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sha555 (sha)》之铭言:
: 发现自己喜欢的对象都是外型占比较重
: 但是这类对象又常常比较不把我当一回事
: 常常都要看心灵书籍保持自己内心强大状态才能平衡
: 只是时间一久 自己付出比较多 内心会隐隐觉得不平衡
: 日久积累的压抑 会在一夕因某个导火线爆发而不想继续委屈自己
: 对方通常会用:又不是我逼你付出的。 而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不值
: 心想无条件的爱还是很难吧
: 虽然是自己的喜欢对象 还是会隐约期待自己的爱能有同等回报
: 只是自己又离不太开自己依恋的对象,外人看来的自己就是犯贱
: 只好坚强自己,然后懦弱溃败又继续坚强,痛苦轮回无限徊圈
: 相较一些成熟体贴对我较好的对象 虽然互动间会比较舒心
: 但是却是少了喜欢跟悸动的感觉,比较像是朋友,不会感到激情
: 心里深处会怀疑:自己是因为他对我好而交往而非真正喜欢他
: 外境看起来幸福而内心感到寂寞
: 以上将自己的情感模式大致二分
: 发现无论哪种都是无法感到真正幸福
: 前者是自觉委屈,失去自我
: 后者是什么都很好,就是内心感到空虚
: 有人跟我一样有类似状况吗
: 一直鬼打墙
: 求解? 怎样的情感模式才是健康的?
: 总是在选择自己所爱的人历经心疲惫后
: 转向跟对方比较爱我当中找到一丝慰藉
: 或是周旋在二者间保持平衡
: 大家可以聊聊相关概念 给个意见吗 或是指出一些盲点
: 或是推荐书籍
你好:
其实看到你用这么强烈的言语(诸如犯贱)评论自己,那其实还满让人心疼的。我不
认识你,只是在这篇文章里,你好像隐隐约约地传递出了焦虑的感觉,那种感觉会说
什么呢?
恩...那就好像你讲的鬼打墙一样,我会喜欢的对象没有办法满足我的需求;然而,
那些看起来可以满足我需求的人,却又没办法让我心动,或者对我没那么有吸引力。
而这里,似乎有一个想法在背后环绕着:所以,应该是我哪里做得不够,或者我有哪
些东西不知道吧。只要我做了,或者知道了,我就可以不那么痛苦了。
的确有一些东西,是可以拿出来谈的。不过我想先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边,让我们来直
接听听看,一些在某些特定时刻所发生的事。那或许会让我们更明了:哦,原来现在
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事啊。
首先,想先请你放掉健康关系的概念,那会阻碍自己去观察自己。因为这样的想法,
常正正让我们告诉自己:“不对,这样想不健康!我不可以这样想!”
然后,希望你能找一个舒服的地方坐下,并且允许让自己被某个点勾住。这个点是一
个过去的场景,在那个场景里,我可能正和某人争论、吵闹,或者选择压抑、退缩。
比如说你提到的,你会在争吵中选择退缩,那个选择退缩的那一刹那,就是一个很好
的点。
再来,进入那个点,让自己慢慢沉浸进去。好,这时候听听看,是什么让我退缩?或
是什么让我觉得愤怒、难过?问问自己,对方在这个时刻做了什么?
