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了这个系列文,察觉大风向与我自己所想的不一样,因此想提供不同的观
点,希望有兴趣的人可以继续讨论。系列文中以此篇提及面相较多,因此我主要回
应此篇。
※ 引述《ck520702002 (ck520702002)》之铭言:
: “台大教务长庄荣辉表示,过去常发生学生选课“太甜”,专挑好过、给分
: 高的课,而不是真心想学习才选;或A系学生统统选B系的课来修,还有研究
: 生选的课和未来研究主题无关,浪费时间。大学生虽已自主,却常做出不成
: 熟的决定,选课只挑轻松、易拿高分的课,家长最后也是怪老师;这项决议
: 希望制造学生和导师见面的机会,提供学生学习及未来规画。”
我不确定这段庄荣辉教务长的引述是否确实,在此先提供当天的会议记录。然而,
尽管我站在赞成此政策制定方的立场,我不认为去防堵学生选又凉又甜的课程是此
政策的首要、甚至唯一目的;相对地,能够提供学生和导师讨论生涯规划的机会,
同时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涯规划再度省思一次,是我认为这项政策的优点。
《国立台湾大学 103 学年度第1 学期第1 次教务会议纪录》
全文连结:http://ppt.cc/7jN8
※ 引述《peterchen33 (NTUMENash)》之铭言:(未全文引述)
第四案 "有关学生选课结果是否须经导师签证"
节录相关内文
"乙案:
开放系所学位学程自行决定学生选课结果须经导师签证,
请拟采行者先与导师及学生沟通,取得共识,
并由系所学位学程自行打印学生选课结果纸本,
送请导师签证后由系所学位学程存查,
导师签证为备查性质,不影响学生选课效力。
经投票表决采乙案 (58:9)。
注:此篇(#1KMHueKr)有对于“系所学位学程”一词提出质疑,经版友 Chhtaiwan
解释,并由纪录中下文可得知“(学)系所学位学程”是指全校各学系、各所、
各学位学程,并非单指学位学程。
: 先来讨论选课太凉太甜的问题。撇开必修和选修不说,从最常发生这种问题
: 的通识课来看,如果只有想选凉课的同学却没有这些课,今天又怎么会有这
: 些问题呢?台大的教师评鉴制度在淘汰不适任教师以及增进教学品质上真的
: 做到了这些努力吗?常听到的结果是学生申诉后,得到一封教务长表示:"教
: 授本人自我感觉良好”的信,从此没有下文。台大在监督教育品质上,难辞
: 其咎。
首先,先假设导师会认真与学生讨论课表安排,我不认为通识课程会是主要的讨论
重点,毕竟老师不是通识课程领域的专家。在这样的政策下,导师所应尽的职责在
于针对本科的课程顺序安排给予建议,尽管没有一个老师能对于该科系所的所有课
程尽数了解,但是身为闻道先于学生的导师,总是能够提供学生没有仔细考虑过的
状况,或是推荐相关的人选作为进一步的咨询对象,对于学生应该不全然是坏处。
以我自身经验为例,生科系到大二之后,顶多一学期一门必修(带)课程,其余的课
程需要透过群组必修里面选择(例如在数门相近领域的课程中,四选一作为必修)。
在这种选择过多的状况下,如果能在学期开始前与导师讨论该学期、甚至往后的课
程安排,将会非常有帮助。
另一方面,原PO提及的教师评鉴制度应该尚有不足之处,我自己也未能提出比较适
当的课程评鉴或是教师淘汰机制,但我认为此不足尚不影响关于这个议题的讨论。
: 再来从需求面来说,身为一个学生,如果不是为了满足毕业门槛,毕业前一
: 定要修到18学分的指定通识,又有哪些学生真的愿意浪费自己宝贵的青春及
: 学费在这些对自己没有意义的课堂上?对那些无论如何都只想混毕业的同学
: 来说,这样的设计就会让他们更勤奋上课吗?而制造导师和学生见面的机会
: ,难道是要教授还要去搜寻哪些课又凉又甜、然后不准学生修吗
关于毕业门槛,又是另外一项议题。这项议题的问题根源主要是因为教育部的硬性
规定。台湾大学历来从国家拿到庞大的资金补助(又如五年五百亿的金费),要这所
学校完全不甩教育部的规定有点说不过去。但是,不代表老师们也认同这样的体制
,有许多老师都有意识到学生毕业学分数过多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导致学习成效不
佳,而力求改变。土木系的谢尚贤教授便有尝试从体制内着手,调整一门课的上课
时间,由松散的十八周变更成密集的四、五周,来提升教学品质。若要从体制上做
改变,恐怕只能痴痴地指望中央机关官员们哪天突然开窍了。
: 说说A系的同学统统选B系的课来修好了,这位同学看起来志向明确、相当清
: 楚自己需要什么,充其量犯的”错"不过就是高中选错了科系,而我们却因为
: 这个”错”而限制了他向外学习的权利,不是让他只能继续错下去吗?
