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写在黎明升起之后》(雷)

楼主: NEKObus (我美好的记忆就是我的神)   2012-08-23 01:37:13
《写在黎明升起之后》- 时光之砚部落格 PTT2个人板 Inkstone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3485727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SPOI((防雷警告))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PTT诺兰板(Nolan)欢迎您ER
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SPOILER
《黑暗骑士:黎明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已经上映一个月了,我
的心得文也突破一万三千人次,这波风潮终于渐渐在冷却了。但在一个月的沈淀
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很难真正跟这个系列告别。所以为了满足任性,也为了补充
几点在《黎明升起》的文章中漏掉的东西,我又从三部曲的角度写了这篇,盼能
和与我一样无法自拔的读者分享。(但如果想看第三集的深度心得,还是推荐原
本的专文 http://0rz.tw/PB9rx 比较丰富喔!)
而一切的起因,是在官方设定书《The Art and Making of The Dark Knight
Trilogy》的前言里,诺兰写了这段话:
" People ask if we'd always planned a trilogy. This is like being
asked whether you had planned on growing, getting married, having kids.
The answer is complicated. When David and I first start cracking open
Bruce's story, we flirted with what might come after, then backed away,
not wanting to look too deep into the future. I didn't want to know
everything that Bruce couldn't; I wanted to live it with him."
读到这我“哦”了一声,脑袋再度运转起来。事实上,诺兰的蝙蝠侠已经变
成我心目中“影史最好的三部曲系列”了——但这话说得超耸动,虽然有几丝我
的偏心,除此之外,我还能说出什么理由?
一、完结的勇气
其实最大的理由,是个小小的取巧,亦即史上根本没几部不让人失望的“第
三集”,更不用说首尾呼应、完整收束大故事的完结篇了。《黎明升起》的难得
之处在于,它不是事先计画好的收尾(所以比《魔戒》和《星际大战》更珍贵,
连《骇客任务》后两集也是一起拍的),却称职地成就了一层层越挖越深、再回
归本我的旅程。而我想再次肯定诺兰:主动结束一个系列需要勇气,但那是从一
棵摇钱树的栽种者目光来看吧!从诺兰与他伙伴们的创作角度——以及当然,从
我这粉丝或评论者的眼光,都再清楚不过了:该说的、可以说的都说完了,一如
他和布鲁斯已经一同经历过这段人生(live it with him),关于善恶,关于英
雄,关于遗憾和释怀……如今真的只剩下“结束”而已。
因此,没有《黎明升起》就没有【黑暗骑士三部曲】,是它把这系列圆满成
浩浩荡荡的大长篇,也以此价值得以在影史立足。再说片尾,那退隐山林赏闲月
的轻盈,其实并不新的,为什么却有让人泫然的力量?我想是因为:三部的篇幅
才真的够长,我们都陪伴布鲁斯经历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沈重这么久了,终于看见
洞口的光,那底蕴是足的,那长长舒叹的一口气是丰满的。这也证明了戏剧的梗
“老”没关系,重要的是你怎么铺、铺了多久,以致于最后牵动的路途有多长。
那当中的悲的深沈,和喜的雀跃,都有了厚度。
二、行侠的动机
接下来我要问:还记得2005年,也就是七年前第一次看《开战时刻》的感觉
吗?那当初,距离上一部让人不耐的《蝙蝠侠》已经八年了,但仍然没人真正在
乎这部电影。直到进了戏院后,从它的第一幕——两小无猜的玩耍追逐、成年后
去流浪的布鲁斯和囚犯的缠斗——开始,你隐约发现有些东西不一样了:那英式
豪宅的庄景,凝重严肃的语气,灰濛濛不鲜夸不浮艳的配色和摄影……你静静看
著,说不上来为什么,但这和你记忆中的“蝙蝠侠”毫不相干,那内心混乱又脆
弱、却穿得像个马戏团团员的家伙到哪儿去了?
