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新闻] 那些音符以外的声音─杨照《想乐》随想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11-01-29 22:08:42
※ [本文转录自 YangZhao 看板 #1DH1j0XD ]
作者: Natsumilin (Love You Only (L)) 看板: YangZhao
标题: [新闻] 那些音符以外的声音─杨照《想乐》随想
时间: Sat Jan 29 21:50:54 2011
http://fe4.udnnews.com/NEWS/READING/X5/6125015.shtml
【联合报╱焦元溥】2011.01.29 03:17 am
──杨照《想乐》随想
音乐,究竟该如何书写,如何讨论,如何分析,每一世代都有不同观点。但别忘了作曲
家与指挥家马勒所再三强调的:音乐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
年近八十的作曲家郭尔(Alexander Goehr, 1932-),是英国二次战后乐坛举足轻重的
代表人物,见证大不列颠半世纪来的音乐文化变迁。当年他到巴黎从作曲大师梅湘
(Oliver Messiaen)进修,不仅技法眼界大开,回到英国更成为领导潮流的前卫派。
不过对郭尔而言,花都学习那一年,让他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日音乐分析的课堂报告。
“刚到巴黎时,觉得这里既然是新音乐中心,一切都该前卫,而且要求严谨理论。有次
轮到我报告一首莫札特作品,我仔仔细细把曲子从头到尾整理一遍,乐句、节奏、和声
、曲式等等全都完整分析。”当郭尔自信满满,在老师与同学面前讲解时,“没想到当
我说:‘在这个小节,乐曲转入下属小调和弦。’教授居然毫不客气地当场说‘错!’
。”
被当场抓出错误,郭尔自然觉得很没面子。他一边继续报告,一边再把那个和弦看了一
次──等等,没错呀!这明明是下属小调和弦呀!
难道是老师看错了?郭尔巧妙地把话转回,又提了一次;可没等他说完,教授居然还是
说了“错!”。
同一个地方,居然被老师纠正两次,这实在很难看。无论郭尔如何确定,那个和弦就是
下属小调,他也没有勇气再提一次。但是,“如果不是下属小调,那个和弦又会是什么
呢?”好不容易挨到下课,郭尔马上向老师请教。
“在那个小节啊,”教授淡淡地说,“莫札特,在音乐中洒下一道阴影。”
当郭尔在演讲中说到此处,全场听众都笑了。有学生问他感想如何,他答:“荒谬透顶
!我大老远跑到巴黎,居然来学这个!”听他这样说,大家笑得更大声了。
“可是,各位,我现在却不觉得荒谬了……”话锋一转,郭尔淡淡地说,“因为当莫札
特写到那个小节,他心里想的绝对不会是什么进入下属小调,而是要在音乐里洒下一道
阴影啊!”
我永远不会忘记郭尔这番话──还有比这更好的提醒吗?音乐,究竟该如何书写,如何
讨论,如何分析,每一世代都有不同观点。但别忘了作曲家与指挥家马勒所再三强调的
,“音乐中,最重要的并不在音符里。”(Das Wichtigste in der Musik steht nicht
in den Noten.) 不读乐谱,固然会造成对音乐理解的缺失,但若只读乐谱,认为音乐
除了音符之外别无其他,那也是大错特错。对这门最抽象却又最直接的艺术,我们需要
各式各样亲近、理解、讨论的方法。不止认识作品,更要认识作品背后的文化,那些音
符以外的东西。
莫札特抽象、不带文字的器乐曲如此,最写实、最明确的歌剧也不例外。许多人认为歌
唱家只要声音好就够了,殊不知一位演唱家要诠释好一个角色,不止要在声乐艺术多所
琢磨,更必须广泛阅读,以知识帮助自己融入角色与时代。就如穆索斯基根据普希金诗
剧所写的俄国宫廷大戏《鲍利斯‧郭多诺夫》(Boris Godunov) ,故事叙述权臣郭多
诺夫谋害太子夺权,最后国政动荡、反叛四起,终因良心谴责发疯而死。剧中一段是老
僧皮门(Pimen)在修道院里写俄国编年史,将郭多诺夫窃国篡位之事详实记载。 不过
就是一个修士在自己房间写作,算得上什么大事呢?许多歌唱家都把此段当成一位老者
对当下时局的谴责和感叹,以苍凉无奈的方式演唱,和剧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就逻辑或戏剧效果而言,这当然是合理的表现方法,然而若对俄国历史有更深一层的认
识,就会发现这个场景其实并非如此——在郭多诺夫之前,沙皇伊凡就曾下令禁止任何
编年史写作,违者一律问斩。即使在修道院写作,要是文稿被发现,皮门就是死路一条
。因此普希金之所以安排这个场景,绝对有其强烈反抗的情绪。歌者若知这段俄国史实
,或对俄国文学有深入认识,老僧皮门的独白就不会只是平静感伤,而该是以生命为赌
注的愤怒激昂。这是完全不同的诠释方式,而诠释的知识并非来自乐谱判读或声乐技巧
,而是来自历史或文学。
历史和文学,正是杨照在音乐之外,最具心得的领域之二。音乐和其他学科无异,不是
学了作曲、演奏或演唱的技能,就必然能知晓其奥祕妙处,我们需要太多不同观点、不
同角度,在音符与音符之外推敲琢磨。《想乐》这本书,一方面是杨照对他心爱音乐作
品的分析介绍;另一方面,透过这些乐曲,文章中作者更要告诉我们的,则是他对音乐
史的思索论辨:那可以是重建当时听众对作品的反应,也可以是作曲家创作过程的内心
摆荡,甚至可以是由演奏者的诠释方法,反向思考作曲家或作品本身的问题。每一篇文
章,都有作者独特的切入点,也让我们看到作者在自幼学习小提琴和乐理之后,如何将
各领域的知识带入音乐,这门让他深爱不已的艺术。
你会听到下属小调和弦,还是看到一道阴影,或者两者皆有?读完《想乐》,相信你会
有不同的看法。
【2011/01/29 联合报】@ http://udn.c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