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台大无想像中美好” 台大学生会长勉新生积极改变

楼主: acbwanatha (小傑富力士)   2018-09-02 22:03:36
※ 引述《a3785lexx (Alex)》之铭言:
: 没有想要战台大好或不好,单纯想要讨论一下这一段
: ※ 引述《acbwanatha (小杰富力士)》之铭言:
: : 如果真要我批评的话,感受到最不足的地方在于不是每个教授都很认真教学,
: : 旁听过几个老师后的共通点在于闲话家常的教学模式,
: : 感觉教学时段就是研究升等压力之余的闲暇,
: : 从老师的话语之间所吸收到的养份还不如自已拿课本在家自已读得多,
: : 就文组的课程来说不需要器材实验的一大堆课程,如经济学、法律、文学等等,
: : 哪一科无法自已读呢?这也是有时侯我会想到底来学校上课的必要性在哪里?
: : 把一堆很会读书考试填答案的人聚在一起?
: : 所以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 为了避免跟稻草人打架,先说说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 这段话大概包含了两阶段叙述
: 1. “...感受到最不足的地方在于不是每个教授都很认真教学...
: ...从老师的话语只间吸收到的养份还不如自己拿课本在家自己读得多...”
: 这是第一阶段的叙述
: “台大某些课(被原作者旁听的几个课程)不如自己读”--叙述(一)
: 不分科系的台大地图砲
: 2. “...就文组课程来说不需要器材实验的一大堆课程...哪一科无法自己读呢?”
: 这一阶段中,地图砲的攻击范围被明确限缩到不需要器材或实验的文组课程
: “文组不需要器材实验的许多课程,自己读就可以了”--叙述(二)
: 以上个人对原作者叙述内容的理解
: 接下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 基本上我赞同叙述(一),谁都有遇过自己不太能吸收到东西的课程
: 不过应该不局限于台大范围,想来任何大学应该都有可能
: (没错,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强者)
: 而对于叙述(二)我想提出两个想法:
: “‘理组的课程比文组的课程更需要上课’是错的”--叙述(三)
: “文组不需要器材或实验的课程,很多时候自己读也还是读不懂”--叙述(四)
: 叙述(三)其实算是顺带一题
: 因为即使叙述(二)是对的,也不能证明“理组的课就比较需要上课”(逻辑上无法推论)
: 但考虑到诸位与我同处于这个战文理的炙热大时代
: 叙述(二)很容易会被演伸为叙述(三)所反对的内容
: 所以姑且借机澄清一下
: 事实上个人认为理组的课比文组更加适合自己念
: 因为理组的课程通常都使用一个共通语言来传达知识,这个语言就叫做数学
: 而数学是没有歧义性的(在我所知范围内)
: 只要大家数学能力够好,没有理解错这堆鬼见愁的算式在干嘛
: 任何人看到同样的数学叙述都会在脑中得到同样的知识
我不晓得你的歧义性要低到什么程度才叫做没有歧义性。
基本上我是觉得到了台大这种程度,
如果对于课本上的理解错误的话,
一般来说都是翻译上出问题,或是原作者自已语焉不详,
不然学生该负得责任很少,甚至没有。
一段文字的描述如果让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解读错误,
非得要亲身去上那位老师的课才能够理解的话,
这是作者或老师自已的问题。
也许是故意写得晦涩难懂,有独门暗器的心态下所造成的。
若是没有这些问题,那么自修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辩这个也没有意义,
你可以照个照片,举你几个你读过的几本书里的某段出来,
让大家看看,
自已是怎么理解错的,然后透过老师带才懂的,
那我来看看到底是差别在哪里?
你解读错了,难道全班的同学也都解读错了,
是错在不同的方向,如正确的是a,你解读成b,同学们有解读成cdefg,
还是你们都解读成相同但却又错误的方向,正确的是a,你们都解读成b,
关于这一点我很好奇,
到底是这本书的文字叙述有何魔力造成你所谓的歧义性。
: 而这就跟我真正想说的叙述(四)有关了
: 理组的课程有很大部分的知识都以数学的方式记录,理解不会有歧异
: 但是文组有很大部分的知识并没有以共同且无歧异的语言纪录
: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小心谨慎的带着你走过文本
: 你有可能会理解错误其背后的意涵
你这两句话表示老师的重要性我个人觉得有待商确,
基本上有没有理解错误,有一个方式是做题目,
你就知道老师想考你的重点,和你自已所读的有没有偏差。
: 或至少你要花费大量心力去校正因为理解错误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与困惑
: 更不用说有的知识(文史哲等常见)并没有用大家比较惯用的语言写成(中、英、日??)
: 面对翻译书除了自己理解错误的风险又加上了译者理解错误的风险
: (相对来说理组知识都奠基于客观可重现的实验,不容易出现译者理解错误
: 何况大部分的理工书籍直接就是英文写成,感谢近代英美两国的强盛?)