我不否认身边许多人在大学阶段便十分地独立,能够对于人生的志向做出明确的判
断。但是,同时身边有着更多到了大三、大四,甚至于念到研究所的人,仍然对于
自己的未来充满徬徨,而我自己本身也属于这后者。许多对于“要不要继续留在这
行?”会有疑问的人,有可能是在读了几年的书之后,或是与许多学长姐谈论,发
现与自己的兴趣不合。而今,这个制度下提供了在你所就读的学系这“混了”少说
十年的导师,并且还强制导师要来跟你做讨论,这样的结果是全然的坏处吗?假如
导师提供了关于本行,你所不知道的一面,进而重新点燃了你的兴趣,岂不是少走
了出外闯荡的那一圈。假如你心意已决,既然能够说服的了自己,又怎会担心无法
让导师明白呢?更何况站在导师的立场,若你是大学生,你要不要转系其实和他没
有太多的利益关系,又何必千方百计地阻止你?的确,假如你是研究生,“要不要
让导师知道你有意转行?”这件事情十之八九会造成师生之间的紧张,因此还有待
大家提供各方面的看法。
此段的小结,我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制度会是多一个讨论人选的福利,而不
是限制。研究生则会有师生间利益的关系,尚待讨论。
: 在我接触的台大教授里,教授们都是很愿意提供学生帮助、指引,也很热心
: 提供自己的人脉、资源。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学生的确是要付很
: 大的责任。但导师依旧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里都是专家,我认为,若能提供学
: 生感兴趣领域完善、专业的咨询服务,会远比强迫学生和导师讨论一个不熟
: 悉的领域来的恰当。更何况台大还希望导师能借此否定同学的选课权利。
“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仅止于吃导生宴。”我想这已经成为台大(甚至全台)跨
科系、跨级别、行之有年的风气。这样风气的其中一个可能弊病是,当学生想要去
找导师谈生涯规划时,会迟疑“需不需要这么费工夫?”,而不会视为理所当然,
甚至会出现觉得“去找导师好丢脸喔~”的心态,而不会意识到导师导生间的彼此
沟通、理解,才是应当初设立导师制度的初衷。姑且先不论此风气需不需要被改变
,但我认为一个新制度的设立,是有机会改变现有风气的,而且此制度的目的之一
也是希望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财主”和“食客”的关系转变成“导师”和“
导生”的关系,我期待真的能看见这样的转变。
原PO提到学校应提供学生感兴趣领域完善、专业的咨询服务,然而光是大学部
16000多人,彼此感兴趣的领域想必不尽相同,是否要找出16000多位的专家学者来
提供咨询服务吗?而本科系上的教授们,专业程度会比不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专家
学者”吗?确实本科系中也会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子领域,而一入学所分配到的导师
又未必是自己有兴趣的子领域,因此我提出一个假设情况──“让学生每(半)年可
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或许就可以较有效地解决原PO提出的问题。然而,
这样的做法实行上要同时考虑供需平衡的可能性,若是有一位老师非常热门,导致
平均分给每位导生的心力被稀释掉,那么岂不是失去原本的用意?
至于“台大还希望导师能借此否定同学的选课权利”,我抱持保留态度。纪录上载
明的是“...送请导师签证后由系所学位学程存查,导师签证为备查性质,不影响
学生选课效力。”
不过这仍旧衍生出一项问题,在于实施上的效果。任何一项制度都是人去执行的,
就算一个再好的制度,也总是有办法被“人”搞得很糟。因此我会质疑新闻稿中“
为了防堵”而提出此制度的目的性。假如单纯地以补破网的心态对付学生,治标不
治本,那么这个制度也会被完成一个烂制度。因此,希望学生代表能够有效地监督
,同学们也要适时的给予压力。
: 我认为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台大想要培养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跨领域的通才,增进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这样的理念并没有不好。事实上
: 哈佛、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都占了毕业学分的25%-35%不等(芝大还算是研
: 究型大学)。学校能有自己的理念是好事,但不能在实行上打自己嘴巴。台大
: 要求学生修习18学分的通识教育时,却没有同时监督好通识教育的品质;教
: 务长认为A系学生统统选B系的课来修是浪费时间,却又说希望学生能懂得未
: 来规划和学习。台大真的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吗?
