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分享] 六十年前台北的大学生

楼主: pmtinameow (Tina喵)   2010-12-23 22:10:00
※ [本文转录自 NTU 看板 #1D4pdsN1 ]
作者: wearytolove (夺真书生A.W.) 站内: NTU
标题: [分享] 六十年前台北的大学生
时间: Thu Dec 23 20:00:49 2010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050211.shtml
六十年前台北的大学生
【联合报╱马骥伸】 2010.12.23 03:53 am
一张张全身学士服的毕业照,偶尔有几张袍角下露出牛仔裤或球鞋,从照片上乍看起来,
不会想到他们是六十年前台北的大学生。
那时的牛仔裤是真正美国海军水手服,流通到市上。身价不赀,穿得起的不多,而且多是
男生。女生大多是过膝长裙、连身裙,也有人穿直桶型旗袍(俗称大褂)。一般男生普遍
的是衬衫、卡其布长裤。
民国39年,台湾只有台北的台湾大学、师范学院,和台中农学院、台南工学院,从北到南
共四所大学,这一批大学毕业生,是中华民国对日抗战胜利后,仅有的能较为安定、完整
求学,而且顺利毕业的幸运儿。同时期进入大陆各地大学的男女青年,都在学潮、内战的
混乱中度过三年,最后归入中共统治下。
推前两年──民国37年,是台湾这批毕业生大学生活明显的分水岭。
前两年,台湾处于战后及光复初期,百废待举,而中央政府无力也无心着力照料,台湾四
所大学学生和资深教授不足。后两年,政府逐步迁台,人力、财力、经营力何止倍增,大
学情况骤变。
就学生说,前两年,是以本地日制中学毕业生和返国插班的台籍留日学生为基干,大陆来
台求学的,是抗战胜利后,飘散全国学生潮中的一小部分。后两年,增添了由于政权版图
更易的狂涛、以倒海之势冲流到这还能维持原有意识形态的一隅之地的一大股人。
就师资说,更是巨浪席卷来一大批菁英。
前此自由却散漫的校园:壁报、海报、大型漫画,(师院中庭走廊壁报板上脍炙人口的一
幅漫画:教授面对黑板大字写出“三民主”,“义”字才到一半;第一排课桌椅,一个学
生埋头小睡,一个学生面对窗外,一张课桌上放著一顶学生帽,此外别无他人。)师生同
学之间的言论、随心所欲(台大壁报一首打油诗,讽刺某位院长在校方配供院长三轮包车
车背大字漆书“台大×学院长×”,其中名句“风头出尽三轮尾”。)罢课、游行抗议(
师院学生请愿改制大学,聚众在校门口堵住由南京来台在校内视察的教育部长朱家骅,校
方只好把部长从后巷小门送走。)几乎是每月一现。“二二八”事件,大学生涉入者不多
;38年的“四六”事件,则是大学学潮的高峰。
对我们影响较深的是,图书馆的书原本尚未设限。喜爱文艺的,借阅的大都是三十年代的
小说、诗、戏剧,大部分是左翼作家所著,鲁迅、巴金、杭约赫、曹禺、田汉等的作品,
充分流通。翻译作品以苏俄原著居多,高尔基、萧洛霍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戏剧
,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都自由借阅。马克思的《资本论大纲》、艾思奇的《
大众哲学》,我都从学校图书馆借过。这类作品,甚至连只是译者或出版者左倾的,在民
国38年“四六”学潮之后,都从各校图书馆消失。后续入学的大学生除了曾在中学读过,
此后至少二十年以上在台湾接触不到这些作品。“四六”之后,我参加的“师院戏剧之友
社”排演曹禺名剧《雷雨》,我这个“社长”被训导处找去,“善意”警告:“你们这样
做,是为匪张目。”
虽然广播一枝“略”秀,报纸也曾有过十多家;在艰困的经济大环境下,经营和消费双方
都力道不足,大学生对媒体冷漠而疏远,以致对时局隔膜,与现实社会互动也热络不起来
。部分学生较常看电影,男女生交游,电影院是最常去处。看完影片印象随之淡出,没有
媒体渲染鼓吹,“影迷”风气也掀不起来。
37、38年间,台北市唯一可以点选古典音乐的“朝风”咖啡馆,是我们一些热爱文学艺术
的年轻人的聚会所。到那里的人,是为音乐,它的咖啡平平。只有一架手摇唱机、不会超
过一百张老旧唱片,却是除了收音机之外,仅有的欣赏古典音乐管道。
大学生来自全省城乡和大陆天南地北,年龄参差,背景悬殊,交往来自球友、棋友、宿舍
邻友 ……
同班之谊,要等一两年后,才慢慢加浓。烤肉、郊游、野餐,尚未流行,大家手头拮据是
原因之一。舞会更不必说,社交舞不受校方鼓励,校外邀同学举办,校方获知,也有麻烦
。而且,会跳上几步的,也没几个人,他们有自己的去处,不必邀聚同学。
台大、师院之间,老同学、老朋友不少,甚至有人跨读两校,都有学籍。两校社团中,“
台大话剧社”和“师院戏剧之友社”往来较多;“麦浪歌咏队”以台大为主,队员也有师
院学生,“四六”事件中,“麦浪”队员受牵连的很多。
校外活动,知之不详。就我个人也曾参与的,以新生报副刊《桥》主编歌雷(本名史习枚
,和联合报系元老刘昌平、马克任是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学)带动的文艺活动,荟聚的大学
生最多。后来,受“四六”事件牵连,歌雷入狱,《桥》也停刊。