译者错误是译者的错,
这不能够否定读者可以自修的可能性。
就算有老师带,
以你是学生现阶段的程度也无法确实了解他带过后的东西就一定理解原著正确。
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问原作者。
若原作者是古人的话,
我也只能说之后的人可能也是各说各话,
如儒家有很多学派。
他是这个意思,别的老师又是另一个意思,
也许都和原作者想表达的完全不相同。
: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
: 我曾经借了一本法哲学中译本想自学,然后就仆街了
: 原著就已经以晦涩著称,翻成中文之后就只会更加看不懂...QQ
聪明人都有一种习性想挑战晦涩难懂,以证明自已强。
就我个人的价值观以为如果这门学科没有带来一些实际上的效益,
而只是满足个人挑战难题的求知欲,
那么这样子的所谓老师的导读有其必要性,
坦白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
如你是智商14几想挑战15几甚至是16几写得东西,
觉得很难,
那么你也许需要那个聪明才智比你强的人来解释给你听,
这一点我能够接受老师存在的必要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同学都需要啊。
: 目前还只提了因为语言文字的理解问题所导致的自学不易
: 更不用说文组知识通常都有他们诞生的脉络
: 在作者的时代背景下才会刺激他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或得出这样的感受
: 这样的背景知识如果有人能够提点的话,对理解他的著作会更有帮助
那为何不直接把背景知识写在书本里呢?
: 以上个人浅见
: 顺便偷渡一下,杨植胜老师的哲学课赞赞赞
: 老师的上课方式就是会把原作、译本(教材)拿来一字一句解读
: 指正译本的谬误,把原作的意图翻译得简明易懂
: 如果原PO真的不相信文组有课是需要听讲的,就去听听看杨植胜老师的课吧
: 然后我想征求谁帮我录音老师的黑格尔哲学呀,我有一半的课会没办法上QQ
基本上这样子的老师我还头一次听到。
如果全台湾的老师都能够这样子的上课,
当然很好,
但是就我个人的经验还有到贵校旁听3门课的经验,
闲话家常型的老师占9成以上。
还有译本有错,为何硬是要选这译本的理由是?
没有其它的选择?
难道不能够选择译本对的?
若没有译本的话,
难道不能够选择歧异性少的原文书?
补充一点就是:
难道没有不去上课拿共笔来读读就PASS的人吗?
有些课你从开学到学期末都看不到那个同学几次,
为何他能够顺利毕业呢?
作者: tom282f3 (学妹战士)   2018-09-02 22:10:00
整节课照PPT念的老师比闲话家常的更惨TT
作者: freshmints (只求早點休息)   2018-09-02 22:19:00
大学本来就不是以教学为第一目的啊...
作者: tom282f3 (学妹战士)   2018-09-02 22:24:00
我觉得是做研究的菁英≠ 教学的菁英然后大学用研究成果选人 再要求他们每年都要开满几学分的课 确实是很奇怪
作者: nangaluchen (安安)   2018-09-02 22:42:00
你有修过文史的课程 就知道教授的重要性了那些文本丢下来 你根本就没方向 很需要教授引导
作者: lightjoy (卓翊)   2018-09-03 00:06:00
我给你十年的时间自修,你写出一本历史系硕论来看看
作者: ProductionIG (Production I.G)   2018-09-03 00:41:00
他只是觉得文组的书没道理理组会看不懂 所以才坚持
作者: vct886 (October)   2018-09-03 01:46:00
你到底对台大学生抱持着何种幻想
作者: jsstarlight (飞往蓝天)   2018-09-03 01:56:00
你读大学是不是只为文凭?
作者: lucas1204 (Lucas)   2018-09-03 02:24:00
文史这种高度仰赖文本的科系,比起理工更需要老师教学好吗。理工根本很多科目自修考试即可。
作者: norikko (水妖)   2018-09-03 06:46:00
说个笑话:旁听三门课我觉得你完全搞错台大存在的意义,不然你看当教授有需要修过什么师培课程吗?教授们在台大的主业不是教书,而是研究。
作者: a3785lexx (Alex)   2018-09-03 09:06:00
感谢回应讨论,文章有点长,论点有点多,需要时间消化
作者: Lupin97 (Lupin97)   2018-09-03 22:46:00
你不觉得,所以你也只能停在这个阶段而没法往上爬了,夏虫不可语冰
作者: NomeL (暱称是什么owo)   2018-09-04 01:20:00
人家只是还没回你或不想回你就呛人家程度 人家的程度干你什么事QQQQ你这么厉害那怎么不是读台大而是旁听三门课?
作者: deathboy ( ̄艸 ̄")   2018-09-04 12:38:00
原来是旁听的部分啊~
作者: jsstarlight (飞往蓝天)   2018-09-04 13:14:00
当然还为了知识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