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新课] 何明修老师-环境社会学

楼主: shenerica (一朵小花儿)   2015-01-14 15:52:24
千呼万唤!! 何明修老师的环境社会学大纲出炉!!!
下学期周一678节,欢迎大家来修课!!
=====凡参加台大“气候变迁与人类永续发展课程群组”,之演讲、研讨会活动一次,并
且有签到记录者,即在期末总成绩加一分(百分制)。=============
环境社会学
课程编号:
授课讲员:何明修
mingshoho@gmail.com
教室:社207
上课时间:周一第678节(14:30-17:20)
面谈时间:周四10:00-12:00(请先预约)
一、课程介绍
德国当代社会学家Ulrich Beck指出,“没有呼吸,就没有社会行动”,这个理所当然的
常识一针见血地点出了传统社会学的盲点。社会学家太常将社会以外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
的,大自然要么是社会生活的背景,要不然就是人类开发的对象。
越是到晚近,这种狭义的社会学思考(sociologism)面临了生态学的挑战。生态学揭露了
有机体与环境互为依存的紧密关系,然而,在一开始时,这项探索并不将人类视为其研究
对象。一直到晚近,生态学家才发现人类并不是享有生态法则的豁免权,社会与自然的互
动远比想像的更深远。因此,如何“将环境带进来”(Bring the Environment Back In)
成为研究者所需要面对的课题,社会学也必得重新思考以往忽略的问题,例如经济成长的
同时是否也带来负面的伤害?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是否能够永久持续?以科技征服自然是
否必然导致社会阶层化与不平等?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解放社会学的想像力,重新
厘清社会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因此,环境问题是涉及了科学技术的问题。在科技主导的当下,新的环境污染不断地被创
造出来。相对于科技菁英的宣称,当前科技并不是来自于人性,而是来自于资本积累的结
果。为了开创新的利润,为了创造新颖的商品,我们所处的世界成为了“副作用的社会”
(society of aftereffects)。因此,只当行动手机成为市场主流时,我们才发现电磁波
的危险。然而,奇特的是,要诊断出新科技所带来的风险,则是需要科学知识的介入。科
学在此的角色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与伤害,另一方面,只有透过科学,
我们才能建构出一个低风险的社会。
另外,环境问题也是一个攸关民主的问题。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能和平地、有效地解
决权力与资源分配的问题。但是在当代的风险社会下,环境也被政治化,成为需要政治讨
论与政治解决的议题。在公民权的讨论中,环境权或生态公民权成为新开发出来的议题。
然而,在科技官僚的主导下,环境与社会成为了专家的禁脔。种种以科学之名的社会工程
并没有取得大多数人的真诚同意,反而骄傲地凌驾于民意之上。将环境议题政治化是迈向
公共化的第一步,唯有如此,我们能建立一个与自然更和谐的关系。
这门课是台大“气候变迁与人类永续发展课程群组”之一部分,并且获得其教学资源的补
助,相关讯息见其官方网站
(http://shs.ntu.edu.tw/course/course.php?group_id=26&plan=A&number=A007),或脸
书之社团(https://www.facebook.com/ntuGCHFDCG)。
二、课程目标
在定位上,我们重视对于理论文献与经验研究作品的研读,希望能够启发此一问题的兴趣
。本课程的设计有两个目标:
第一,我们希望能够引发学生对环境议题的兴趣。因此,我们的课程希望能使学生更敏锐
地审视诸多的议题,并且发挥社会学的观点,来提供另一种思考的可能。
其次,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将学到的观点来看台湾目前的各种环境问题。
三、上课方式
这一门大学部的课程,除了讲员授课以外,我期待学生自发性地提出问题,无论是针对讲
员的授课内容疑义,或是个人心得分享。主动提问与发表看法,不仅是学生的受教权益,
也会影响课堂表现的分数。
本课程是采取多种上课方式,包括讲员授课、来宾演讲、纪录片观赏、田野参访、小组报
告与讨论。我们希望这样的安排能多鼓励学生的参与,并且启蒙知识兴趣。
分组报告是安排在学期最后的部分,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吸收了环境社会学的理论观点之后
,回头来审视台湾晚近的环境议题。我期待学生从选择一项当前的环境争议(例如航空城
、北宜直铁),积极收集第一资料(文献、访谈、田野观察),并且采用课堂所介绍的理论
观点(环境正义、发展主义等),来加以分析与讨论。学生应主动收集资料、准备口头或其
他方式的呈现方式。预计报告时间约为20分钟,以及5分钟的发问与讨论,时间有限,请
务必精准掌握内容。全班共分了六组,分组报告不需要完整的书面报告,只需要缴交简报
档案即可。为了真正落实分工,组员的个别贡献将会另外评分。
本课程的上课讲义会在帝宇影印店制作,请同学在第一次上课时登记份数,并且自行前往
购买。帝宇是在辛亥路2段155号1楼(台大校园对面),电话2736-8495。
四、评分方式
期中考35分,分组报告30分、课堂讨论与参与20分、田野参访心得15分。
为了鼓励同学在课外时间,主动吸收环境社会学相关知识。
凡参加(1)台大“气候变迁与人类永续发展课程群组”,
或(2)台大“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
(http://rsprc.ntu.edu.tw/zh-TW/)之演讲、研讨会活动一次,并且有签到记录者,
即在期末总成积加一分(百分制)。
五、授课计划
第一周 2/23:[春节假期,不上课]
第二周 3/2:课程简介:环境社会学导论
Gould, Kenneth A. and Tammy L. Lewis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nd “Conclusion: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Twenty 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eds. by Kenneth A Gould and Tammy L. Lew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6, 290-298.
