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5378623 (黑云)》之铭言:
: 我知道文组不好找,但是理组呢?
: 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八卦板看到这篇新闻:
: 熬7年读完博士却失业 她说:我现在只求35K的工作
: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702/727387.htm#ixzz4DGjIa7iQ
: 新闻里面的某位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台湾没有博物馆zzz
: 八卦乡民认为是因为土博、私校、文组,所以找不到工作。
: 但是新闻里面其实没有说她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教职”。
: 那当然,理组博士找不到教职还可以进入产业,薪水也会比新闻那位好。
: 但这就不是找不找的到工作的问题,而是薪资的问题,理组薪资平均较高从来不是新闻。
: 只是回到“教职”,假设教职都是双方的第一志愿,理组也有比文组好找到工作吗?
: 有没有人有经验,或者有强者学长的经验分享?
: (啊会跑回台大板是因为,我想能找到教职的,应该还是台大居多吧,而反过来说,如果
: 台大也找不到,那应该也不用问其他后段大学的博士生了,这应该不算引战吧?)
先介绍一些大环境资讯(请注意这些只是我相当片面、粗略的理解):
1. 经济起飞婴儿潮:民国七零年代是台湾经济起飞、改革开放的年代,因此也
诞生了许多婴儿,这批婴儿现在正巧是待业博士的主力。
2. 学术环境改善:近十数年中,台湾的理工研究经历了不少提升,愈来愈多的
学生选择在台湾就读博士班,而不像上一个世代的学生必须到美国才能培养
学术研究的能力。
3. 学术与教育政策:政府的确编列了不少教育与研究相关的经费,也增加了台
湾学术活动的量。不过我个人觉得在执行上完全缺乏长远目标,目前看来只
是在吃补药而不是练身体。连吃补药都断断续续乱吃一通。广设大学的政策
也让更多人追求博士学历来凸显与他人的差异。此外,以研究生人数为基准
的补助款、实验室需要人手之类的小细节也都促进了本土博士的人数增长。
4. 少子化的冲击:众所皆知现在大学面临少子化冲击,教师职缺相当紧缩,因
此都尽量不聘专任教师,以免老师未来没课可教。
5. 和产业连结:这点我不是很确定,但似乎愈来愈多非校内编制的人在开课?
或许是产业界有实务经验的博士、顶尖商务人士?相对来说,也减少了学校
寻找教师开课的压力以及对新手博士的需求。
6. 学校评鉴的偏执:有许多学校因为评鉴的缘故,必须著作等身的人加入,这
也排挤了新手博士的求职空间。如果台湾博士人数固定的话,这一点倒不是
多大的问题,因为大风吹总是可以抢到位置,问题是美国金融海啸也造成职
位紧缩,欧洲的状况也很差(其实韩国、日本也都一样),所以有些海外教
授也提早回台任教养老。
看完以上大环境的解释之后,我想大家应该都可以发现现况是蛮困难的。
但是似乎有一些希望,就是“以拖待变”,毕竟婴儿潮、少子化、经济不景气、
....等等都是一时的,只要拖过一阵子就会舒缓。目前政府的想法也是这样,因
此科技部创造了不少短期职缺来暂时安置新手博士们,但仍是僧多粥少。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政府没必要这么做吧?就让他们去竞争,弱的博士自然淘汰
,甚至某些博士班就直接不要再招生了吧。
我的看法是:没错,这是一个选项,但是就长远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因为
一个健全永续的教育体制必须要能生产自己的老师,这很重要。有点离题,暂时
不做解释了。
以我的科系而言,待业中的博士还不少,从毕业到找到 tenure-track 平均可能
三或四年吧(完全是乱估计的 XD ,而且我已经扣掉大约 1/4 选择转换跑道的人
了)。其他理工科系或文组的状况我就不知道了。
ps. 所谓转换跑道就是从事和博士训练无关的事,例如考公务员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