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Re: [情报] 新书:想乐-发掘五○首古典音乐的恒ꐠ…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11-01-20 08:49:59
※ [本文转录自 YangZhao 看板 #1DDISMI8 ]
作者: Natsumilin (Love You Only (L)) 看板: YangZhao
标题: Re: [情报] 新书:想乐-发掘五○首古典音乐的恒ꐠ…
时间: Tue Jan 18 13:37:23 2011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5458
想乐:发掘五○首古典音乐的恒久光彩
作者:杨照
自序:
一、
  音乐是抽象的,不像绘画描摹现实的景物,不像文学诉说生活的情节,音乐和现实
  没有明确的对应。
  因而听音乐的经验,比起看画、读文学,都更主观,也就是说,同样的音乐在不同
人心中会有更多不同的感受。
  换个方向看,听音乐的方式也就更个人、更多样,音乐里没有那么明确的指示,要
  你听到什么、要有什么样的联想感受。一段这个人听来哀伤的音乐,另一个人很可
  能觉得可以安稳放松,感觉这样或那样,不是音乐本身决定的,而是高度依赖听音
  乐的人用什么态度、用什么方式听音乐。
  音乐对接收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你得自己去听出里面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所以
  很多人觉得和音乐间有距离,不知道音乐要表达什么,他们就说:“这音乐我听不
  懂”、“这音乐怎么那么难”。
  他们希望音乐给他们简单可以接收的意义,不想要自己决定音乐的意义。
二、
  很多时候我们说“听音乐”,其实讲的是“听歌”。
  听歌和听音乐不是同一回事。听歌,歌词是主,配合歌词的旋律与节奏是从,歌词
  的本质是语言,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地从语言中得到意义,然后用歌词提供的意义再
  来想像音乐。歌词是悲,音乐听来就是悲的;歌词欢乐,音乐听来也就欢乐了。
  听歌的经验,常常反而成了听音乐最大的阻碍,愈爱听歌,对于歌词愈有感应的人
  ,愈难真正听到音乐,也愈难听没有歌词来做意义指引的音乐了。
  只有摆脱了听歌的习惯反应,我们才有办法听音乐。
三、
  小时候,我透过乐器,透过自己制造出乐音,接触音乐。
  先是小提琴,用弓擦弦,将乐谱上记录的音符,还原为音乐。这种关系中,最重要
  也最麻烦的,是“还原”。反复的辛苦练习为了什么?为了要创造出“对的”声音
  ,如果没有那想像中的“对的”理想,何必折磨练习呢?可是我手民乐器发出的声
  音,和那“对的”声音中究竟有什么差距,却没那么容易知道。很多时候,我自己
  听来觉得不对劲,却说不上来到底怎样不对劲;还有很多时候,就算我自己听来觉
  得像模像样,老师却皱着眉头无法接受。
  后来换成吉他。虽然都是乐器,小提琴和吉他制造的音乐经验,大不相同。小提琴
  的声音主体是旋律,吉他却是和弦。拉小提琴,最重要的是将谱上每个音符、每个
  记号表现出来,弹吉他最重要的确是依照既有的歌曲旋律,配上和弦。
  抱着吉他,立即的反应就是“对的和弦在哪里?”同样的旋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
  和弦选择,可以一小节换一次和弦,也可以一拍就换一个和弦。不同和弦就和旋律
  发生不同关系,更神奇的,前后和弦次序,也必然产生不同的感受效果。
  两种乐器共同之处,在于让我养成了习惯思考音乐,音乐和思考总是一并连带出现
  ,不思考就没有“对的”音乐、“对的”和弦与和声进行。
四、
  年纪再大一点,我转而透过历史听音乐。
  还记得最初在西方近代思想史的著作中,读到巴哈名字时的惊讶。之前学的,几乎
  都是以文字记录下来的思想,哲学家、文学家写在各种著作里的思想,从来没有意
  识到思想也可以用音乐、绘画、建筑等各种形式留下记录。
  当然可以,事实是,思想必定会以音乐、绘画、建筑等形式留下记录,倒过来也通
  :音乐、绘画、建筑等形式的作品,必定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留着那个时代的
  思想印记。
  我重新听过去听的音乐,这次心中抱持着历史的想像,按照时间顺序听下来,一方
  面怀想着音乐诞生的那个时代,他们的衣着、宫廷环境、宗教信仰、内在与外在的
  价值标准,另一方面揣摩这种音乐和之前之后其他音乐间的关系,为什么先有这个
  ,接着来了那个,而不是倒过来,也不可能倒过来?
  思想史讲究的,是“知人论世”,处于什么样的时代,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因而
  产生了什么样的思想,这中间应该有其来龙去脉,可以分析的道理的。将音乐放回
  到人与时代的脉络下,音乐闪耀出了不同的光芒,之前不管音乐家其人其时代情况
  下,绝对感觉不到的光芒,照映出深刻的人生伏流。
五、
  一个偶然的机缘下,香港《明报.星期副刊》主编黎佩芬邀我撰写一系列“我最喜
  欢的古典音乐作品”文章,我就想或许可以将这些年来对于音乐的思考,做些整理
  。
  刚开始本来说写十篇的,但四百年丰富的乐史,要怎样从中间选出“最喜欢的十首
  ”?这是我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只好缩小范围,从钢琴独奏曲中选出十首来。即使
  这样都还是很难选,随口唸出来觉得应该介绍的曲子,一下子就超过了五十首。而
  且还有一项原本没有预期的困扰:有些曲子是因为乐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应该介
  绍,有些曲子是因为有我自己认定的特殊意义所以觉得应该介绍,两项标准有很大
  重叠部分,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
  虽然后来在《明报》刊登时,标题还是叫“我最喜爱的十首钢琴独奏曲”,但事实
  上我个人主观“最喜爱”并不是最主要的标准。我选的是一些乐史上认定的经典杰
  作,而且一般很容易找得到听得到的曲目。有点像是古典音乐中的入门或“必听”
  曲目,用这些曲子串起钢琴音乐史变化的轨迹。
  十首钢琴独奏曲写完,反应还不错,就接着写十首大提琴曲、十首小提琴协奏曲…
  …花了一年时间,写完了五十篇才收手。
  这就是书中篇章的源头来路。
六、
  这里记录的,是我自己在音乐中寻找意义的过程。用心、用身体主观感受音乐的经
  验,很难转手传给别人;相对地,用大脑思考过的材料,或许比较有机会可以提供
  作别人听音乐时参考,增加从音乐中找到意义的机会,也就是增加“听懂”音乐的
  机会。
  我从来不主张有什么“正确”的听音乐方法,我也无法接受有人主张一定只能用什
  么方法、一定不能用什么方法听音乐。唯一的标准,是如何从音乐中得到最大的收
  获吧!什么准备都不做,光靠听力与直觉,显然不会是好办法。
  了解乐理会有帮助,明白乐曲结构会有帮助,感应乐曲背后作者的生命与思考也会
  有帮助。我能做的,就是摊开一些对我发挥过作用,又能以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
  呈现给大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