又搭东风。
再说回最可惜的《下半场》。在今年台北电影节的选片指南上,李亚梅形容这是“去年最
好看的国片”,而本届获得14项提名的风光成绩,也还了它一个迟来的公道。然而,这改
变不了体育类型片很难卖的事实。翻开影史曾经破亿的28部国片名册,只有一部《KANO》
属于这类型,而且是跟台湾社会的共同记忆绑更紧的“棒球”主题。
《下半场》非常好看,甚至可以说只要被骗进戏院坐下来,任何人看完应该都会喜欢。如
果看《返校》和《下半场》的台北周末票房走势,会发现两部片“第二周比第一周的跌幅
”都维持在惊人的22%以下。这意谓著口碑有成型,可惜《下半场》的起始数字真的不够
,又在《返校》前一个月上映,后半的讨论度都被抢走了。
硬生生撞上类型的天花板,即使有口碑也无法扩散,《下半场》的惜败是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