第三周 3/9:台湾的环境运动:反核电污染I
[记录片观赏]崔愫欣 (2005)《贡寮,你好吗》。
[讲员出国开会,由助教负责播放]
第四周3/16:贫穷与发展主义的迷思
Escobar, Arturo (1995) “The Problematization of Poverty: The Tale of Three
Worlds and Development,” in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1-54.
第五周 3/23:科技、意识型态与环境
McNeill, J. R. (2012) 《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二十世纪的环境史》,李芬芳译。台北:
书林,页309-368。
第六周 3/30:共有资源的冲突与管理
Ostrom, Elinor (1990)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elf-Organized and Self-Governance in CPR Situations,” in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9-57.
第七周 4/6:[民族扫墓节遇例假日补假]
第八周 4/13:风险社会与生态现代化
Beck, Ulrich (1992)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the Risk Society: Questions
of Survival,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9: 97-123.
Mol, Arthur P. J. and Martin Jänicke (2009) “The Origin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in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Reader, eds. by Arthur P. J. Mol, David A. Sonnefeld and Gert
Spaargare (London: Routledge), pp. 17-27.
第九周 4/20:环境争议的解决:人民或专家?
Dryzek, John S. (1997) “Leave it to the Experts: Administrative Rationalism”
and “Leave it to the People: Democratic Pragmatism,”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arth: Environmental Discour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3-119.
第十周 4/27:期中考
第十一周 5/4:环境正义
[专题演讲] 郑景雯 (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景观学系助理教授)
美国环境正义与气候正义概论
Mohai, Pellow, & Roberts. 2009.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 Resources 34:405-430.
第十二周 5/11:台湾的环境运动:反核电污染II
[田野参访:贡寮核四工地。本日不上课,将另择五月某一个星期六进行。在6/1之前,需
要缴交田野参访心得]
第十三周 5/18:台湾的环境运动:反石化业污染
Ho, Ming-sho (2010) “Co-opting Social Ties: How the Taiwanes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Neutralized Environmental Opposition,” 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4): 447-463.
Ho, Ming-sho (2014) “Resisting Naphtha Crackers: A Historical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aiwan.” China Perspectives 2014/3: 5-14.
第十四周 5/25:台湾的环境运动:反高科技业污染
Luthjie, Boy (2014)“全球电子业的变动图像:新经济中的大量生产网络”,收于《挑
战芯片:全球电子业的劳动权与环境正义》,Ted Smith, David A. Sonnenfeld, and
David N. Pellow 编( 台北:群学),页75-93。
Chiu, Hua-mei (2014) “The Movement against Science Park Expansion and
Electronics Hazards in Taiwan: A Review from 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Perspective.” China Perspectives 2014/3: 15-22.
第十五周 6/1:灾难的社会学意义 I
Adger, W. N. (2006) “Vulnerabil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
268-281.
Aldrich, D. P. (2012) Building Resilience: Social Capital in Post-Disaster
Recove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1-23.
Lin, Thung-Hong (forthcoming) “Governing Natural Disasters: State Capacity,
Democracy, and Human Vulnerability.” Social Forces.
第十六周 6/8:灾难的社会学意义 II
[专题演讲]李宗义(台大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灾难循环与社会解剖学
:中国汶川地震的考察
Klinenberg, E. (2014)《热浪:芝加哥灾难的社会剖析》。北京:商务出版社。页7-39

第十七周 6/15:期末报告发表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