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台湾电影市场被美商绑架了吗?

楼主: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6-10-19 01:28:14
撰文/陈芛薇;采访/陈芛薇、陈颢文、黄亚楠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33640
春节期间,导演叶天伦述说国片票房惨澹的脸书一文引发热议,然而此番言论未能成功使
大众关注低迷的国片票房,反而激发观众心中对低弱的贺岁国片长期积累的不满。美商长
年盘据台湾电影发行市场,仅有少数国片能叫好又叫座,贺岁片就属评价差但票房好的那
一类,但大多数国片不论品质高低多只能以惨赔收场。
检视 2015 年的 36 部国片,北市票房能破 5000 万票房、大卖门槛的仅有《我的少女时
代》和《大囍临门》两部,1000 万票房以上、至少小卖的也不及 3 成。相较在本土市场
仍惨澹下档的其他 6 成国片,外来的好莱坞片却屡创高票房,如去年上映的《侏罗纪公
园》及《玩命关头 7》的票房都顺利冲破 2.5 亿,相当于 25 部小卖等级的国片票房总
额。 《台湾电影网》显示,台北市 2015 年的票房收入,外来影片票房市占率达 86.7%
,国片则仅有 11.13%。国片惨澹的原因,第一是国片内容普遍竞争力不足,第二则是国
片发行的通路困境。反之,外来的好莱坞大片,不仅内容有优势,畅通的发行管道更让好
莱坞片在台湾市场如虎添翼。因此国片的困境,除了电影品质,发行也是一大影响因素;
电影尽管品质好,也可能会因为通路不够畅通而无法顺利卖给多数观众。
卡卡卡的戏院通路
院线电影从制作完成到观众面前,通常还须经过发行商和戏院两关。以批发商品比喻电影
,发行商就是批发商,戏院则是通路。戏院通路也是电影卖给消费者的最后一道关卡。一
年仅有 52 周,但台湾每年却有高达 5 百多部电影上映,若电影没有在当周成为第一、
二名,就有下周被下档的危机。于是在电影市场高度竞争下,可以决定电影档期、厅数等
电影排片规模的戏院是市场中相对强势的一方。
根据数位电影业界人士说法,戏院藉放映国片,首周可抽至少 50% 的票房收入,好莱坞
片则是抽 30-40% ,抽取比例也会随着周数增加递增。尽管好莱坞片抽成较国片低,但基
于“好莱坞片比较卖”的总体票房考量,好莱坞片仍比大部分国片易获得戏院的优先青睐
,拥有较多的厅数和场次数等。如《侏罗纪世界》在上映第6天,双北 30 多家戏院有
27 家戏院播映,每家戏院平均 1 天的播映场次数为 18 场;而同期的国片《爱琳娜》
在上映第 1 天,双北只有 7 家戏院播映,平均场次数则只有 4 场。(编按:此处场次
数计算去除 3D 和贵宾厅等特殊厅,数字计算为使用无条件舍去法,取到小数点后第二位
。)
厅数和场次数代表排片规模,也就是电影的曝光程度,曝光得愈多,票房总额当然也愈多
,高昂的制作成本自然也更能顺利回收。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陈儒修指出,出于商业考量
,戏院需要有货源稳定的产品,国片产出不足,很难获得固定通路。完全凭借市场规则,
国片在通路方没有一点保障或优势。通路问题自也成了压垮国片,使国片兵败如山倒的一
根稻草。
美商老大哥 戏院也怕怕
除了好莱坞大片,由美商发行的国片更是多部开出票房红盘。国片影史上第一名的《海角
七号》就是由美商博伟所发行。再综观北市票房史上的破亿国片,10 部电影上榜,有 6
部都由美商发行,由此可见美商在台湾电影市场举足轻重的份量。