36年底,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举办了一次“戏剧讲习班”,其中将近半数是大学生,以话剧
艺术为研讨主题,讲师含括戏剧、电影及其他艺文界人士。这班同学有些散到戏剧界和学
校剧运,但有些讲师后来涉入白色恐怖。主讲电影的白克被处死刑,主讲诗歌朗诵的雷石
榆和主讲闽南语话剧的陈大禹逃亡大陆,主讲舞蹈艺术的蔡瑞月是雷石榆的夫人,受牵连
被囚禁绿岛三年。
除了卷入学潮,大学校园内一般同学步调平徐。没有电视吸引,也没有手机牵制;大学四
年中,学生很少打过电话。打给谁?谁有私人电话?校园、街上,目光所及看不到什么彩
色缤纷撼动心弦的人、事、景、物。
更重要的是,没有无穷无尽的新闻、广告剥夺时间,搅动心绪。
从讲堂获得的知识,很少连结到实质的利益──除非博取高分也算是。那时的大学与社会
尚还疏离,各种企业很少寄望有大学生加入。连新闻界都不重视学历背景,大学也不把新
闻事业放在眼下,台大校长傅斯年断然拒绝设立新闻系。事实上,大学在那时并不热门,
冷科系真的门可罗雀,比我晚一级的师院数学系只有一名毕业生,台大心理系有一个年级
没有学生。
复杂的学生来源形成纷歧的学生心情。
人数居多的本地同学,争取到比日治时代增多的深造机会,期待着台湾人自己的主体环境
到来,为本乡本土发展努力。
35、36年随家或个人来台就学的学生,是随缘培育自己,期盼返乡有日。另有少数,原有
工作,半工半读。还有一些是国共两党的职业学生,他们有些曾在大陆大学就读,迁转来
台。其中还有本省籍学生到大陆读一两年大学后,转回台湾;“四六”学运事件后,再潜
返大陆,嗣后出任中共要职的师院同学郑鸿溪就是其中之一。
民国37年开始,大陆政军民商陆续拥入,学生来源骤增。除了军公教人员和一般民众子弟
而外,还有流亡学生、退役官兵。入学方式形形色色,有大一新生、转学生、插班生、寄
读生,还有附读生。尤其是台大,外省籍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台大校方统计,民国35年到
38年间入学学生省籍,本省籍58.1%,外省籍41.9%;文学院的外省籍学生,占72.9%。
混乱的时局加上崩溃的经济,交织著纷歧背景的学生,使大学校园陷入烦嚣惶乱。面对极
不稳定的现实生活,险而难测的未来,大学生不知何去何从,无 从安定生活,更无法安
心向学,对前途更不知如何期待。
这一段波动的日子因38年两岸政权对峙之局确定,和这一年实施的新台币改制,逐渐缓和
,终于形式和表面上落实了。
剧烈动荡的时代与生活,是年轻人磨炼与激励的机会。这几年的大学生里,虽然成分纷歧
、龙蛇混杂,却也卧虎藏龙、人才辈出。前期早几年的,有政坛领袖人物如台大的李登辉
、彭明敏、辜宽敏。较后晚入学的,在师院多艺术家如杨英风、史惟亮、许常惠、李子达
(李行);台大则以学术界居多,后来当选院士的李亦园、许倬云、钱煦等人都是37、38
年间考进台大。台大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前辈名医,更是不胜“列”举了。
比对六十年前后大学校园和学生生活,实质已多变易,但有些形式上尚还依稀的。学生身
上的卡其裤、牛仔裤,脚上的球鞋;教室里的排排坐课桌椅、黑板(多已换成白板)、讲
台;教授一厢情愿地独白,学生人在心不在地神游(当然不是通例);规律的上下课钟声
,只是多已换成电铃,而且是录音播放的;制式的毕业典礼和毕业证书……都没多大改变

相应代换的:铅笔、沾水笔尖钢笔、自来水笔──原子笔、电脑。蜡纸油印──影印、电
脑打印。土产脚踏车、进口脚踏车──摩托车、汽车。
当年想像不到的:手机、信用卡和今日的国家社会生态。
大学生当showgirl,太匪夷所思,何来show的场所?也无此行业。戴粹伦当主任,师院音
乐系学生只可在本系正式音乐会演唱、演奏,在校内一般同乐会表演都不准许。
在那百业萧条时代,大学生极少打工机会,除非原有职业,自动进修。似乎只有艺术系同
学替片商画过电影海报(没有能印海报的工厂,都是用人工一张张去画),他们不是以画
家身分设计作画,是比照画工,甚至是学徒待遇,去一张张临摹放大。
家庭教师轮不到大学生,那时没有升学竞争,很少有人聘请家教。我曾和日籍考古学家国
分直一教授,和后来涉入共党嫌疑的台大医学院助教刘沼光以国日、国台语互教,是义务
交换,我只白吃过他们餽赠的糖果点心,算不上家教,而且是光复刚过半年的事。
大学四年,往事真已如云,朦胧疏散,聚拢不出多少清晰的旧影。偶或出现我回忆中的,
似乎只有师院校园那古老的钟声。我家距学校很近,听到预备钟响,还来得及赶上朝会。
大三头几个月,两三个知己好友一时心血来潮,相约二十年后如何如何。不久各自西东,
你出国、他回大陆,隔洋、隔海、隔了岁月和沧桑,约期淡淡滑过。如今拾回记忆,已是
一个、两个、三个二十年,难道还会有第四个二十年?
六十年来,精神和物质环境改变了很多,大学生活也改变了很多。但也有些改变不了或没
有改变的。
六十年来,或许还继续若干年后,最没有改变的是因应大学生涯的原则:不要过于寄望它
、依赖它,否则你可能很失望;也不要过于轻忽它、空耗它,否则你一定失落许多。
【2010/12/23 联合报】@ http://udn.com/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