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 环境前线:苹果咬一口:绿色选择战略的成果

楼主: nioutou (牛头)   2011-10-28 23:11:35
台湾立报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986
环境前线:苹果咬一口:绿色选择战略的成果
2011-10-24 22:58 作者:赖伟杰
加入书签:
■赖伟杰
最近中美的货币汇率争议,为双方预期的商业报复行动,
搭起有好戏可看的情绪出口;而知名苹果供应商“可成”
苏州厂因环保问题而遭停工,顿时让苹果供应链风声鹤唳
。因为中国中央电视台频道的“新闻调查”节目,大篇幅
报导了苹果产品供应链的污染和毒害调查,包括胜华、宸
鸿、富士康等公司一一被点名可能因为此一问题停工。这
些点名背后正值极为复杂的中美贸易战问题,开始让台湾
诸多财经媒体呼应法人观点,确信这个以环保之名修理美
商作为报复的阴谋论。
上述看法固然也言之成理,但其实太轻忽了这几年,中国NGO
所做的努力。与其说是阴谋论,更要看到中国NGO掌握了这次
的“国际政治机会”,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进展,令人刮目相
看。中国的环保NGO,其实是谨慎小心,有勇有谋,虽然是摸
著石子过河,却是越摸越有心得。虽然Canon、Sony、联想等
品牌有了苹果当挡箭牌自然乐得不理会,但他们同样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也使用片中提到的污染企业代工,即使是中国品牌
色彩较深的联想,中国环境NGO也将继续跟进。
中国水污染线上地图
此次中国毒苹果公司停产风波中的主角,著名的NGO“公众与环
境研究中心(IPE)”,是以制作“中国水污染线上地图”引起
广泛关注。成立以来,其工作是把所有中央、地方政府曾经发布
过的公报资料,汇整成一个数据数据库,只要输入企业名称,就
可以查到“曾经出现”的纪录。妙的是,这里之所以说“曾经出
现”,是因为不一定叫做“违规”,还有很多委婉的同义字,也
因此还能看到很多政府部门,在公报书写发挥的“文官智慧”。
但这些散落、单调静静躺着的死资料,在方便而开放的搜寻系统
下,一笔笔都活了起来,开启了奇妙的功能。而且因为来源都是
官方资料,所以避开了所有的“争议”,只要有任何疑问的,请
找原(公部门)单位。
另外,要是企业认为已经改善,要求IPE把“过去”的资料从搜寻
库中移走的话,IPE设计了一套“机制”,要企业的改善计画经过
第三方的专业审查通过后并公开,就得以移去。这种他们称为“
绿色选择”的作法,在数据库越来越受关注与使用后,开始产生很
大很正面的企业压力,有些企业甚至考虑愿意以这套数据库搜寻系
统,来作为对于他们产业炼供应商的一个绿色选择标准。同时,这
数据库也成为政府部门的资讯公开程度的直接呈现(运作特色整理如下)。
企业排放资料披露提示:把所有中央、地方政府曾经发布过的公报
资料,汇整成一个资料数据库,只要输入企业名称,就可以查到“
曾经出现”的纪录。
以官方资料为记录来源:避开登录“争议”,只要有任何疑问的,
请找原(公部门)单位。
污染源分布图:由绿家园、绿驼铃、淮河卫士等多个地方型环保组
织共同参与制作(GPS定位)。
绿色选择审核流程:如企业自认已改善,要求把“过去”的资料从
搜寻库中移走,IPE设计了一套“绿色选择机制”,企业改善计画需
经过第三方的专业审查,IPE协同。之后所有绿色选择团体(共21家
NGO)通过后并公开,就得以移去。
绿色供应链管理:除了松下、杜邦、通用汽车等20余家企业采用上述
流程改善,数据库越来越受关注与使用后,对企业产生正面的压力,
甚至考虑愿意以数据库搜寻系统,作为对于他们“产业炼”“供应商
”的一个绿色选择标准,包括GE、沃尔玛、NIKE、溢达等多家企业参照使用。
绿色培力:培训各在地NGO,以便未来直接在地就近参与。
绿色选择倒逼企业整改
这波毒苹果公司公布行动并不是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第一次行动。
