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一个社会人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即人格的提升与世功的双重圆满,并提出了做事先做人,
做人先修心的圆满之路。
所以,自上古以来,中国无论儒、释、道
三家还是其他百家之学者均以修身正心为本。内心得道,
是世功得道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个人建立无漏之业的基础。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修身正心方法很多,到了唐宋之时,
儒、释、道三学逐渐合流,产生了禅学的修行方法。
成为人认知能力训练与道德情操训练的最完善的方法论。
也就是个人的内圣之法。自大唐以至明清,有成就的政治家、
商人都有其禅师。现在,西方人逐渐在兴起企业家、
咨询师的制度与中国政治家向禅师学习如出一辙。
禅学从佛学升华出来的,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与中国儒道之一学融合的精华。它实际上是一门人类认识自心,
发现自性进而探索宇宙与人生真理的科学。
我们说禅学是一门科学,绝不是用科学来粉饰宗教,
正是禅学从传统佛教中超越出来,还其科学的本来面目。
正象西方人把科学和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一样
(传统的佛学已经被宗教化和神教化了)。
禅学作为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首先定人与自然是不二的。
人不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人本身具有满足一切宇宙与自然的真理。
在禅学的基本假设中,没有主观与客观,唯心与唯物的断然分离,
并以中道来标明自己的认知体系。但是,禅学也认为,做为个体的人,
从无始以来,由于承袭了心造作的业力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因而产生了无明,蒙蔽了原本的认知能力。
这个过程,也就是当代人类所谓的进化过程。
人类越是进化,人类原来的认知能力就越相对地丢失,
或被掩盖起来。因而产生了无明与烦恼。人在现代认知过程中,
不断地在延伸感官的认识力,即在眼、耳、鼻、舌、身、意上
不断用工具延伸其功能,以探索自然的真理。
而禅学恰好相反,是通过特殊的修行,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地返祖归元,
回复认识天然本能直觉真理。
禅学并不否认认知工具的延伸,它仍然是印证真理的有效途径,
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真理的方便之门。但是,禅学认为认知工具的加强
与感官能力的延伸,并不能保证认识真理的正确性与可能性。
人类面对自然与社会都是通过感官来认识物件,从感性到经验,
从知性到理性。而这一切都并不究竟,即便是被西方人推崇的理性,
仍然是不可的,科学学说的发展史是在不断否定前人理论的
基础上前进的,这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人的理性也不究竟呢?禅学认为,由于人承袭了遗传、
社会文化、学习、经验、阅历等等,使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分别心和识,
或叫作主观性。这些认识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的潜在意识;
二是有意识的常识经验;
三是身体内形成的各种反映和反射,如抵抗病毒的记忆与识别等。
这一切使自心在直感宇宙人生的实相或真实状态时,产生了知的障碍。
这个障碍形成了认知遮罩,使自心与实相不能构成直接感应的过程。
或者说,把自心从真实的宇宙与人生中圈定出来,
构成了一个假像的自我世界。也就是说每一个人,
由于自己特定的生活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认知系统,
是这个系统只认知相对它能接受的那部分资讯,这样,