自 2008 年起,票房市占率前 4 名更是都由美商拿下,4 家美商就包办了 55% 到 65%、
一半以上的票房(编按:前 4 名由博伟、华纳、环球、大众、派拉蒙 5 家美商轮流角逐
)。尽管戏院已是市场中强势的一方,有时仍不敢得罪美商。海乐影业副总经理陈鸿元说
,“(有时)即使戏院认为片子在市场不是那么好,也愿意配合。”相较于本土商,美商
享尽许多优势,也促成美商发行的许多电影创下亮眼票房。
美商优势 之一:优先选档期
春节是华人社会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电影一年中最卖座的档期。然而在 2010 年前的
20 年,春节贺岁档都不曾播映国片。直到国片《艋舺》成功挤进兵家必争之地的春节档
期,才打破了这多年的潜规则。
为什么《艋舺》可以打破这潜规则呢?其实这与《艋舺》由美商发行有关。《商业周刊》
报导,当初《艋舺》监制李烈拜访美商华纳台湾分公司总经理石伟明,石伟明一口答应李
烈,“如果你们做得出来,就让你们上春节档。”这也透露美商优先选档期的优势。陈鸿
元分析,国片当时还不是强势商品,《艋舺》导演钮承泽还未有代表作,男主角赵又廷、
阮经天也非演电影出身,加上黑社会类型在台湾市场不太吃香,“《艋舺》因为华纳排在
过年档才有机会(大卖)。”
除了 2015 年春节档《大囍临门》,2010 年至 2014 年大档贺岁国片部部都由美商发行
。针对戏院优先留档期给美商的现象,本土商牵猴子整合行销负责人王师补充,如 10 月
中上映的电影,美商可能 6 月时就能确立上映戏院名单,然而本土商却可能要等至 8、
9 月才有办法确定。威秀影城发言人李光爵补充,找美商发行可以提早敲曝光版位和宣传
,也有帮助造势。另外李光爵也解释,台湾放映好莱坞片的时间通常都会配合美国上映时
间,因此戏院都会优先留档期给美商,本土商则只能在档期夹缝中求生存。
曾在去年掀起一股国片保卫战浪潮的《爱琳娜》北市票房不到 5 百万,与 5 千万左右的
制作成本相差甚远。《爱琳娜》导演林靖杰表示,原本《爱琳娜》在 2014 年 10 月底高
雄电影节首映后,就开始与戏院协商上映,但最后戏院只愿意让《爱琳娜》在与首映相隔
7 个月后上映,一个前有《加州大地震》后有《侏罗纪世界》等大片夹杀的垫档档期。
林靖杰也因为考量上映时间与首映相隔太远和公司资金有限,无法再等戏院挪档期。被大
片夹杀下,林靖杰也无奈的比喻,接触不到观众的电影就如被摆在便利商店冷门一角的商
品,难以有好销售量。
陈鸿元提及,美商会看竞争对手来决定电影档期,除非有把握以小搏大,不然不会选择以
小片与大片硬碰硬。这也显示美商有稳定电影商品来源的优势。全年的电影发行数从
2006 年的 326 部上升至 2013 年的 489 部,货架上的电影商品在短短 8 年间膨胀成
1.5 倍,而商品数还在持续膨胀中。更多的商业电影分食有限大饼,这些都让国片发行
之路更加险峻。
美商优势 之二:上映规模大
美商除了能优先选档期,排片规模一般也都较本土商大。假如同一部国片由美商或本土商
发行,排片规模也会有差异,王师估算,全台上映厅数可能会差 4 分之 1 到 3 分之 1
。相较于想看大多数好莱坞片时,可到了电影院再任选场次;若观众想看国片,不仅可选
择的场次少,场次还多集中在午夜或一早的冷门时段。上映厅数多寡、规模大小、场次是
冷门或热门,以及场次密集度等,都左右著电影票房表现。
陈鸿元参与制作的多部电影如《痞子英雄:全面开战》《五月天追梦 3DNA 》也都找美商
发行,他说明因为美商在控制戏院和厅数方面比本土商更加强势,既可掌握重要档期,也
可以要求戏院给较长的放映时间,争取累积电影口碑。林靖杰也表示,排片规模会影响行
销规模,发行商会针对具一定排片规模的电影尽全力宣传,一全力宣传,具指标性的首周