要再过几年,我才会明白,正是《开战时刻》的前面四十分钟奠定了整个【
黑暗骑士三部曲】的基础。那种种回忆和梦靥、愤怒及空虚、离去又归来的线,
打成一枚繁复的心结,由父母之仇连结著对城市沈沦的不甘心,再接往(同样来
自父亲的)济世的使命,这是贯串了三部曲的英雄动机,而诺兰把“回忆”变成
一颗有机的、得以源源不绝供给未来动力/挣扎/能量的引擎,在这些年里驱动
著布鲁斯,也给了高谭质地。更给了这趟旅程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三、对“人”的认同
由此建立的,是对主角深刻的认同。我要说:诺兰的蝙蝠侠已经远远把其他
漫画英雄抛在后头了。我当然知道近年有越来越多充满企图心、创作意识、才华
洋溢的作者投入这一块,我也的确非常爱《蜘蛛人:惊奇再起》,非常期待《X
战警:第一战》的续集,更被《复仇者联盟》逗得超级热血开怀,但就主角的深
沈纠结、以及下一段要说的“城市立体感”而言,我真的没看到谁能相提并论。
(好吧新的《蜘蛛人》主角塑造非常好,就看续集怎么发展囉!)
回想2008年的《钢铁人》,一度让我以为看见第二道曙光了,但《钢铁人二》
的后继无力随即让我发现:我们爱的是小劳柏道尼和钢铁人,却不是东尼史塔克。
他的健康危机和自大狂妄都实在令人无感。虽然英雄也曾经是人,但在变成英雄
后,我们对他“人”的那一面的兴趣往往所剩无几;然在这系列里,主角活生生、
郁涩又刺痛地被愤怒烧蚀著,甚至在第二集后半他的失去和不甘心变得更沈重了,
压得他喘不过气。这让你认同的是布鲁斯韦恩,而不是穿上盔甲披上披风后变成/
剥离出的另一个人格。这对血肉人性的回归,太重要了。
四、城市的立体感
从《开战时刻》开始,诺兰也打造了一座气若游丝、病入膏肓的高谭市,作
为布鲁斯英雄心路的对照,在这些年里逐渐蜕变、终至站起。这从它的警察们(
高登/他的搭档/原本的局长/《黎明升起》的布雷克)、检方(瑞秋和哈维)
和黑道(法康尼/马隆尼与《黑暗骑士》那票窝囊家伙们),乃至于富豪与建设
(汤玛斯韦恩)、平民的参与(《黑暗骑士》的几场危机/《黎明升起》的阶级
乱局)等等描写,都足以体现。于此,城市不只是英雄救难的舞台,不再是提供
人质和被火烧的房子而已,它是个被描写的群体。
我曾在《黎明升起》的文章里形容诺兰的高谭是个“角色”,它是活生生的,
被戳了会痛被搅了会乱被激励了会奋起的,但这次我还想补充:这系列的高谭市
仿佛一盘棋局,而背后斗智的正是蝙蝠侠和他的对手们。这三部曲的特色之一,
是反派们并非到处去作乱,让英雄现身以捉对厮杀,而是双方犹如在背后操弄这
盘棋,一方面尽力要燃起战火、或夷平一切,另一方则或明或暗地使着力,力图
解套和导回正轨。蝙蝠侠和忍者大师/小丑/班恩虽然也都曾短兵相接,但真正
的“胜败”并不在这里,整盘棋的大起大落才是真正的角力。
五、反派的格局
“一部英雄片的成败取决于恶人的魅力”,这是大家都熟的老说法,但在多数
的英雄片里(不只漫画改编的)反派都是俗人,不管有没有魅力,他们的目的往
往是自私的(为了钱或为了统治世界)或意气用事的(为了复仇或某种失控的科
学);在这系列里当然也有俗人,但那是黑道老大、企业家们、律师们、无用的
警察们。反之,蝙蝠侠和他的对手们都不是凡人——即使忍者大师和班恩的企图
都是偏执的,但他们同时是“冷静”的,这让人想起现实世界中的那些狂人们。
而这两者和布鲁斯的理念对照、心境排比,更折射出英雄之道。
当然要另辟一段说的,就是小丑了,一个我在任何碰触善恶的故事里都没看
过的对手。小丑乃完全为(诺兰的)蝙蝠侠量身打造,是挑战他信念的理论值(
虚数i?),他说“you complete me”,但更是他的作为催生了“黑暗骑士”的
形象,让蝙蝠侠变得完整。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任何奖品只想捣乱一切,享受
