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回文43
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不可能的迷思,也是一个反教育的迷思。
为何是个不可能的迷思?
如前文所述,在任何一种升学管道下,有钱人小孩就是比穷人小孩容易进入“好学校”
→找到高收入工作
→阶级再制
要实施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只有在“家庭”这个社会单位被破坏掉,所有小孩全部进
幼儿院、上一模一样的教育,才有可能。
当然,每个人都有受教权,但这个受教权究竟是出自于教育的内在目的,还是出自于教
育是个为资本家服务的国家机器?当我们一开始形成每个人都有受教权的概念时,似乎
不是把教育当成是找到高收入工作的手段;更何况,高收入工作之所以是个可欲求的东
西,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贫富分配不均,有些工作比起其他工作更容易透过投资,
而不是劳动,获利。在这个思维之下,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必然的后果。
假如存在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谓蓝领阶级和白领阶级的所得差距稍微小一些,
体育选手、艺术家能获得比较稳定的保障,资本家透过投资赚的钱没那么多,而军公教
的退休金没那么多,那么“考上台大”就不会是一件这么可欲求的事。
如果教育机会均等是站在对阶级流动出发的一个想像,那它确实是一个不可能的迷思;
但是当社会的财富分配稍微均等一些,那教育机会均等就会稍微可能一些。
而教育机会均等为何是个反教育的迷思?
回想那个被许多人称颂的联考制度,它意味着全部人接受一样的制式教育,也就是说,
至少在教材上都是一样的。
但是让我们想想那些弱势小孩。对于弱势小孩来说,他每天面对的是什么?也许是个单
亲家庭,他爸爸要上大夜班,他哥哥在外面吸毒,会回家打人要钱,他还要帮姑姑顾店
,每天面对大量的劳务,加上遥远的通车时间。你要这样的小孩读什么三角函数、英文
单字?制式教育所教的根本就不是他所关心的事情,他需要的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好
好处理各种复杂的情绪,他需要的是立即应付现状的能力。
对于教育机会均等所暗示的“透过个人努力而成功”,就是忽略了个人努力中的动机、
心理因素其实很大一部份也受到后天环境所决定。一个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准备考试、
并且沉浸在其中的人,本来就比较容易在安康的家庭中孕育。另外,即便有个穷人学生
靠着超凡的努力和意志考上台大,但是他对他所读的系并不热爱,他也无法适应孤独的
学术生活,更别说在一个同学多半来自高收入家庭的环境,他很容易会感到格格不入与
文化冲击,这样的情况也不是教育应该带来的。
教育机会均等也许会带来一点点阶级流动的可能,但是他却带来全体青少年的压力(除去
那些在这个体制中还能游刃有余的)以及不快乐的中学回忆。我敢说没有人对于自己读中
学时面对那种戕害心灵的校园生活,会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