在2010年春节临近前夕,中国34家民间本土环境机构,联合发起“绿
色选择”行动,共同发布了一份年货黑名单,指出众多耳熟能详的日
用品牌所涉生产厂商存在环境违规记录。这其中也包括知名台商康师
傅、旺旺,所涉产品从食品到家电、轮胎、汽车、通讯器材。行动就
是想在农历新年这个年货消费旺季,揭露这样一份消费行为环境黑名
单,向消费者宣示,这些名牌产品背后,存在着有据可查的环境违规
记录,不但是违规事实清楚、近期、多次的,且经过沟通却一直未作
出说明的;也因为选择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厂商出手,彰
显其社会责任应更大。他们希望可以借助这样的合作模式,推出一个
长期有效的民间平台,从消费者的角度,把企业污染的行为和产品连结起来。
而他们在整合官方查察污染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始集中关注“重金
属”污染问题,而频频发生的重金属中毒事件中,发现全球众多知名
IT品牌均采取外包生产模式,而中国一批污染企业正是国际知名IT公
司的上游供应商。因此,开始思考纳入“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期
待以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倒逼”企业整改污染行为。正是消费者拿起
手中的“绿色选择权”,对环境违法企业制造“公众围观效果”。到
源头逼要下订单的大厂商,负起监督供应商的生必须合法以及屡行企业社会责任。
所有当时被点名大厂,原本就属“苹果”最为置之不理。所以2010年
4月公布了《2010IT品牌供应链重金属污染调研报告》,也引起媒体巨
大回响,例如中国的著名入口网站“搜狐”,甚至以专刊方式,深入
讨论苹果有毒“血汗代工厂中毒事件”。2011又出了《苹果的另一面
报告(2)》,而且与美国NGO合作,给予苹果总公司高层极大的压力
,后者最后终于出来跟中、美NGO代表当面谈,也初步传出苹果愿意近
期内,到中国举办一次“如何更有效监管供应链环境污染问题”的高
层论坛。中国“绿色选择联盟”的诸多当地NGO组织,都会积极参与。
所以环保团体的努力,恰恰是掌握了良好的政治机会,让政府公权力直
接出手整顿污染大户:而即使未来政府又开始收手,但这几年来逐步建
立起来的消费者意识,群众基础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调动起全球的消
费者力量,对在中国境内的不论中资外资的供应商,都必须是在品牌大
厂高标要求下进行。
山寨产品生产链的挑战
当然,中国NGO仍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中国社会仍处于鼓励消费、崇拜
消费的阶段,消费者运动群众基础薄弱,强大抵制力量的形成时机有时可
遇不可求。另外就是山寨文化的生产特性,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力道可能
无法深入到这块制造领域。但毒苹果与“可成”的事件已经向世界各国包
括台湾展现一个真正值得重视的新闻:中国的NGO团体已经有能力揪出世界
工厂背后跨国厂商的假面具与大黑手!
台湾社会在这件事中还应该看到什么?力捧阴谋论而疼惜台湾代工业者成
为牺牲祭品?先比较IPE的完整登录公部门资讯策略,台湾政府对于企业
的环境违规裁罚所有资料,有相当部份还被是视为“涉及商业机密”而没
有公开,阻绝了社会监督的公共功能,无为而治地稀释了公众参与的主动
意志。而从这两年台湾本土发起的抵制HTC与Acer行动所得到的微弱回响来
看,社会对本土品牌的过度疼惜,媒体顾虑广告收入对其血汗供应链责任噤声
不关注,恐怕造成“台湾品牌”挤不进绿色生产链的最大祸首。
(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理事)
作者: xl3c04 (push a car)   2011-10-28 23:26:00
牛头,你闪字闪整段的很难看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