这(大众的)理性坠落的过程……这角色写得太精采了,因为他打破反派即“恶”
的概念,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恶还不是最可怕的,因为恶可以被理解、被描述和预
测,也就可以被反抗;真正可怕的是人性中那难以预料、难以被掌控的混乱,是
理性和非理性、文明与不文明的永恒拉扯。真正最可怕的是我们自己。
六、对“私刑者”的戒心
这故事还讨论了私刑者(vigilante)的概念,一个其实存在所有超级英雄片
背后的潜题:既然这些人是“超级”的,拥有暴力伤人的能力,那究竟是英雄还
是威胁?只能取决于他们的意志了。对此不受约束的力量,大众会感到焦虑也很
正常。这在《钢铁人二》曾经试图要碰,但草草了事;在《蜘蛛人:惊奇再起》
又沾了一点,却终究只是背景。
关于蝙蝠侠之存在的质疑、反思,在《黑暗骑士》有一段瑞秋与哈维的辩论
非常精采,而有趣的是,蝙蝠侠身为私刑者,却比谁都更坚持要回归体制内执法、
让检警发挥力量。这点在原著漫画里,进一步被延伸成布鲁斯“对每个超级英雄
都研发了相对应的制伏方案”的城府极深的形象,他明白私刑者可以是英雄,更
可能“活下来目睹自己变成恶人”,所以他的“不杀”哲学,及极力扶植能露脸
的执法者的意图,都是这理念的实现。
七、布鲁斯身边的人们
高登局长、卢修斯、布雷克、哈维、一集比一集可爱的克莱恩……这些围绕
在布鲁斯身边的配角,也让故事越形立体;高登的温和、懂得变通,又在必要的
时候毫无畏惧,是这体制内/外阵线行得通的关键。当然还有阿福,让蝙蝠侠不
同于其他英雄的正是他,不但是照顾者,是过来人(他有英军特种部队的资历),
还是比父母更了解少爷、更在乎他真正幸福的长者。阿福的人情通达与对布鲁斯/
蝙蝠侠双重身分的理解和协助,是超人没有的,是钢铁人的老贾(JARVIS)办不
到的,更是旧《蜘蛛人》系列的梅婶远远比不上的。
再说女伴们。作为永恒心结的一部分,瑞秋不但是布鲁斯童年的回忆,是英
雄的动机之一,也是最后让他沉落的阴影。这份量非常重,却给了《黎明升起》
的“释怀”主题相应的回音。布鲁斯失去了瑞秋,但阿福提醒他“这就是人生的
一部分”。要到遇见瑟琳娜之后,他看见另一道和自己这么像、又更新鲜的魅力,
这才飞蛾扑火地被致命吸引。
而《黎明升起》最动人的戏之一,是在开战前夕,瑟琳娜(有点突兀地)对
布鲁斯说:“跟我走吧!救救你自己。你不再亏欠这些人,你已经把一切都给了
他们”——虽然这边的重点是接下来那句“还没有。还不是一切。(Not every-
thing. Not Yet.)” 但我更注意到:这剧本把瑟琳娜拉高到和阿福同样的位置
了!在所有角色里,只有他们俩是关心布鲁斯更甚于蝙蝠侠或高谭市的。这或许
是私心,却是最真实的人情,得以真正地穿透面具。
八、科幻的热血魅力
再说回长者和智者,不能漏掉“长辈铁三角”之一的卢修斯,亦即科幻说服
力的来源。【黑暗骑士三部曲】把科技的写实拿捏得真好,这包括应用科学部的
存在、盔甲和披风(翅膀)的来历,系列里三大交通工具:弹力车(Tumbler)
的肌肉感、蝙蝠机车(Batpod)的敏捷和蝙蝠战机(The Bat)的轻巧,都有实
用化、军事化,毫不卡通化(像旧系列的蝙蝠车那样)的设计感。
而我一定要强调:在《黑暗骑士》里蝙蝠机车登场那一幕,是我的超级最爱!
当年在预告阶段就知道有这新玩具,却从来没想过会藏在机关里,直到弹力车被
炸坏、在那片残骸里巨大的前轮开始狂转,我才意识到“原来是这样设计!”——
那真是回味无穷。那场戏和《开战时刻》的蝙蝠大军支援、《黎明升起》里(又
是)蝙蝠机车的三度侧翻转向,是系列最让我热血的创意。为此我也认定:不爱
用特效、不喜欢动画的诺兰,其实还是有颗男孩子的心啊!