票房自也不会太难看。陈儒修指出,国片大多属于慢热型电影,上映第一周的票房通常不
理想,要靠后续口碑行销拉动票房。但第一周票房不佳的片子,很容易立即被戏院下片。
相较于美商砸大本买电视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大片;放映规模小的国片没有资本买大型
广告,多是默默上映后,再默默下档,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该部国片上映过,因此票房也自
然悽惨。
美商优势 之三:可以挑片
尽管国片找美商发行多能开出红盘,然而美商主要仍是发行好莱坞片,一年顶多发 1-3
部国片,大部分国片仍是由本土商发行。另外许多业界人士也指出,美商会依据商业价值
挑片,并非任何电影都接。像林靖杰转述,某美商总经理在看过《爱琳娜》后,觉得很棒
,并非没有机会大卖,但因为《爱琳娜》类型难归类,比其他类型片要费更大的心力去做
宣传,因此最后仍选择不发行。本土商没有像美商一样的挑片本钱,而台湾电影大片倾向
给美商发行,也会使得本土商无法快速茁壮。
美商优势 之四:拆帐条件好
对戏院通路,美商拥有强烈谈判能力,行销则走砸大钱买广告的模式,然而本土商则较擅
长话题行销和媒体操作的公关活动。相较于一般排片和宣传由一家发行商全包的方式,近
年许多部国片会采取美商乔通路、本土商做公关活动的组合,以缔造最佳票房,如〈海角
七号〉即是著名一例。
但排片是发行商获利最高的环节,像美商收取的排片费就高于本土商的行销宣传费许多。
王师举 1 亿票房的国片为例,美商往往可以只光靠排片就收取高达750万的费用,然而后
端负责卖力跑公关活动的本土商只能拿到约 150 万、美商排片费的 5 分之 1。
尽管给本土商的费用较低,但王师指出,本土商做行销、宣传花的心力往往是美商排片的
10 倍以上,因此他感叹,“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不均衡而且不健康,收入分配的机制。”
一位在本土商工作多年的员工也指出,同样是宣传国片,本土商会借由举行万人试片或跑
数十所校园宣传等大量、细琐的工作,来卖力做国片宣传,但美商比较少这样做。
王师说明,以首周拆帐比为例,美商排片费是以跟戏院对分的票房中的 12-15%作计算,
然而若由本土商排片,本土商则只抽 8-10%。尽管美商排片费较高,然而国片为了在竞争
的电影市场闯出头,仍宁愿多花钱,排到更好的档期和上映规模。像王师就说,牵猴子另
一共同创办人李烈拍的电影的发行通路也仰赖美商,行销、宣传才是由自家公司负责。如
《翻滚吧!阿信》《青田街一号》等都是采华纳发行、牵猴子做本土行销的组合。陈鸿元
也指出,由美商排片,出品方分得的票房会比本土商排片再高 5%,也是他优先找美商发
行的原因。
本土发行商的奋力突围
尽管国片的发行之路仍不太理想,本土发行商(编按:下称本土商)依旧在尝试突破现有
垄断通路的不同可能。像本土商牵猴子整合行销负责人王师分享,现在有好几家本土商会
借由电影前期投资或后期谈判的方式,拿下行销和宣传外的电影发行权,发行商获得的报
酬才相对合理,也才有助公司营运。另外,为了改善最根本的电影商品本质,王师表示,
发行商前期投入也有助于发行商在电影制作上的发言权,借由带入市场端意见,修改制作
方向。
因为上院线是另一烧资金阶段的开始,因此电影拍摄完后,出品人多会评估是否要上院线
或是直接发行 DVD。《看见台湾》导演齐柏林当时就对电影要发行与否感到很犹豫,但王
师鼓励他发行,并提供一些行销建议,像是请知名作家吴念真配旁白、加入配乐,以及将
旧名《域望》更改成《看见台湾》等。而《看见台湾》上映后,全国票房也顺利达 2 亿
