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校园] 气候变迁议题实作-课程大纲出炉

楼主: shenerica (一朵小花儿)   2014-09-02 22:34:55
跟各位同学抱歉,
气候变迁议题实作(二)
气候变迁与生态规划:坪林自然酷
Workshop on Climate Change(II)-
Climate Change and Ecological Planning:Natural Cooling
因为作业不及,无法在开学前让各位同学选到课,
请要修课的同学务必第一堂课
9/17 9:10
到全球变迁中心(醉月湖畔,海研所旁)202会议室报到!
流水号 95100
229 U5740 (3学分)
林博雄与吴金镛、李美慧、简旭伸、陈正平、罗敏辉、许瑛玿、张圣琳合开
以下为这门课的课程内容:
一、课程目标
规划为二学期的课程,气候变迁议题实作(一)与(二),采用双足(biped)或双桨
(bi-paddle)模式,实作(二)主要聚焦在生态议题,实作(一)则将焦点
放在茶产业体系,两堂课内容互补,可由旧生协助新生,尝试创造新的行动导向与问题解
决教学方案。
上学期的“坪林一度C”课程主要是设想坪林温度上升1度时,对于坪林居民与茶叶产业的
冲击是什么?以及各种可能因应策略的情境规划。
本学期“坪林自然酷”延续“坪林一度C”的课程精神,再深化开展,聚焦在“三生”:
生态、生活与生计 (livelihood)。 主要实作目标是从广义的气候变迁升温现象来设想如
何采取实际行动与规划为坪林地区“自然降温(natural cooling)”。
二、课程主轴结构
1. 建立跨领域对话与合作的能力。
2. 学习思考和讨论议题中可能涉及的科学、伦理、社会、经济、文化、社会等事物或观点
3. 实作课程核心是如何因应气候变迁所带来的环境与人文影响,迫切需要面对与回应气
候变迁的挑战。借由此堂课运用学过的专业知识,以不同面向切入此议题,将不同视角与
思维整合,达到跨领域学习之目的。以坪林为长时间观察实作田野,长期与地方社区互动
配合,累积各种学科资料与调查成果,作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与创新的基地。
三、课程内容
在师资团队方面本课程由大气、地理、科学教育、建筑与城乡等多位老师共时授课,
师资的组成就已具备了跨领域的基本条件。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课程采取问题解决导向学习为教学模式,学生们将从课程内容中
选定特定主题进行研究训练,包括背景资讯、文献回顾、问题探讨与解决方法等,以问题
导向的情境方式配合电脑与网络科技等工具,深入了解气候变迁议题,针对各领域所碰到
的自然资源、环境、社会、法律等选定之相关议题为范畴,进行较深入之探索、分析、评
估与解决,以增进学生对环境议题的实作能力。
实作项目以气候变迁议题连结坪林在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伦理等,分享如何缩
短科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达到跨科际教育之目的。以坪林为跨领域实验室,定点长
期与地方社区互动配合,多次调查累积各种学科资料与成果,作为学生实际应用跨领域知
识与创新的基地。
期末发表会将邀请跨领域专家与当地居民一同参与,以了解学生作品是否符合真实世界的
期待。除此之外,结合上学期成果,学生历经一学期的研究,其中所蒐集到的资料可建立
相关数据库,并与媒体制作团队合作建立相关的互动教学平台。
四、作业设计
1.分组方式
依人数分三组,期初课堂教学以拼图式学习进行,再依学生背景专长划分专家小组针对议
题讨论,专家小组讨论完后将心得带回各组分享给不同领域的同学。
2. 作业设计
作业主要包含每次课程的回家练习外,还有构想书与期末成果展现。
期末专题的情境设定:为因应坪林区未来50年(近期)或甚至未来100年(长期)间的气候变
迁,拟提企划提案协助坪林地区降低气温升高的生态冲击,企划书应尽可能以跨领域的探
讨对在未来气候变迁下,坪林地区温度上升的因应方案。
作业形式:学生须根据实际调查,提出坪林地区因应未来气候变迁的调适方案,设法减少
温度上升的冲击,并以企划书与展示海报方式呈现。评分要点将依各企划书的可行性与贡
献度决定。
期末专题包括两大面向:
(1)社区人文调查纪录与微气象资料之叠合与分析,
(2)针对上述的情境提出相关议题或问题解决的企划书。
A. 期末专题的大致架构:
1. 须提出可研究的问题(须为跨领域议题)
2. 针对问题调查拟定的计画(如何蒐集资料等)
3. 资料分析结果
4. 资料的诠释
5. 针对问题所得的结论或解决方案
B.可能的议题或问题:
1. 因应气候变迁下环境温度升高,针对坪林区域,如何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行动来因应
环境温度不断升高的未来?,提出如何改善坪林居民的生活环境可自然降温(natural
cooling)规划设计方案?
2. 坪林位于水源保护区内,建筑建造与发展均受限制,透过减量规划与紧凑绿建筑、可
再生材料营造系统、使坪林人居环境仍能重新适应气候变迁的新挑战。
3. 温室气体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因素,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测与计算坪林区域碳足迹。调
查地方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网络,考量地区微型经济网络、区域生产与消费系统对减少碳排
放与局域网路的影响。
4. 因应气候变迁,针对居民生活使用能源的情形,试想坪林区域使用能源的情形是否可
能改变?是否有开发自主性能源的可能性?
5. 因应气候变迁的变动增加,同时面对坪林地区青壮人口外移,人口老化现象,如何增
加坪林区域承受气候变迁、人口变迁的能力。考量韧性城市与区域(resilient city
and region)的规划概念,以及社区人口结构的平衡发展。
6. 在气候变迁所带来的极端气候情形,坪林区域原有的基础设施受到新的挑战,综合考
量生物多样性、热、水、健康生活、绿色运输与交通...等,为坪林设想新的绿色基础设
施,借此改善坪林居民生活与因应气候变迁。
五、课程实施
本学期第一部分从跨学科的田野调查(survey)介绍开始,包含了教授实作的基础知识,
例如科学气候资料分析、人文社区调查访谈与参与观察、空间与实质环境基地调查、气候
变迁调适报告书分析与评估…等,借由各领域教师专长领域教学,让学生理解不同领域知
识与工具。
第二部分接着介绍气候变迁与生态规划的各项议题(issues),从当前气候变迁所引发的
新议题出发,介绍问题的成因、证据资料取得、因应策略与方案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则是实作课程(planning and practice),透过规划行动与实践,由同学分组
讨论,从坪林实际面临的气候变迁议题,通过集体规划与设计一项行动方案来改善或修正
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从可操作、可感知的尺度出发,逐渐改变规划的尺度与相关议题
,冀望对坪林生态区域规划的核心议题界定与因应方案有所创新与突破。
六、成绩考核(学生学习成效评估及学习评量之方式与评分标准)
1. 平时表现 30%
2. 人文资料与观测资料之叠合 30%
3. 企划书 40%
4. 加分 10%
详情可以上我们的FB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ntuGCHFDCG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