然后,他做了这件事,会让你听到什么?这可以用EFT中的一个问句来问问自己:
“当你________的时候,我觉得________,虽然我表面上表现出来的,是________”
我想先把实验停在这里,讲讲我自己的故事,希望那能帮助你了解,上面这一大串看
起来怪怪的实验到底在干嘛。
我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总会有很深的不安全感。
不,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觉察到这股不安全感的。一开始,那只是很不舒服的感觉,每
当对方选择已读我的讯息,或者用一个很简短的掰结束对话时,那种感觉都会跑上来
。即便我知道,对方可能只是在忙,或者那是对方习惯结束对话的方式也一样,只在
理智上了解,对我们情感上的感受,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当我开始把那些出现不舒服感受的点,一个一个慢慢抓回来看,并且去问自己:“所
以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感受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时,才发现,那种感受是
被遗弃的感觉。
从一开始的模模糊糊,到终于知道那是被遗弃的感觉,中间其实花了一段不短的时间
。同时,也还包含情绪上的溃堤、忧郁、无助,以及各式各样杂乱的情绪和意念纷扰
。探索是个让人很不舒服的历程,不仅是我们要在不熟悉的处境下行动,还有我们被
逼着去看那些不舒服的感受,而不能转头逃开。
那就好像,在我里面,有一个部份的成长停滞了,有一个担心受怕的孩子一直住在里
面。只要跟分离、结束有点相关的事情发生了,他就会直觉地认为:“我又要被遗弃
了!”然后,遗弃感就会这样跑出来。
于是,我痛苦不堪,然后这种痛苦又传给了对方,但这跟对方根本没有关系。唯一有
关系的,是遗弃感的根源,也就是小时候我希望我妈抱抱我、亲亲我、碰碰我,但是
她却没有回应我的那些画面。
不,那甚至不是我妈的错,在探索的过程找寻谁对谁错,那只会变成一种逃避,找一
个代罪羔羊来让自己好过一点。在这之中,有不舒服的感受,有过去的重演,但是没
有谁对谁错,只有等待安抚的孩子在那默默等著。
我小时候在讨爱中渡过,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我的认知系统跟情感系统里,没有被爱
的经验。同时,那也让我很机械化地认为,在关系中,我只有付出,才值得留在一段
关系里。我没办法轻松地享受一段关系,而那很大程度地来自,我小时候那些没有被
满足的渴望(或者说,基本需求)。
直到我遇见我女友,她真的对我很好,很好很好,是敢于对你说真话的那种好。(偷
偷放闪一下)
上面提到的那个实验,是我希望能够邀请你,来看看你希望这段关系能满足你什么。
会陷在循环里,那一定代表有某些东西让你陷进去,那些东西通常跟基本需求脱离不
了关系。
(关于基本需求,可以参考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或者大卫‧李秋提出的5A:我们都
渴望一段关系能够满足我们被接纳、被欣赏、被关注、被感谢,以及被允许能够成为
真诚一致(言行合一)的人。)
鲍比(Bowlby),我很喜欢这个人提出的依附理论。我们幼年跟父母的关系,决定了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跟人相处,以及选择把哪些基本需求排在比较前面。依附关
系就好像人际的样板一样,不仅决定了在基础上,我们怎么跟人互相来往,也很大程
度决定了我们的另一半。
在隐隐约约中,我们好像知道,这个人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即便我不知道这个需求是
什么,也不知道我怎么知道是这个人。但是,我相信是他,我喜欢上了这个人。所以
我们会交往的对象,常常彼此间会有相似之处。依附关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在这里,碍于只能用文字了解你,我只能邀请你,先去找出自己想要被满足什么。然
后可以观察看看,你所选择的对象有什么共通之处,以及自己的自我认识是什么(或
说“在一段关系里面,我怎么看待自己”)。
另外,尝试错误并不是坏事,那真的不是坏事。跟不适切的人交往,其实也有好处,
那会形塑专属于自己的健康关系样貌,表现的形式是:“恩,我知道我不喜欢跟这样
的人交往”。
另外,沟通情感的方式是很重要的。咨商技巧里的立即性,当中的我讯息很好用,那
会让对方比较不那么觉得自己被批判。当然,如果这样讲了,对方还是觉得“你的感
觉关我什么事”,我是觉得可以考虑离开他了......。
我讯息长这样:
你做______时,让我觉得______。你会怎么看我所说的?
祝福你,这是一条不好走的路。
PS. 附上EFT里面所说的,一段品质良好的关系,对话建立的三个基点 ARE:
A - accessibility,可及性,意指“我能在我需要的时候找到你吗?”
R - responsiveness,回应性,意指“我能信赖你在情感上能回应我吗?”
E - engagement,投入性,意指“你会珍视我并陪在我身边吗?”
只是简略提提,愿意的话,可以找EFT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