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Wisdom in the body

楼主: Imbufo ( )   2019-04-03 16:03:50
载明于先:这篇文章中,我不会描述中潮、长潮、液态体、整体式转换、原生呼吸、
第四脑室的压缩与扩张等生物能头荐骨的相关概念。另外,文中的健康、生命力的展
现、身体、系统等等用词,有时具有相同的内涵,有时则不同,端视文章脉络呈现。
头荐骨并不是一种尝试修复问题的方式,执行师则是透过纯然地保持临在与中立,来
护持一个让系统得以自己开展的场域,而执行师的经验与感知,则能清晰化整个历程
。但这并不是建立在一种问题修复的观点上,而是将所谓的问题都是做整体的一部份
,是这样的观点,我觉得这需要写明于前。
另,“健康一直都在”实际上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直都在发生著的,但头脑难以
直接理解这一点,需要在实际给个案时真正去经验后,才能更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
社会学有个概念,叫做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内涵大致上是从一种思维的脉
络,跳到另一种思维的脉络,或者是观点上的根本转换,比如说功能脉络理论
(functional context theory),就是一种从传统机械论的线性观点(“这个想法或
情绪有问题,所以我们来针对这个有问题的情绪或想法做一些事,来修补这个有问题
的想法或情绪”),转换到以寻找功能为主的功能脉络里(“这个情绪出现的功能可
能会是什么?”)。
我自己在头荐骨系统里,就经验到了一次对于问题观点的根本转移。
我们平常用以定义健康的方式,通常是用一种负向意涵的趋近法,也就是“当我没有
病痛、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时,我就是健康的”,这是一种透过某些病痛消失的方式来
定义健康。这种观看方式背后的假设,是问题解决导向,在某种征状或问题消失以后
,我们就能获得一种无病痛的况味。
然而,问题解决导向背后的假设,也会让我们聚焦在问题上,我们会容易进到问题-解
决问题-下一个问题出现-解决下一个问题的脉络里。或者换句话讲,从长期来看,这
种负向意涵的趋近,会导引出一种对于问题的凝视,也就是不断透过寻找问题来趋近
健康,同时可能伴随着一种远离健康的隐性焦虑与紧张:我会对于有问题的情境出现
感到紧张。而我们聚焦的对象,则是有问题的部位。
头荐骨系统采用了另外一种看待健康的方式:整体的观点。我们聚焦在问题上面时,
便容易进入“问题-解决问题”的脉络里,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采用的思维架构。而整
体的健康观则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境下,健康一直都在,一直在透过活动来展现其自
身。
从理性上来理解这个观点会发现,当我们相信健康一直都在,并且从这个观点来重新
看待健康时,我们会发现原先对于病痛的凝视视野,开始被拉开,开始注意到邻近结
构的影响,开始留意到整个系统一直在让自己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那就好像,我们
原先一直看着某朵花,我们的目光整个被花吸走,但当我们往后站几步,会发现花背
后的万里晴空一般。
每个当下的状态,都是系统在这些片刻能展现的最好状态,身体系统的倾向是动态平
衡的趋向。而这种对于健康的观点,可以将其扩展到治疗师对于治疗的看法:在治疗
中,治疗师的角色是什么?