大关,成为台湾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纪录片。
继《艋舺》《大尾鲈鳗》《大稻埕》等美商发行的国片做出春节档口碑后,2015 年本土
发行商华联国际发行、猪哥亮主演的《大囍临门》也挤入春节档,“猪哥亮不一定要靠美
商。”海乐影视副总经理陈鸿元说。除了美商跟谷得、牵猴子等本土商外,发行商还存在
另一种类型──和戏院同属一集团的大型本土发行商(编按:下称大型本土商),如发行
《赛德克巴莱》上下集、《KANO》的威视,以及去年最卖座国片《我的少女时代》的华联
国际。北市票房破亿的 10 部国片中,发行商不是美商,就是此类大型本土商。
威视与拥有 14 家戏院的威秀影城及 3 家戏院的美丽华影城是姊妹公司,而有 11 个据
点的国宾影城以及 8 个据点的秀泰影城则都是华联国际的股东之一。这 36 家连锁影城
占了全台 90 多家首轮戏院的 3 分之 1 以上。自家戏院当然会支持自家发行商所发行的
电影。如威秀影城发言人李光爵即坦言,威视跟威秀尽管是姊妹明算帐,但在只要不违反
市场原则的前提下,威秀对于姊妹公司发行的电影一定会更照顾,多留一点场次数。
不过陈鸿元也指出,甲上娱乐不像威视和华联拥有戏院,但靠着谨慎的通路安排和行销宣
传,以及到位的经验,发行的电影票房也很亮眼,如去年票房第三名的《追婚日记》即甲
上所发行(编按:《追婚日记》为两岸合资电影)。
国片发行之殇,出于几近被美商垄断的台湾电影市场
可靠业界人士透露,有些国片为了在这市场机制生存下去,甚至会答应戏院事先买票房的
要求,因为戏院在确保不会赔本的前提下才愿意排场次。另外买出来的“好票房”也具有
冲口碑,带动后续票房的作用。但买票房可能会让电影公司自行吸收送大量公关票的成本
,或是出现戏院里明明未坐满,但外面观众却买不到票入场的奇怪现象。而这不健康的运
作模式,也突显国片发行困境的严重性。
国片发行困境,使得国片回收成本之路更加遥遥无期。一旦制作国片难以回本,会降低投
资人的投资意愿,进而影响后续的国片规模和品质,也使得愈来愈少电影人才投入国片制
作,而传载台湾独特文化的台湾电影也将消失。电影导演林靖杰曾以《最遥远的距离》获
威尼斯影展国际影评人周最佳影片奖,但他在拍完《爱琳娜》后淡淡地表示,他可能不会
再拍了。电影市场的不确定性让拍电影就像一场赌注,可能是下注后风光上映,在赌输的
后一刻就黯然下档并倾家荡产。
而为了降低惨赔的风险,“叫座”与否的考量往往优先于“叫好”,因此尽管贺岁片的电
影内容被大众批评,但因为票房叫座,此类型的电影仍是会一再被复制;而横扫去年金马
奖奖项的《刺客聂隐娘》及《醉生梦死》等艺术电影不以票房为主要重心,或许还可勉强
依赖小众市场生存;但国产商业电影在跟同是商业片为大宗的好莱坞片竞争下,产制空间
则会愈来愈小。
政治大学广电系教授陈儒修也感性地说:“我们的岛屿,给不起太多的资源,却生出了侯
孝贤、舒淇。拍电影真是要命,他们把他们的命,都给了我们,我们要珍惜……下一代的
导演、演员,我们要爱他们……给他们资源,以艺术当刻度,愿意静下来,愿意等待,愿
意听创作者读诗,愿意让自己长大……”无论是美商或是大型本土商独占,都会影响电影
多元性,因此为了保存台湾电影的多元性,不让台湾电影陷入无限循环的恶性循环,除了
要提升国片品质外,国片的发行困境也极须被重视。
究竟是国片太不争气,还是国片的电影发行出了问题?回答众说纷纭。一个拍了二十几年
电影的线上导演这么说:“《海角七号》没有票房巨星、钜额制作费和宣传费等会卖的要
素,放在这个时代还是一样会死。”这番话或许是个答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