就产生了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执。这也是为什么理性也不究竟的原因。
瑞士的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
他们首先测试了人对外界资讯接受和不接受的心理反映。
然后,他们制作了一个人的面具,面具有两面,
一面是凹进凸去的非正常的脸。他们把脸放在被测试人的眼前,
测试者接受正常或经验意义上的凸出一面的脸,
而排斥凹进去的非正常的脸。
然后,他们给其中一个受测试者注射了适量的毒品 — 玛啡因;
另一个放在黑盒子里,并进行不规则的旋转。
中国道家也采用过类似的方法,
他们用这两种方式打破了人的认知系统。
结果,在受测试者进入了混沌状态,即暂时遗忘了经验的时候,
他们不但接受凸出的脸,而且也接受了凹入的脸。
更加意外的是受测试者出现了奇特的心理反应。
他们感到了一个清澄宁静的高速流变的世界,
并且找不到了自身的存在。
瑞士科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
在每一个人的意识中,都存在着一个资讯过滤系统,
这个系统的形成是由人的遗传,生活环境,
学习以及生活经验决定的,在人的认知过程中,
这个资讯过滤系统起到了一个遮罩作用,
它筛选外界的资讯进入人的大脑——认识器官。
它使符合于这个资讯过滤系统要求的资讯进入,
而排斥不符合要求的资讯,这也是产生人类认知差别的原因。
也就是因为这个资讯过滤系统的存在,使人产生了偏见。
偏知与成见产生了人的烦恼。
当然,这个过滤系统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它的存在使人避免了许多危险。比如该系统对宇宙中,
不利于人生存的各种波,也有遮罩作用。
人类之所只能感受到某一频率的声音或色彩,
而不能感受其他种宇宙射线或场的存在,
也是这个资讯过滤系统的作用,
它被禅学比喻为心镜上的尘埃。
禅学的目的,正是要特定的方法和训练,使人善用这个资讯过滤系统,
直感宇宙与人生的实相。当然,打破不是消极意义上的,
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活中,建立自觉、自由,打破、
重建并善用这个系统的能力,打破的那个瞬间,禅学叫作开悟。
人的自心或脑叫作人的知见力,就像是一个院子,它开着六个门径,
即:眼、耳、鼻、舌、身、意。而这个院子本身是在宇宙之中的,
院墙就是人的所知障或心碍。即偏见、偏知和成见。
每一个门径上,都有把守的士兵,士兵及闸就成了那个资讯过滤系统,
它们以好恶、善恶、是非、成败等标准决定着外部资讯的进入和取舍。
所以,无论门廊修得多远,无论士兵多么忠于职守,
人的自心还是不能知见院外世界的全貌,这也就是理性的局限性的根源。
禅学目的就是要打破院墙,撤去士兵,洞见宇宙真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才能直觉地证知宇宙与人生的真理,
真实地感受自我与宇宙的一体,而真理的完美也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自心,
或者说真理与人的自心合一,感受到真理的完美力量,
产生慈、悲、喜、舍的道德良知的真实体验。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我与他、我与物的一切界线 —
分别心,就在直觉体验的基础上打破了。
所以,禅学的基本假设是:人与宇宙是不二的:
由于人的身、口、意妄作的业力,使人产生了无明,
蒙蔽了人的知见力,洞见不到宇宙的实相;
人可以通过禅学的修炼,产生无漏的智慧,
直觉宇宙的真理,这就是禅学的实证的过程。
一个人必须首先正信禅学的真实性,才会按禅师的指导去真修实证,
如果持怀疑态度,那么就很难进入修正的过程,因此,
起信是修证前的理论准备。但禅学的修证过程绝不只是一个理论过程,
而是首先要入下思维与成见的过程,正如老子所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
它是证明自己的无知,偏见和偏知的过程,
是内心放下所知障,走向智慧的过程。
有了必要的准备,便进入实证的过程中,禅学叫作参话头。
参话头就是调动内在的力量,把认知的院墙推倒,
或打破资讯过滤系统,当然,还要辅以禅师的棒喝!
