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台大无想像中美好” 台大学生会长勉新生积极改变

楼主: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2:45:48
没有想要战台大好或不好,单纯想要讨论一下这一段
※ 引述《acbwanatha (小杰富力士)》之铭言:
: 如果真要我批评的话,感受到最不足的地方在于不是每个教授都很认真教学,
: 旁听过几个老师后的共通点在于闲话家常的教学模式,
: 感觉教学时段就是研究升等压力之余的闲暇,
: 从老师的话语之间所吸收到的养份还不如自已拿课本在家自已读得多,
: 就文组的课程来说不需要器材实验的一大堆课程,如经济学、法律、文学等等,
: 哪一科无法自已读呢?这也是有时侯我会想到底来学校上课的必要性在哪里?
: 把一堆很会读书考试填答案的人聚在一起?
: 所以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为了避免跟稻草人打架,先说说我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段话大概包含了两阶段叙述
1. “...感受到最不足的地方在于不是每个教授都很认真教学...
...从老师的话语只间吸收到的养份还不如自己拿课本在家自己读得多...”
这是第一阶段的叙述
“台大某些课(被原作者旁听的几个课程)不如自己读”--叙述(一)
不分科系的台大地图砲
2. “...就文组课程来说不需要器材实验的一大堆课程...哪一科无法自己读呢?”
这一阶段中,地图砲的攻击范围被明确限缩到不需要器材或实验的文组课程
“文组不需要器材实验的许多课程,自己读就可以了”--叙述(二)
以上个人对原作者叙述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基本上我赞同叙述(一),谁都有遇过自己不太能吸收到东西的课程
不过应该不局限于台大范围,想来任何大学应该都有可能
(没错,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强者)
而对于叙述(二)我想提出两个想法:
“‘理组的课程比文组的课程更需要上课’是错的”--叙述(三)
“文组不需要器材或实验的课程,很多时候自己读也还是读不懂”--叙述(四)
叙述(三)其实算是顺带一题
因为即使叙述(二)是对的,也不能证明“理组的课就比较需要上课”(逻辑上无法推论)
但考虑到诸位与我同处于这个战文理的炙热大时代
叙述(二)很容易会被衍伸为叙述(三)所反对的内容
所以姑且借机澄清一下
事实上个人认为理组的课比文组更加适合自己念
因为理组的课程通常都使用一个共通语言来传达知识,这个语言就叫做数学
而数学是没有歧义性的(在我所知范围内)
只要大家数学能力够好,没有理解错这堆鬼见愁的算式在干嘛
任何人看到同样的数学叙述都会在脑中得到同样的知识
而这就跟我真正想说的叙述(四)有关了
理组的课程有很大部分的知识都以数学的方式记录,理解不会有歧异
但是文组有很大部分的知识并没有以共同且无歧异的语言纪录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人小心谨慎的带着你走过文本
你有可能会理解错误其背后的意涵
或至少你要花费大量心力去校正因为理解错误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与困惑
更不用说有的知识(文史哲等常见)并没有用大家比较惯用的语言写成(中、英、日??)
面对翻译书除了自己理解错误的风险又加上了译者理解错误的风险
(相对来说理组知识都奠基于客观可重现的实验,不容易出现译者理解错误
何况大部分的理工书籍直接就是英文写成,感谢近代英美两国的强盛?)
以我个人经验来说
我曾经借了一本法哲学中译本想自学,然后就仆街了
原著就已经以晦涩著称,翻成中文之后就只会更加看不懂...QQ
目前还只提了因为语言文字的理解问题所导致的自学不易
更不用说文组知识通常都有他们诞生的脉络
在作者的时代背景下才会刺激他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或得出这样的感受
这样的背景知识如果有人能够提点的话,对理解他的著作会更有帮助
以上个人浅见
顺便偷渡一下,杨植胜老师的哲学课赞赞赞
老师的上课方式就是会把原作、译本(教材)拿来一字一句解读
指正译本的谬误,把原作的意图翻译得简明易懂
如果原PO真的不相信文组有课是需要听讲的,就去听听看杨植胜老师的课吧
然后我想征求谁帮我录音老师的黑格尔哲学呀,我有一半的课会没办法上QQ
作者: NTUGinger (生姜)   2018-09-01 13:17:00
帮你问问系上的人XD
楼主: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3:20:00
感谢路过的好心人QQ 您的大恩大德敝人没齿难忘
作者: Ginpunch (打断手骨颠倒勇)   2018-09-01 13:36:00
作者: hoos891405 (我也许把你忘记)   2018-09-01 13:46:00
FB之类很多社会人士自修,发的那种人文学科类的农场文往往有很多问题,人文自修当然不是不行,最怕就是一开始选书就选错,又缺乏讨论环境
作者: NTUGinger (生姜)   2018-09-01 13:58:00
问到了 给你站内信
作者: norikko (水妖)   2018-09-01 15:13:00
推,我没有这样想过耶!
作者: icepet0015 (请别说我宅谢谢)   2018-09-01 15:28:00
歧异这个词放到数学是否不适用,个人觉得很难说。
作者: mac76983848 (呜呜呜呜)   2018-09-01 15:41:00
人文科学这样的感受是否可能受到国高中文科=背科的印象影响~?不论经济、法律,就文学中,如何进行文本分析,创作如何达到艺术突破,如何将价值、理念进行有效率、适合读者接收的包装,都不会仅止于自学就能完成的
作者: prettypaty (美丽蟹堡)   2018-09-01 16:48:00
作者: kantantantan (专发优文)   2018-09-01 16:59:00
作者: bryanshiba (bryanshiba)   2018-09-01 17:43:00
作者: xup63511 (普鲁士蓝)   2018-09-01 18:15:00
作者: revorea (追寻安身之地)   2018-09-01 18:22:00
呃,不是用数学描述理解就不会有歧异,诠释可以差很多
楼主: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9:25:00
@icepet大和@revo大 愿闻其详> < 我见识太浅薄了@mac大 我无法代表acbwanatha回答他的心得是如何得到的
作者: chinikip99 (87)   2018-09-01 19:30:00
楼主: a3785lexx (Alex)   2018-09-01 19:30:00
但是我自己在上大学前的确是有文科=背科的印象
作者: nodnarb1027 (nodnarb1027)   2018-09-01 21:33:00
推这分析
作者: XIIIXXI (XIIIXXI)   2018-09-01 22:27:00
作者: BASEGO (垒包狗)   2018-09-01 23:11:00
人文社科不需要老师?笑了
作者: joydream823 (永恒的乡愁)   2018-09-01 23:59:00
推,文组绝对不是只要“读书”就好
作者: wushanglin (530)   2018-09-02 08:50:00
作者: KOBEDIRK (人山可可)   2018-09-02 21:30:00
并不是都以数学描述就不会有歧异 依你这种逻辑文本若是都以同种语言书写那也不应该有歧异 但事实却是有的
作者: bugbuug (虫虫)   2018-09-03 03:59:00
最后还是沦于战文理 满烂的解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