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ach (碎形之于天上人间)
2014-05-28 14:53:38建议阅读图文网志版:
http://lach320.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27.html
新芽时期已经来到小学时代,里面有许多小故事、具体的案例,
不管是否为有这岁数孩子的爸妈阅读,都可看到许多棘手问题
的温暖解释,好像也看见小时候的自己般,同样被抚慰了。
先截取书中片段:
(请见网志图)
其中有些问题其实是不分年龄层的,或许可以先思考一下,如
果是您遇到这些问题,觉得应当怎么处理比较好?如果是河合
聿雄老师又会怎么回答呢?
像其中第四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想养宠物?”当看到这个问
题时,我心里第一时间的答案其实很浅薄狭隘,大致上就是:
“小孩子挑选的宠物大多是很可爱的,看了心情会很放松,且
人类原就喜欢触摸毛茸茸的动物,加上孩子比较纯真,还能与
动物交流得很顺畅,所以终究是一种放松、安心的感觉吧。”
仔细看就发现这答案真是默认在我从小就与猫狗相处的世界中,
应该不是如此,即便听起来很大众,但是仔细想想,也听过孩
子(幻)想养鳄鱼、恐龙之类的无毛宠物吧!
所以我假想,如果是河合聿雄老师的回答会是什么呢?应该是
这样吧:“小孩想透过照顾宠物来增强‘我长够大,已经可以
照顾别人了’的信心。”这答案听起来好像有沾到边,但是事
实证明,小孩的宠物永远会变成小孩的陪玩还有妈妈“必须”
照顾的孩子,所以这样想的话感觉也很虚弱,后来仔细一看,
发现河合老师的答案超可爱,请看:
(请见网志图)
在“所谓‘个性’、‘活出个性’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一篇
当中,阐述的是父母若对于“活出自我”抱着敷衍、愧疚或迟
疑,无意中也会影响孩子,让孩子对自己喜欢的事情犹豫不决,
甚至父母也会因为无法活出自己,而同样活在大众的标准当中,
只希望孩子完成可预期、可被量化的明确事物,间接摧毁孩子
的个性。
这篇有个小故事是这样的:“作家田边圣子在《孩子和罪恶》
一书中提到,自己还是学生时曾遭受顺手牵羊的冲动所苦,每
次去旧书店,都会有顺手牵羊的冲动,而且往往是在身上有钱
的时候。由此可见,她之所以想偷窃,并非基于经济上的理由。
根据田边女士的说法,这股冲动一直到她开始写作,才顿时消
失不见。也就是说,在尚未把自己内心的某种感觉抒发出来以
前,她的情绪都很亢奋,总是想把外在的某些东西纳入自己心
中,因而转化为这股顺手牵羊的冲动。”
无论何种原因,无法活出自身个性、天赋的人必定埋藏许多痛
苦,这些纠结不仅造成情绪压迫,也可能日积月累形成身心症,
或实质病变(可参考《身心合一》)。
曾接过一位个案,深受常年腿酸的困扰而常因此无法安稳入睡,
在进行SRT后,发现核心原因是无法迈开脚步活出灵魂本我以及
一些周边的私人因素,找到原因后透过高我直接清理释放,此
后不再有腿酸状况出现,这与田边圣子是很类似的原因,只是
引发的结果不同。
在自我疗愈的道途上,重点只有:“该如何在生活中时刻活出
灵魂本心?”
写到这边让我想到,在《生死学十四讲》一书当中有这么一段:
“疗愈的意思就是,发现原初的本心,重新返回它。每一个人都
要走疗愈的过程,因为到最后,你还是要回到宇宙的母体,放弃
你的心智,但心智并不是你谴责的对象。在生死学里,我们谈的
是,不要仰仗现在的心智,以免因过度发展心智而使自己受一辈
子的苦。反之,我们应该透过灵性空间的观点,观照你在人世间
所有的作为。如果这个命题成立,我们就要开始学习疗愈之道。
疗愈之道不是一种治疗,而是慢慢懂得透过灵性空间,恢复你的
本心或原初的状态。疗愈指的是归返原初的状态,这原初性并不
是婴儿状态,而是发(现)(本)心,如恻隐之心。这些原初心
灵不具备太多的智能,反而如同大海一般潮涌,就像台风天站在
海边观浪,只见大浪涌上、吼声四起,一切直接领受,不需经过
思考。当原初状态来临,我们会感受到灵性空间:干净、纯粹、
简单、神圣。”
人容易被心智囿限而无法看清自己原本的样子,但如果能试着“
不做预期”地尝试,终能活出个性,更靠近己身样貌。
待续
延伸阅读:
走进小孩的内心世界(一)有树木的风景
走进小孩的内心世界(二)幼年时期
走进小孩的内心世界(三)新芽时期:小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