头荐骨的工作形式是徒手治疗,类似在碰触中静心。而我自己在个案中的实际经历是
,当我自己能在自己里面安顿下来,我归于自己的中心时,我就经验到中立的品质:
我对于自己内在的发生,有着明晰的觉察;当我的手碰到个案的身体时,我可以透过
手感感知个案系统所述说著的。我透过在我自己里面安顿我自己,我因而安顿了整个
个案进行时的场域,而这种执行师的自我安顿,也有助于双方的关系在个案中安顿。
不聚焦在状况,也不聚焦在我对个案的看法,我就只是看到某些东西流过,然后回到
我自己里面。不逃避,也不抓取,就只是让自己回到这个当下。
执行师的不聚焦于状况,以及安顿于自身的中立,这真的能够带来一种聆听的品质:
我在自己里面放松,于是我开始真的听懂你想讲什么,开始听懂你的身体想要讲什么
。这种执行师的安顿(practitioner’s settling)会为叙说者或个案带来一种空间
感,一种场域被护持着的感觉,这就是Teyber在《人际历程取向》里面所提到的,涵
容的空间(holding environment)。
只有个案对于场域感到有控制感,他才能够真的有可能开展自己的安顿,放慢自己的
步调,重新检视自己的生活。而身体也是一样的,只有在具有安全感的空间里,身体
才能够开展它自己的历程,去消融成长所叠加在自己身上的惰性(inertia)。
头荐骨的目的,在于让健康得以顺利地展现自身,我们在怀胎、出生、儿童、文化等
等的过程中,会受到不计其数的影响。举个自己做过的个案为例(此例个案已经过当
事人同意公开),在出生过程时,个案的枕骨与C1有一边因为产道挤压而产生分离,
因而造成另外一侧的紧缩。这种常见的出生模式,导致个案有着长期的不平衡感,以
及右侧的枕骨、颞骨处长期的闷痛,还有因补偿作用导致的腰酸与骨盆歪斜。这种结
构上的失衡,理所当然地影响了个案的身体,以及对于自己、他人、世界的看法。在
一次的个案里,C1回到其所当位的位置时,个案开始有了情绪的释放,他没办法理解
这股情绪是什么,只能知道这股情绪里面有惊恐,还有颅腔内过多的体液淤积开始向
下流动的轻松感。
当身体释放那些让自己偏离先天设计的因素后,一个人真的能够自由地带着空间感去
探索自己,去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去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咨商在做的是如此,
头荐骨只是采用了从身体切入的进路。
《身体里的智慧》(Wisdom in the body,暂无中译版)一书,便是对于生物能头荐
骨深入浅出的一本著作,也是我目前阅读到最精要的一本相关书籍。
附带一提,关于惰性:
我们从胚胎受精开始向后算六个星期,细胞都会依照步骤开始发展:受精之后,会有
大概10-15分钟的静止,然后突然地一个点燃,受精卵开始细胞分裂,并逐渐形成囊胚
,然后发展胚层,原条进入双胚层中,开始形成中胚层,并以中胚层为发展的标准线
,开始展开内中外三个胚层各自的发展。有趣的是,在这六个星期中,遗传因子的介
入还尚未开始。缘此,生物能头荐骨会认为,似乎有个计划或发展历程,从受精点燃
那一刻开始储存在细胞中。
每个细胞都储存了这样的历程,所以的细胞都知道整体的发展蓝图,上面记载了所有
先天的设计。
然而,我们在受精后开始,就开始受到后天的影响,可能子宫有毒,可能妈妈的情绪
被我们记住,可能发生严重的车祸、童年受创、跌倒、出生挤压、剖腹产、家暴、性
侵等等。这种种影响会让我们偏离先天的设计,并在我们身上形塑影响范围不一的区
域。
身体的损伤是一种,比如说颅腔受到严重挤压的孩子,常常会有哭不停的情形,而他
的整个颅骨是几乎没有活动性的。情绪也会形塑惰性,因而我们常容易共振(
resonance)于某种情绪,或者我们会沉迷于某些情绪,比如说可以获得次级满足的弱
小感。信念亦然,比如说僵化难移的思维模式等等。
惰性是难以移动的点。在碰触身体时,真的可以理解为什么会用惰性这个字来描述:
那就像河流中的一块石头,凝滞、沉重、缺少流动感,好像所有组织都黏在这一个点
上,甚至连自己的手都好像会被这个区域吸进去一般。
惰性来自于外加力,也就是因为种种意外事件进入系统中的额外能量,比如说车祸或
出生时的产道挤压。系统先天的倾向是动态的平衡状态,而外加力进入系统之后,会
驱使系统自己组织新的平衡,使系统得以用最少的资源维持整体的运作。然而,这种
将外加力包进来以调节至新平衡的做法,也会让先天的结构产生不平衡。组织整个不
平衡结构的中心点,在头荐骨中称为惰性支点(inertia fulcrum)。
结构的不平衡真的可能会造成信念、感觉、平衡、体感等等的不适应感,而这常常就
衍伸了“哪里有问题”的感觉。
作者: chaos0807 (Simon in Love)   2019-04-03 16:41:00
♡♡♡所以这是一本书吗?
作者: highjack (我要消除十行方块)   2019-04-03 17:36:00
整合头荐骨+AC+物理治疗+等等,可以发现脊椎筋膜更多可能性。
作者: chaos0807 (Simon in Love)   2019-04-03 19:17:00
只要不违反4-4-3&5-3即可,若有疑虑也可以先贴给我看。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19-04-03 20:24:00
对颅荐骨很有兴趣
作者: chaos0807 (Simon in Love)   2019-04-03 23:08:00
我很推荐原po大轩的头荐骨没有,哈哈!但我知道你很用心在给个案~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