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阅读图文网志:
http://lach320.blogspot.tw/2014/05/blog-post_8842.html
本篇进入幼年时期(出生到上小学之间),这部分可能由于比较
具体,所以许多分析显得更有趣,仍先节录一些书中的句子:
(请见网志图)
这个部分是描写孩子在幼年时期可能会发生的状况,以及父母的
疑问。
其中第二篇“我非常讨厌带小孩,该怎么办?”,里头提到一个
故事是这样的,有位妈妈产下早产儿,医生护士等都十分尽力抢
救,但是这位妈妈却显露出漠不关心的感觉,让许多参与的医护
人员都觉得很反感,认为这位妈妈太没有责任感。
刚好这位妈妈在医院中闲晃时,遇到医院里的临床心理师,攀谈
之下不断表达:“其实我本来就不想要这个孩子”、“这孩子不
如死了算了”之类的话语,所有听过这位妈妈这样发言的人都对
此感到十分愤怒,甚至斥责对方,认为她不仅现在是,未来也会
是十分糟糕的母亲。
但这位临床心理师只是专注地让这位妈妈宣泄心情,很棒的是,
当这位妈妈倾吐完之后,情况就会渐渐改观,开始诉说:“虽然
曾经说过那些话,但是看到孩子这么努力,我也很于心不忍啊”
这故事很有趣,因为人的心理很奇妙,这位妈妈(或许多早产儿
的母亲)其实多是忧心又愧疚的,害怕“自己竟然生下这样的孩
子”、“孩子出问题的话该怎么办呢?”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会
形成遮罩,出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亲生骨肉的疏离感,不过一旦
有人愿意专心面对妈妈心里的负面情绪,反而有可能间接引发正
面情绪。
这就好像佛家所说,人都有自性光明,只是被烦恼尘埃遮染,如
果能清理或转化这些尘埃,光明本性自会显露,同样的,光的课
程也是在做同样的事情,当我们不断清理较低层次的杂质,就可
让内在本质发光,所以都是同样的道理:压抑负面情绪不仅无济
于事,也无力带动正面情绪,不妨坦然接受所有情绪,好好让自
己感觉,别再阻断内在流动。
且大部份的人在受伤的时刻,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诉说,不管是悲
伤的、无聊的或回忆的任何事情,只要有机会就会不停说话,因
为透过不断主动或被动地倾吐言语,人才有更多重构的机会,这
是非常重要的复原过程,所以有效谈话的功能不仅仅是助人抒发
而已,这也是同理非常重要的一点。
所以如果我们有机会成为朋友、个案倾吐的对象,也应该了解到,
自以为正义的教训其实只会让对方的负面情绪更为压抑,反而难
以带来改变,甚至更加混乱,这感觉就好像,就算是在对方已经
混乱的违章建筑上再架构设计精美的房子,也一样是违章建筑,
甚至会更危险。
河合聿雄与作家小川洋子曾出过一本对话集《活着,就是创造自
己的故事》,当中有一段是这样:
小川:拜读老师的作品,有一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您在书中
提到,京都国立博物馆内负责修缮古物的人,在修理布的时候,
如果要添上新布,当新布比旧布更牢固,反而会造成破坏,所以
新布和被修缮的物品之间的力量关系不能有差异。
河合:是呀,这事非常重要,通常助人者都很强悍。
小川:他们这么做往往是出于使命感。
河合:但受助者往往会受不了,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在
这种时候和对方保持相同的力量,从事我们这种工作,无论任何
人来到我们面前,我们都得配合对方的强度,因为会有各式各样
的人上门,有老人,也有小孩。
这一段则更清楚地显现同理的本质,与重要之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这样做往往是存在高风险的,不如怀着爱,
专注地倾听。
待续
延伸阅读:
走进小孩的内心世界(一)有树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