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s://goo.gl/tZ7NsE
发布自:NTU台大交流板
内文:
【大学政治实习一】
复杂公众议题的侷限与不可能 - 为什么管中闵案那么难讨论
给忙碌人的快速结论:关于整个台大校长争议事件,其实那些觉青很可能是对的,但如果
你恰好和他们持不同立场,或者不像他们一样能发表逻辑缜密的论述,甚至,你就是不那
么关心,觉得一直吵这个有点烦,你也不需要觉得自己有错,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一般大众
容易讨论的议题。
校长遴选从一月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事件爆发以来争议只有越来越大,参战的势力越来越
复杂,人们所持的立场也越多、越分歧,见不到任何收拢的迹象。何以对管中闵案的讨论
难有进展,除了所谓蓝绿恶斗这种无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案情实在太复杂,复杂到一
般人无法掌握全貌,以至于做不出有意义的讨论。
而为什么管案如此复杂难解,我认为原因有四:
校长遴选程序本身充满不公开的资讯
过程中有太多案外案,连当事人都是看报纸才知道
针对概念的讨论太像讨论事实,导致鸡同鸭讲
事件层级不断拉高,每个人在不同层次可能有相左的立场
这里是以我的主观经验做例子,大家就当参考吧。
理论上,人们产生立场的流程大致是“蒐集相关资讯,援引某些标准,参考类似案例,形
成价值判断”这样的流程。每个人基于各自的经验和喜好产生不同的结论实属合理。但比
起意识形态,有件事的影响其实大得多,那就是“资讯量”。做不出正确判断的原因不是
被洗脑,而是缺乏所需的材料,而且并不知道也不觉得自己缺乏某些材料。
这里有一个不错的例子,管中闵案的远因 ── 杨泮池校长不续任案。当杨泮池前校长涉
入学术伦理风波,他选择在校务会议上宣布,虽然自己并没有做错,但以不续任的方式,
减少舆论对台大的伤害。当时因为我是学代会议长,和学生会长吕姿燕、研协会长吴昀庆
都被校务会议指派为处理该案的特别委员会委员,也就这么跟着看了各种内部调查资料,
才认识到说,喔,原来杨泮池做的其实不是这样。但当时包括工会和部分研协成员抨击得
非常严厉,路人看了难免会觉得,哇原来我们的校长是学术流氓,还到处偷 credit,但
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对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看完讨论板的风向文之后,有可能独自思
考后得出杨泮池不是坏人的结论吗?至少我觉得本来的自己是办不到啦。事实上是,每个
星期三晚上开两小时的会,每次都有几十页的纸本资料,来看伦理委员的调查结果,看教
育部的复查结果,甚至看论文里的图表、字句对照,看统计资料写他提供某种神秘细胞给
几百个研究计画,但有挂作者的只二十几个,又是用了怎样的标准,最后才得出可以向大
会报告的结论,这个人真的很妥。
可问题是,如果我不是议长,没有被指派当什么委员,这一切与我何干?为什么要花时间
看那些三小报告?
那么,评论这件事的其他人,以及过去评论别件事的我自己,相较之下是不是根本就只是
凭感觉乱讲话呢?我觉得显然是的。但这样做有错吗?没有啊,他们也没有恶意扭曲,只
是也想关心社会大事,只是以所获得的资讯做判断,只是不幸地做出错误的结论,这不过
就是复杂公众议题必然的困境而已。
杨泮池案如此,管中闵案亦然,甚至更糟。杨案至少当事人是想要主动公开资讯来说服大
众,管案的遴选委员会却是极尽所能的阻挠资讯外流,甚至连唯一的学生委员林彦廷,也
基于不知道是什么的考量,表演各种花式回避,无限扩大解释保密义务,对关键争议一概
三缄其口。在这么资讯不对称的情况下,那些学生公知名嘴们如何掌握事件的全貌?怎么
会觉得自己可以厘清案情进行并深入且有意义的讨论?也太不保守了吧。
另一个让复杂的公共讨论成为不可能的,是参与者间对讨论标的的认知不一致。其中一种
叫做鸡同鸭讲,另一种叫做“绝对正确的废话”。鸡同鸭讲的原因比较好理解,就只是因
为案子太乱了,支线一直冒出来,当我们还在讨论手稿算不算抄袭的问题,怎么下一秒就
变成赴中兼职。在公众平台上,当你试图聚焦一个点去讨论,却有人跳出来开新战场,结