九、听觉的筵席
另一点我向来非常注重,却在三部曲的文章里轻轻带过的,就是配乐了。汉
斯季默和詹姆斯纽顿霍华这两位大师从《开战时刻》就一起合作,他们说:诺兰
和其他导演很不一样,他不是把剪接好的影片给他们、要求配上动机式的旋律,
而是在剧本完成后就先讲故事给他们听,请他们按“大纲主题”先写几段乐章,
再把这些音乐的起伏、节奏当作他剪接时的输入(input),变成编排的素材之一。
而不论前两集的合作,或第三集的季默独挑大梁,都能听见他们摸索新领域、
尝试新方向的意图。《开战时刻》的听觉基调是阴郁的,但在其中,不论是回忆
的柔情或英雄铜管的炙热,都值得咀嚼再三,为系列打下让人沉迷的底;然后是
《黑暗骑士》,我所听过玩得最彻底、最极端又矛盾,却能一遍遍挖出复杂感受
的配乐。从季默为小丑写的焦虑杂音,到霍华给哈维丹特的光明骑士主题,再到
更重要、在这集才成形的蝙蝠侠“二阶三连音”重点句——我始终相信配乐对电
影的影响大过一般人的想像,尤其季默的作品更常有喧宾夺主、主导情绪的力量。
但在【黑暗骑士三部曲】中,诺兰与他的配乐师们旗鼓相当,这种较劲、契合才
更惊人。
我也永远记得《黑暗骑士》中段,在哈维被“移送”的那段路上,夜色里突
然声音全褪去、再缓缓响起小丑不祥的噪声,那山雨欲来的昭示感,是经典的酝
酿。来到《黎明升起》,季默独力打造班恩的“高谭末日”主题,这人声鼎沸的
呼喊又是另一番气势了。即使这次整张听来,丰富度少了些(让人领悟原来霍华
的感性一直都这么重要啊!),但配上最后一首无敌满足的〈Rise〉,这趟旅程
已经没有遗憾。
十、英雄的退场
正如前面说的,《黎明升起》的意义在为系列作结,而越是回想,越让人惊
叹他们把《开战时刻》复习得多么彻底,才写出这则呼应。在我印象里,这也是
唯一一部拍出了超级英雄的“退场”(而非壮烈牺牲)的电影。诺兰说过,没有
找到非说不可的故事之前他不会贸然拍第三集(其实第二集也一样),而关于布
鲁斯,还有什么可以说?当然是退休之日囉!
蝙蝠侠的诞生是为了解救(而非保护)高谭市,当高谭不再需要英雄,就是
他退役的那天。我在上篇文章里说过,那黄金三角的结尾拼成唯一的解套,让城
市安足,让传说永生,让魂心休息——所以我爱《黑暗骑士:黎明升起》,因为
它是熟悉这系列、关心布鲁斯韦恩的我们最大的救赎。也许班恩不若小丑的光芒
万丈,这点的确让很多评论失望了,但从三部曲整体的角度来看,会发现这次的
英雄心境是更丰富、更丰厚的。
最后,我想再引一段诺兰的话:
" I told David and Jonah to put everything they knew into each
film as we made it. The entire cast and crew put all they had into
the first film. Nothing held back. Nothing saved for the next time."
他说他不想先知道结局,因为要跟角色们一同经历日子;他又说,如果真的
要干活儿,那就做到“毫无保留”吧!我喜欢前者,因为时间会给未来的自己新
的体悟、新的目光,所以有些东西值得“再放一放”;我也认同后者,因为一旦
准备要付出了,就把当下的自己全部丢进去吧!
在那奋力一跳之前,壁上的洞口突然飞出一群蝙蝠,仿佛这些年来一直陪伴
著布鲁斯的,要送他上路了。那一跳从求死变成求生,也跃上了漫漫英雄路的顶
峰,那是毫无保留的一刻。而这是影史最好的三部曲,因为终于风景都看透,回
家的路升起,当英雄远去、凡身归于静水,心澄而流长,“It's a far, far be-
tter thing that he does, than he has ever done; it's a far, far better
rest that he goes to, than he has ever known.”
======================================================================
延伸阅读:
《黑暗骑士:黎明升起》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2175387
《黑暗骑士》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390267
《蝙蝠侠:开战时刻》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16247078
《全面启动》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29685221
《复仇者联盟》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49406430
《蜘蛛人:惊奇再起》 http://blog.yam.com/YenC/article/51546131
作者: hauur (M.Hees')   2012-08-23 14:07:00
推!我也很喜欢最后一跳前,蝙蝠又出现的设计!比起Batman,我更关心导演如何安排布鲁斯的退场,结局很令人满足!
作者: Touber (谢谢你9527~~)   2012-08-23 23:17:00
推! 这也是我心目中最爱的三部曲!
作者: Juhow (碧海狂岚)   2012-08-24 17:14:00
结局是最难的~以收尾来说,这部真的是非常称职。
作者: halfwaytuu (爱凑热闹)   2012-09-03 00:33:00
推!虽然3没有2令人躁动,但却劈开阴霾露出曙光,很喜欢这样的结局,版主分析得太好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