关于通识教育,我在第一段有表达我的立场。
: 从我们的教育,就可以发现台湾人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看不到问题背后的
: 问题,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却不去质疑这样的制度是否合理。我深信台
: 大立意良善,也深爱这所学校,但许多问题不是”立意良善"四个字就能轻
: 松带过,而我也不认为这是一所自称世界百大的大学该做的事。
根据我粗浅的观察,学生对于此议题的争议点主要在于“选课自由度”的限缩。
选课的自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大学才拥有的东西。可是我们的选课自由应该要
无限上纲吗?完全不需要任何监督机制?确实,我们学费是自己(父母)缴的,貌似
这项自由合情合理。然而,国家花了大笔的纳税钱,投资在我们“全台第一首府”
的台大,尽管当初考上台大或许并没有抱持这个期望,我们也不能否认享受了这个
天上掉下来的大饼,那么我们专挑好过的课、可以翘课的课,是否能够无愧于全台
缴纳税金的人们?更何况就我目前所知,这个制度中老师提供的主要是建议的角色
,尚未到监督、审核的程度。
如今我们上了大学,开始有了自由选课的权力,然而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打从
小一到高三,我们从来没有被赋予太多的选择机会,平时课表都是按表操课;能够
考上台大的大家,在选高中阶段或许也没有经过太多的选择;高一下的选组,大多
数的人也只有一二三类组可以选。在这种成长背景下,大一获得了异常自由的选择
权力,能善加利用的又有多少?基于这个理由,我认为其实“学生选课结果经由导
师签证”的这项新政策,相较于全校所有学生,更适合大一、大二的低年级学生,
作为从几乎没有选择权的高中阶段,到选项繁多的大一大二阶段,一个过渡的辅助
机制。高年级的同学,理应要有责任与担当自己负责选择的结果。至于研究所学生
与老师的关系,相较大学生更近似于雇佣关系,则应尽量避免权利义务上的冲突。
至于最根本的原因,其实也不全然在于我们这群学生身上,而部分来自“并未让提
供我们拥有选择机会”的这个社会。若要试图解决这道难题,这项新政策恐怕无法
根治,然而好歹有做到亡羊补牢之意。
最后,我稍微整理一下我提过的、或是我想补充的,从各种立场看到的利弊。有些
并未证实,有些仅为个人经验预测,并不全然是事实,欢迎各位批评指教,也希望
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做追踪。
─────────────────────────────────────
立场 │ 利 │ 弊
─────────────────────────────────────
│1. 可能避免学生修甜、凉课(姑且│1. 增加行政上的繁琐
学校 │ 放在对学校有利) │2. 可能未能落实初衷,徒然消耗资
│2. 增进师生关系 │ 源
─────────────────────────────────────
导师 │1. 增加与学生互动 │1. 变相的加班
│ │2. 可能造成老师之间的嫌隙
─────────────────────────────────────
│1. 免费的咨询机会 │1. 选课自由度下降
│2. 学习如何做出选择(尤指低年 │
大学部 │ 级) │
│3. 明显增加与老师互动(与研究生│
│ 状况做区别) │
─────────────────────────────────────
│1. 免费的咨询机会 │1. 选课自由度下降
研究生 │ │2. 希望修本科外课程时,较有可能
│ │ 受到阻挠,导致紧张关系
─────────────────────────────────────
社会 │1. 纳税钱被较有效地使用 │
─────────────────────────────────────
整体利弊程度而言,我认为 Z>B。然而若可以细分,这项新制度较适用于大学部低年
级学生,高年级同学其次,研究生不太适用。
p.s. 其实我认识原PO,也觉得原PO前阵子向学校争取自身权益的诸多想法与实际举动
让我很敬佩。然而可惜在这个议题上,我选择了与你不相同的立场,希望能进一
步讨论。
台大 生科五 黄怡谌