果就是本来的议题得不到充分讨论,看戏的群众也不懂剧情演到哪了。
台面上的人,正因为了解到案情不可能被群众厘清,更明白风向比真相重要的道理,为了
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讲一些绝对不会错的话,既要打击对手,又不能露出破绽。最
明显的例子大概是上报 quote 法律系童昱文的发言“管中闵若违法属实,台大应依法处
置”,又或者公民骇客林子期在 NTU 社团发的 pol.is,虽然是意在促进讨论的工具,却
反而显露公众讨论的困窘之处,以下举几个实例:“教育部长有争议不表示校长遴选争议
因此减少”“校长候选人有外国教师身分并无不妥,但必须合乎法律要求”“在没确定犯
法前就把人撤下台是执法过当与政治迫害”
不论是挺或反,当这些句子出现在眼前,人们便快速决定赞成或反对,就像 pol.is 的投
票选项一样。但明显的盲点是,有些话在逻辑上是绝对正确的,但它仅仅只是将假设性的
前提和对应的处置并陈,实际上根本没有对事实认定做表态,所以绝对不会被反对,却绝
对是废话。“若违法,该处置”和“人被杀,就会死”的资讯量基本上是一样的,就是没
有。这种发言不会推进讨论,却能卑劣地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将蕴含“这件事是值得怀疑
的”的想法传递给大众。试想,若媒体记者堵访潘姓学代,开口便问:“你有没有故意演
戏自掐?是不是想要陷害挺管方的人?”,记者想借由问这个问题传达给观众的想法是什
么?
所以囉,用假设性的问题做暗示,反方可以不亲口说管中闵违法,挺方也不用讲教育部政
治迫害,彼此都不给对手可反驳的机会,自然没有交集,只是两边在比拼带风向而已。而
对这件事没那么关心的普通人,在能够好好爬梳议题脉络之前,早就被这些乱七八糟的觉
青催眠体给吸到其中一方,也就消灭了多数人本来能够中立讨论的空间。
最后,让市井小民对理解管案的可能性彻底崩溃的,就是那错综复杂的推理,到底怎么变
成看起来非常自相矛盾的立场流派。也就是那些“反对管中闵,但支持大学自治”或“力
挺管中闵,也支持教育部介入”的超高级复杂学术觉醒论述。
要把所有的立场分支和内外部势力介绍完可能会写成一本小说,这里就不轻易挑战了,仅
以我个人观察至今的一些看法举例,保证很主观,希望大家不嫌弃。
整个故事的开始呢,我最初其实是很看好管中闵的,理由很简单,当时学生会不知怎地办
了一个叫校长给问吗的活动,问了校长候选人们一坨尖锐尖锐的问题,逼他们对学生事务
表态,还煞有其事的办了个假投票。当时所有候选人当中,管中闵明显是回答得最好的,
对各项议题明确表态支持,论述也最周全,一看就是最不敷衍的候选人。不过当时觉青的
主流声音是更挺陈弱水一点,只因为好想看台大出文学院校长,虽然陈弱水也不差啦,但
我实在不太能接受这种理由,所以私心更想管中闵当选一点。
后来遴选完开始爆出各种所谓弊案之后,就出现有政治介入校园的疑虑声音。不过我还满
相信这不是政治介入校园的啦,因为这根本就是校内教授的派系斗争,是输的一方不甘心
,去拉外面的政治势力进来当打手,对方只好也找相反的政治力来抗衡,换言之,主动方
其实是台大这群好斗的学术泰斗们,政治人物才是被利用的一方。至于何以干净纯洁的校
园却有肮脏的学阀呢?唉呀,这就不好说清了。
但是如今,管中闵上任与否对学生来说也不太重要了。我并不因为他的国民党色彩而反对
他实质上略胜陈弱水的事实,但也没什么理由非支持他当校长不可。然而,事态发展至此
,政治力介入未必为真,倒是钓出了很多假装捍卫大学自治,实际上戕害大学自治多年的
真正的坏人,差不多就是那些出来痛批教育部的校长/前校长们,那些都是欺负学生、勾
结小圈圈把持校务的坏东西,他们挺管中闵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学阀地位。
所以总的来说呢,你如果在遴选期间问我,我会说管中闵还不错。但对教育部各种打台大
的处置反而没什么感觉,顶多算是手段和长相不好看吧,倒是校务会议的很多教授感觉真
的满爱校的,颇能营造出大家庭的团结温馨感。不过如果是最近再问我的话,我会说牺牲
掉管中闵和一时的校园安宁,若能顺势把真正的脏东西给清出去,让所谓的大学自治更健
全,似乎也不是件坏事,大概是这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