这是外在的力量,只有当内在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
禅师的棒喝才会产生作用,内外合力冲破这个系统,
从而由知识的层面过渡到智慧的境界。
参话头分为三个过程,首先禅师给你一个不容许有答案的问题,
让你去集中心念于一点,真实的用心去集中,凝神于这个问题的疑问,
当问题消失只剩下那个疑问之时,便进入第二步 — 起参的状态,
也就是疑情的产生,这个疑情就是破坏资讯过滤系统的原动力,
疑情不是思想,不是思考,也不是分析与推理,
而是一个急切的焦虑的疑问,就如同小孩走失要找到孩子,
钱包丢失要找回钱包的那种感觉。
当这个疑情在心中高速地转动时,人的感觉之门便封闭了,
那个院子的大门就关闭了,士兵休息了,而内心就如困兽一样、
翻江倒海一般激烈地振荡起来,这时在大脑皮层的特定功能区域
产生并保持了一个极强烈的兴奋灶,而皮层的其他功能区域,
则被极强烈的抑制,外界的一切不再反映了,忘记了自我与妄念。
这时进入了第三步 — 破参。
有经验的禅师这时能发现一个人是否进入了疑情状态,
其表情会有相应的反映,禅师会用竹板或棒子在跟前大敲一下,
产生强烈的声响;也可能在你耳边大喝一声,这时,
内外之力沟通,通过神经传导通路在大脑的听觉中枢,
又产生一个强的兴奋灶,在其神经冲动的激发下,
与参话头所产生的兴奋灶形成环路,
并进而以正回馈调节的方式,把放电扩散至整个大脑皮层。
一个较短时间内,它不论再受到一个多么强大的刺激,
都不能再产生兴奋,因而产生“空”和“定”的生理机制,
人便进入开悟的状态。那时,人就会直感到佛陀所说的三法印状态,
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同时,发起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悲喜交集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起。
有的人会大笑,有的人会痛哭,有的人会激动流泪。
那时人的一切知见都归零了,全都放下了。
他会感觉到宇宙的清澄与明朗,感到世界的无边际与可爱。
这种开悟的状态,因人的定力而持续的长短不同。
即使是脱离了短暂开悟态,人的生活态度也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他会发起无限的爱心,同时,他的认识进入了相对的无障碍状态,
他不再固执已见,而能自觉地发起宽容与牺牲的精神。
当人开悟之后,人便可进入自觉状态,会把觉悟当作生活的一个习惯,
一切都自动化了,这便是一个真正的觉者 —佛 — 他明白了一切,
对宇宙与人生有了正确的看法。
禅学的方法论更能多、快、好、省地帮助人们去开悟,
就如生育学产生之前,人类已经会生孩子了,而生育学的创立
更有益于人类优生优育。特别是近代的一些科学家,
如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不过他们的开悟是在没有禅师的情况下借外力破参的,
而是有一个偶然的外缘,如洗澡时水溢出了浴盆,苹果落在脑袋上,
马车夫的鞭子声等。当然主要的还是他的内心有了不解的话头儿,
并起了大疑情。
人做事最大的障碍是自己,自己的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偏见、
无知与我执产生的急功近利的浮躁。它们使你见不到真理的存在和作用,
不能透过假像了解事情的实相,因而发现不了因缘和机缘,
使决策与行为建立在错误的判断之上。
而当你进入智慧与觉悟的状态时,真理会激荡你的心去做事,
激情、智慧与力量会交汇在一起,使你进入真正挥洒自如的境界。
开悟并不是不学习了,并不是一下子就全知、全觉。
开悟之后,人们还要学习,开悟是彻底的消除了学习的障碍,
那时人就可以把心时时归零,把心时时变成白纸,
接受一切都没有障碍,那时,你不但可以一目十行地读书,
并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思,而且你在生活中可以感通当下的事物。
正如孔子所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如果把“易”字换成“禅”字,也是恰当的。
科学是被实证的假说。
人们从公理出发,建立一个专门的认知体系,即与实际的一致性,
我们就说这个假说具有科学性。科学具有可实证性、
简单性和可重复性,而禅学也同亲具有以上性质,
开悟的可实证性、参话头的简单性、在不同人身上的可重复性。
它不是信仰,不是迷信,不是宗教,而是一个完全可实证的、
简单的、可重复的学说,只不过它与传统的自然科学,
以至于思维的科学 — 哲学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外在的实证性实现的,
也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性而实现的,它是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的
真修实证来实现的,而且是非逻辑的、非线性的过程。
人心与人身就是禅学的实验室,禅堂就是禅学的实验设备与实验环境,
禅师的指导就是实验的手段。
当然,正如自然科学的试验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一样,
禅学修证也不一定每次每个人都能开悟。
但从每次开悟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印证中,
我们完全可以知道禅悟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