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自行车 分享轮减轻校园负担
【记者张佑任、郭庭伊/台北市报导】捷运站外的Youbike是许多人短距离移动时的选择
,既省钱又环保,与三五好友一同骑着脚踏车踏青,成为现代人的乐活点子。其实在校园
中,还有更便利的脚踏车租借模式。由台大校友组成的“拾玖团队”创办分 享轮计画,
以不需要在特定租借站停车、免费租借一个学期的模式 ,至今在台北地区已有十所大学
、一千辆自行车可供出借的成果。
因读书会而相聚 为改善社会创业
陈佾涵说,一开始并没有创业计画,最初是一位朋友秉着想改造社会的心,在大一的时候
将一群有趣的朋友聚在一起 成立读书会,成员都是台大学生,来自不同科系,有化工、
国际企业、生物科技、法律等,虽然名为读书会,大家聚在一起却没有读书,而是互相分
享擅长的知识, 有的人教股票、有的人教财务管理,甚至有人教塔罗牌。
大二那年 ,大家有共识要将改善社会的理念付诸实行,所以选择了创业 ,当时成员刚好
都十九岁,于是取名“拾玖团队”。由于团队里都是台大学生,他们从周遭的问题开始思
考切入点。大家发现当时台大有自行车过多的问题,决定就此立下目标。
台大自行车过多 激发创业构想
一开始,团队是计画要做类似于今日Youbike的大系统(当时尚未有Youbike)。为了算出
学校脚踏车流量,团队将台大分成六个区域,每个人拿着码表一台一台算车数,从早上七
点到晚上十二点不间断,一共持续了一个月。
经过一个月的计算后,拾玖团队从数据中发现,台大一台脚踏车其实可以给三个人使用,
“也就是说,台大两万四千台脚踏车,但大概只要八千台就可以满足同学的使用需求。”
这激发团队的构想,想在台大校园内规画一个脚踏车租借站,以解决台大自行车过多的问题
。
台大脚踏车问题严重,常有学生因违停而遭到拖吊,需自行牵回
与校方交涉三年 公听会打乱计画
找了自动化的厂商、筹备了资金,拾玖团队向学校提案。与校方交涉了三年,最后却在公
听会上被校方驳回。
“那时候的公听会很尴尬,因为刚好办在期末考。”陈佾涵表示,自行车计画的支持者都是
学生,却因为期末考因素无法出席,公听会上几乎都是校方的人。学校方面基于校地规画
的考量,没有采纳拾玖团队的计画,最后无疾而终。
坚持完成计画 转型成“分享轮”
当时团队成员有六个人,都面临毕业问题,其中四位认为这个计画做不起来,就离开了。
陈佾涵说,“对于一个新创团队而言,团队是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六个中走 了四个,对
我们而言是非常大的挫折。再来是,我们的计划从头到尾都没有被执行过,我们所做的东
西,一直都没有一个验证的机会。”
四位伙伴离开后,她与另一位成员也曾心灰意冷想过放弃,但想看见大家的计画至少有一
次被实行的机会,所以选择了留下。
她与留下的成员决定将原先的计画缩小,变成现在的“分享轮”模式,不经过实体的租借
系统,而是直接借车给使用者。缩小计画后不需要太多人力,也可以在两个人的能力范围
内达到。
租借模式更自在 以学生为出发点
目前租借流程已经线上化,只要上分享轮网站注册会员,当团队有空车要发放时,会透过
会员的信箱通知预约的时间,有意愿者在公布的时间透过网络登记,预约成功后,分享轮
团队会另行告知领车手续、时间及地点。
在网络上开始租借服务后,不只台大学生,其他学校的学生也纷纷表示支持,于是有其他
学校的学生会或是校方,主动与分享轮接洽、合作。合作方式以他校的服务模式为主,分
享轮只负责提供脚踏车。
目前分享轮的自行车都是直接向脚踏车厂商购买,资金来源则是租借的脚踏车后轮上的广告
板。 台大一台分享轮的押金是一千元,还车会退回。其他学校则因合作的对象、各校方
、学联会的规定不同,押金上会有些微的不同。
分享轮的租借模式是一次一个学期 。陈佾涵说,租借一学期的规划是希望有意愿的学生
都有机会享用到资源。相较于Youbike,陈佾涵认为两者性质不同,分享轮的优势在于学
生可以更自在的 使用脚踏车,不用停到特定的车站,也不会骑到系馆上课后,还让脚踏
车继续扣钱,“这方面,我们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
不仅是环保载具 自行车更加生活化
“我们希望大家不是因为分享轮免费才来租车,而是真的知道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环保的载
具,加上我们团队也会办一些有趣的活动,希望租借的人也是觉得我们有趣所以一起参与
。”陈佾涵说。
除了租借脚踏车,分享轮也不定期举办有趣的活动。例如“铁马王子”是让男士骑着脚踏
车去找女朋友送花;“摇尾时间”则是让参与者骑着分享轮专属的宠物脚踏车,载着自己
的“毛小孩”兜风、玩游戏。
用心耕耘两年 分享轮遍地开花
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在台北已有十所大学参与“分享轮”的计画,包括台大、台科大、
国北教、辅大等,车辆规模也达到一千台,租借状况稳定后,不排除往南部学校延伸。
短期的规划是要让分享轮在各个校园动起来,未来,陈佾涵也期待能够推广到台湾其他地
区,不只是大学,在社群、社区之间都有机会共享环保载具。
http://www.peopo.org/news/25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